六年级教学数学随笔绿色圃

|斯年2

  六年级是属于高年级,六年级也是小学时光的最后一年,老师们在上好新课的同时,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用来复习小学六年所学的知识,为学生的中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编辑的有关六年级教学数学随笔绿色圃,欢迎大家阅读和鉴赏。

  六年级教学数学随笔绿色圃【第一篇】:谈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习方法的一点感受

  2016年12月26日第一节课我教学的六年级《数与形》,课后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复杂的数的计算用简单的形能快速清楚地得出结果;复杂的形的计算教学运用数的计算规律也能迅速完成。一节课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相互印证结果,发现“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即正方形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发现的其他规律,从不同角度寻找规律,例如从第一个图到第三个图,每次增加多少个小正方形,用加法怎样列式,加数都是连续奇数,这些奇数在图中什么地方,从而对规律形式更直观和便捷的认识。 课后我让学生回忆你还在什么学习中有化繁为简的经历?学生纷纷回答,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把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

  2016年12月26日第二节课我听了三年级高老师的《分数解决问题》,第一个例题12个正方形它的1/3涂成黄色,黄色正方形有几块?学生经历读题理解题意,分析题意,形成模式把( )个正方形平均分成( )块,黄色的有( )块,语言分析后又用摆一摆,体会分析过程,结果了有一部分学生学会了。接下来老是出示了24个小正方形,它的2/3涂成红色,色的有( )块。由于数据的变大学生的计算,拼摆都出现了问题,结果下课匆忙完成,效果不尽人意。当时我就想老师为什么不把小正方形的数量设计的小一点如6个、8个、9个、10个探究时让学生充分分析,拼摆、画图彻底分析理解后,才用18个、24个…抛开摆一摆画一画直接进行分析,这样降低了拼摆的难度,节省了时间,还提高了学习效果。 所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我们教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我们老师为何不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小窍门呢?

  六年级教学数学随笔绿色圃【第二篇】:联系实际,让“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经验”

  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练习设计时,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经验应用于生活的过程。同时,运用数学经验去认识、处理周围事物或生活问题,是学习数学更高层次的回归。这种回归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实际问题的解决,更意味着将数学的触角伸向更加广阔的生活实际中。

  笔者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设计了如下练习:

  1.选择下面的百分数填空:45﹪ 50.7﹪ 200﹪ 98﹪ 100﹪

  1)一本书已看了全书的( ),还剩下全书的55﹪。

  2)一根铁丝长( )米。

  3)一件衣服以进价的( )出售。

  4)这节课,咱们班每一个同学都能做到认真倾听,积极动脑思考问题,老师希望( )的同学掌握了百分数知识。

  5)姚明一个赛季的投篮命中率为( )

  2.出示一组酒的酒精度数:青岛啤酒3.4%、沙洲优黄:12% 、北京二锅头56%。

  这样标注有什么好处?如果你给父亲买酒,你买哪种酒?

  其中第1题中的第3小题学生有不同意见,大多数学生认为要填200﹪,也有人反对,认为这样利润太高了,反季促销的时候是100﹪甚至是98﹪。

  第2题,很多学生都说要买啤酒或黄酒,因为二锅头酒精度太高,喝了伤身体。这些题,学生练得兴趣盎然,冰冷的百分数运用于生活实际,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内涵与外延,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无痕对接。

  六年级教学数学随笔绿色圃【第三篇】:浅谈对六年级数学复习课的反思

  小论文 小学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巩固六年来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发展能力。

  看了多位数学老的复习教案我受益匪浅,各位老师的复习非常有条理,复习的针对性也很强,系统而全面的巩固了小学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完成小学毕业复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复习教学要有计划的进行。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制订计划时,要依据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及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类整理,拟订复习进度、重点、课时分配及应达目标。一般来说,总复习应分两轮进行,第一轮按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分类复习,重夯实基础;第二轮进行综合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培养能力。

  二.我们的复习教学还要有系统。

  重视梳理知识系统,提纲挈领,帮助学生整理归类串线连片,形成有机的整体,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课堂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自我梳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另外不管是不是数学大纲上的要求我们都要揭示基本原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探索、发现、应用基本规律和思路,努力使学生达到既熟练又灵巧。

  三、多做练习题和试卷

  在复习中要多做练习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题目,掌握做法。做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大家一起纠正,并进一步强化练习,禁止学生不犯重复性错误,个别问题个别辅导。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一看到题目就知道是什么类型的题目怎样做.每复习完一个单元,及时进行测试.测试的题目,具有新、全、活等特点,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检测之后,教师不仅要精讲巧析、洞查、记录学生的缺陷,及时对症下药,并在下一次检测中有所侧重,努力使学生做到“知此知彼,百战不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估自我,自觉的查漏补缺。 四、老师要分类整理、引导学生

  做过的题目老师要帮助学生分类整理,然后帮助学生对某一常见的有意义的题型要抽出一课时针对性的进行复习,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进一步认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这次我的复习课选的就是我自己总结并对学生进行专门练习的一节课——《比和分数条件的相互转化》。通过本节课我发现教学效果是相当明显的。今后我会继续坚持这种寻找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的做法。

  总之,在总复习中要以精讲为导向,师生齐心,面面反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希望有机会与各位数学教师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使我们的复习课上的更好。

  六年级教学数学随笔绿色圃【第四篇】:还学生“问”的权利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茫然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而从现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调查结果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是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有些教师甚至“剥夺”学生问的权利,下面笔者从心理学、教育学、教学主体三个方面谈谈为什么要还学生“问”的权利。

  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问题”是思维之源,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是引导学生探求问题本源,打开新思路的关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思维起始于问题”,“产生思维这一能动过程的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即最鲜明的能动的思维过程表现为人提出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类生活普遍存在“疑问”或“问题”。问题是认识的不可分割的特征,它反映了认识者的主观状态与世界万物联系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思维则从认识的问题性中得到自己的本源。思维由“问题”产生,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问题”是创新之本。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善于发问,没有问就没有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还学生“问”的权利,让其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和能力。在引导学生溯本求源的过程中,激活思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从教育学角度来看 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既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有的教师质疑,让学生提问题,主动性是提高了,但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吗?有的教师认为,学生不懂得如何提问题,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繁杂,问不到点子上,甚至有的离题万丈,配合不了教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谈何提高教学效果?因而在实践中,老师们大多不敢让学生提问,一些人虽然也让学生问了,但问归问,教归教,忽视指导,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问的兴趣和勇气。看来,变传统的教师设问为学生提问,真正地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关键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提问题能力,能够准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有了提“问”的习惯和能力,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教学主体角度来看 还学生“问”的权利,是开发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体性发展在学生素质发展中已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地位。所以必须把教学过程建构成学生主体性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尽管近来的课堂教学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仍摆脱不了教师中心的阴影。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的问答双方错位现象严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者,发问者理应也是学生。但事实恰恰相反,教师总是提出问题的主角,学生被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活泼、自主地学习,首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围绕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展开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也指出:“做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就是说,不论是研究活动还是学习活动,都必须提出有现实意义和创造性的问题。如果只学会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在我们现行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缺少、甚至根本上就没有问题意识,以至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不会提问题,更谈不上提出有创意性的问题。虽然一些教师也力求体现课改的精神,但是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这些提问总是沿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思路进行,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总是期盼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结果到头来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能尾随教师之后,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把“学”的权利、“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研究问题、去解决问题。

  六年级教学数学随笔绿色圃【第五篇】:教学反思《分数乘整数》

  分数乘整数的知识基础在于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数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在课堂的开始环节,我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复习,再进入分数乘整数的教学。

  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很简单,在相乘时,分母不变,只把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关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视,注意到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在计算前充分让学生感知涂图形的过程。因此,在后面计算方法的得出就水到渠成,比较容易了。

  整堂课上下来,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清晰。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就是约分的环节,有些学生喜欢算出结果以后再约分,对计算过程约分还不愿意采用。可能对于这种在计算过程当中的约分,还是一知半解,对这样约分的道理理解得不够清楚。我在介绍这种办法的时候还特意把要约分的分数改写成分母和分子分别由几个数相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可能这样做,还做得不够吧?再由于上学期的约分知识很多学生就不熟练,有不少学生仍不断出现约分错误和忘记约分的情况。

    1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