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随笔高中作文

|易落尘2

  每年的端午都是不一样的,或是湿漉漉的端午,或是晴空万里的端午,或是异乡情怀的端午,或是团团圆圆的端午……或孤独或热闹,都是一年端午。岁月就像一杯老酒,一杯老茶,因为是用时间的记忆去发酵。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端午节随笔高中作文》,欢迎阅读。

  端午节随笔高中作文【第一篇】:端午说竹

  总叹时光去如烟,不觉端午到眼前。

  竹叶包粽糯米粘,竹叶青青似诗篇。

  今天是传统的端午节。清晨,透窗一看,昨夜一场小雨,街上湿漉漉的。路边的花草更加艳丽,空气里透出缕缕清新和湿润。在我看来,端午就应该湿漉漉的才有诗情画意,才能引人遐思。才能想起那条已经嵌进历史记忆的汨罗江,还有那位长袖博带的屈原大夫,以及他留下的不朽诗文。

  端午吃粽子习俗也。

  刚巧二姐昨天送来一兜自家的粽子,解开系在竹叶外面的马莲草:白白的糯米,红红的大枣,一缕香气扑面而来,咬一口,甘甜糯粘,使人大快朵颐。吃着散发着竹叶清香的粽子,眼前浮现出很多有关竹子的诗句,先看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是怎样写的:

  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在他眼里,竹子最好在雪花纷飞,百花凋落后再去欣赏,自有一番滋味,因为竹子的高风亮节于此毕现,让人陡生敬意。

  一样竹林,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风景,可谓见仁见智。再看清代王慕兰这样写竹——

  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

  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

  依他之意,欣赏竹子最好要选择在深山月上时,在那样空明的环境里,竹子才能倍加摇曳生姿,寒碧千竿的竹子且能医俗,使人情怀磊落,具清雅之气。

  曾以“难得糊涂”自诩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一幅画上提写如许诗句以赞美竹子: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尽管无缘欣赏画面,但从诗里可以猜出,画上有石,有竹,石且比竹高出一尺。尽管石头“势力庞大”,但竹子暗藏生机,一派活力,明年就会劲节凛然,卓然而生,掀开石头直向云天,寓意着正义的力量势不可挡,一定能冲破阻拦走向光明。

  宋代僧人释智圆以出家人的洒脱对竹子更是情有独钟,居然能将花园里的花移走,而种植竹子。且看他的诗句:

  移去群花种此君,满庭寒翠更无尘。

  暑天闲绕烦襟尽,犹有清风借四邻。

  是啊,有了竹林,非但满院青翠,无灰尘骚扰,而且四邻也有清风吹拂,可谓福荫四邻。竹子的好处多多矣。

  想想竹子不仅能为人们带来这样多的诗句,还能成为包制粽子的最佳选择,所以过端午人们就会联想并接触到竹叶。由此可以看出竹之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想到这里,我不禁看到书案上那盆高仅盈尺的台湾竹,此时正蓬蓬勃勃、生机一片,绿意葱茏、叶茂枝繁,虽非能达到“满庭寒翠更无尘”,但在这个夏日的节日里为我的心灵营造出一方绿荫清静,故而引动了诗情。

  于是,就有一首小诗涌上心头:

  端午佳节赞美竹,自古诗篇多似珠。

  难得竹有清雅气,陶冶情怀能医俗。

  端午节随笔高中作文【第二篇】:行走在端午的记忆

  记忆清浅,岁月,是一条回不去的河流。过去式的美好,就像一杯老酒,一杯老茶。历久弥新,经岁月沉淀,醇厚且绵长……

  阳光,微雨,潮湿拂过的山野,格外地鲜绿。红衣少女光着脚丫,背着小竹篓,半弓着腰,在山垅田间捡田螺。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不需要仄起平收。当薄雾轻轻地笼过端午的山垅田,那就是一首诗,一幅画。

  原生态的村庄,土木结构的房子,零星地散落在山坡上或是绿树间。山间的小路上,开满了各种黄的、白的、紫的、红的,且知名的小花。在端午节前一天,房前屋后的草丛,会被锄得很干净,墙脚路边都洒上白石灰。以此为界,不让一些爬行动物随便闯入。

  端午节这天除了门前要挂菖蒲,艾叶避邪。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到田间地头采些草药,也叫“去寒茶”。 “去寒茶”由菖蒲,野菊花,鱼腥草,灯芯草,车前子,金银花,紫苏,薄荷,山苍柴等二十余味草药配制而成。生活在农村湿气大,“去寒茶”驱病避邪,去湿气、清热解暑、还能起到御防感冒。据说,必须要这一天采的才能达到效果。

  儿时的端午节,午餐时肉粽是必不少的。壳薄肉脆的田螺,小溪里的鱼,半煎半煮佐以青,红辣椒,蒜头,薄荷。溪鱼的鲜美配上辣味辛香,可比得上山珍海味。可口的红烧肉,自家种的茄子,黄瓜,四季豆,还有山上摘的野杨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节,在孩提记忆中那就是头等大事了。

  行走辗转于都市,穿梭在水泥钢筋的丛林中。现代工业的文明,原生态的村庄已然城镇化。新 型农业,使许多物种都失去了它们的家园。相同的场景可以用影像记录,然而远去的记忆唯有用心记录。很多时候,美好和遗憾是并存的。

  端午节随笔高中作文【第三篇】:粽味留香

  题记: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

  又到了端午节,街道两边一堆一摊的满是红艳艳的香囊,绣包、花绳。细嗅空气中游弋着一缕一缕香草味,艾草味。自己就蹲在摊位上挑了一个香包,挂在包边,准备把端午带回家。超市里摆满了各味各样的粽子和油糕,通知大家端午来了。

  七彩的夜幕下,城市的街市里,看到许多人只卖了几个粽子和油糕,香囊鲜有人买,我呆了又呆。可能是城市的孩子不习惯带它,而大人们又过了这个年龄,也无带它情节,于是就冷落了街头等待客人来买的老太太,大姨、婶子。是啊,城市是现代,端午只属于农村,属于传统,和城市无关。

  端午节的情怀早在多少年前,存放在老家那条深巷里。每年的每年,她眺望你,偷撩你。让你拨开一把艾草细瞅,一掬香草细嗅,三五粽叶折叠装包。

  那时青果刚刚坐实,黄瓜秧子刚上架,菜瓜起蔓开黄花,离端午还有三五日。只要天气无雨,傍晚时分,巷道里的婆婆妈妈们就端着她们的针线笸箩,提着小木头凳,步出院落,坐在自家大门口,手上做着香包,嘴里说着家长邻短的话,笸箩里放着彩布,彩线,香草。我们孩子就围着自家人,一会儿手里缀出一根线,一会儿翻个花布头。

  “别动!去!一边玩去。”惹恼了妈,就像赶小鸡样哄。于是我们又围到另一家,静静的蹲在旁边,托着腮,歪着脑袋,斜眼瞅望着。

  “红— ”妈喊了:“把你姨的那块绿布拿来,让妈用一点”。

  “哎!”搭话间,一个红衫女孩飘扬着布已送到妈的手上。

  “姐,把你香草给我点,我的不够了。”

  “你用,这么多,你随便拿。”

  “快去,把你姨的香草给我拿点!”

  “不—么—”孩子左右扭着身子,厥翘着嘴。

  “不去!不去!做好了不给你带。”妈佯装生气了,举起了手。

  “就带!就带!我偏就带!”孩子一步一步忖过去。忽然绿衫一闪,一把香草已塞进香袋里了。

  “嫂子,这个褶我不会压,你帮我一下”。于是两个婆婆就凑在一起了,一个压褶,一个穿针。

  手巧的,一个下午,也只能做一个简单香包。复杂的像:葫芦、荷花、梅花、蛇、青蛙、菱角、发财桶……三五日才能做好。

  到了端午的前一日下午,婆婆妈妈发号命令“去!把这两个香包给你舅家娃拿去。顺便把这三个给你姑家也带上,把案上那两袋粽子也带上。”“是!”,我跑着走了。

  香包做完了,该包粽子了。端午前一天,一大早妈起来先把米淘洗干净,泡上。然后叫上隔壁的儿媳妇,下了河滩,在水草间,拔回沉香碧绿的粽叶,泡在白色的洋瓷盆子里,沁人心脾的绿绿香就满屋飘起。这时太阳才刚刚跳上山头。

  妈做早饭,饭后,米也泡的差不多了,于是妈就打开后窗吆喝“秀儿——,米泡好了,包粽子咯——”,就听到秀儿的脚步声招唤邻居声,从巷子里传来。三四人来了,全是邻家孩子他妈。她们围坐在方桌周围,孩子挤在他们间,有的递粽叶,有的往她们的粽叶窝里塞米,妈的手上下翻飞,包裹,缠线,打结。小手和大手会在空中碰在一起,又赶快避让,水珠飞旋,米粒粘在手上,脸上,洒在衣衫上,没有责备声,只有哈哈笑声。一盆冒尖的粽子包好了,秀儿端着粽子盆去她们家煮粽子。粽子煮好了,各家一小盆。我家的粽子剩的最多,上学时,拿上三二个,给要好的同学吃,要吃到端午节过了好几天呐,才消失了端午的尾巴。

  妈又该到别家炸油糕了,我就和玩伴们闻着香气,在人家院里跳方格,等着大人们发油糕吃。我是不敢去秀儿家,她们家的屋檐下放有蜂巢,蜂子们乌压压一群挤在巢口,熙熙攘攘,拥拥挤挤,忙出忙进。,秀儿家的房子是土墙,蜂子们把她家房子的土墙钻了许多小洞,蜂子们钻出钻进,很是吓人。那蜂子蜇人是很疼的,芳芳被蛰了一下,疼得又哭又叫,又甩手又吹手,妈妈赶快给她抹蒜汁,抹着抹着手就肿了,红红的像发糕。从此我不敢走近蜂子。不过秀儿家的蜂蜜很甜,有槐花的蜜香,黄凉凉的。每到这时侯,邻居们都会收到一大瓶。

  做好了油糕,一家一家的送,孩子们排着歪歪扭扭的队,站在厨房门口,等着大人们调遣。我端着油糕,屁颠小跑着给丽家送去。哎呀,不好,一个油糕从小盆里窜出来,奔到地上。四下望望,无人,顺脚给后面的花花家狗踢去,它正一路小跑跟着我,一个油糕飞过来,他被定住了,站在那儿呆呆的望着我,嘴里似乎呢喃“毛丫头 ,多不小心呀!”。我斜眼瞪着对它说“我小心了,你不是白跟我走一趟了。吃吧!回去不许说!”小狗低下头,斯文的吃着,吃完,舌头伸出,把嘴唇舔个圈。我转过身不敢跑了一步一步的走着,小狗一步一步跟着。

  端午节来了。天刚刚露出暖色,我就被妈拉起来,去沾露水。迷迷糊糊被扯上,好多人已站在巷口等我们。我们顺着街走到村口,来到一片荒地,里面全长着艾草。孩子站在地边,妈缀出花绳绑结在我们的爽手腕上,妈把艾草上的露水掳下来,往我们的头发上抹。据说我们这一年都不会碰到蛇。身上有了艾草味,就不被蚊虫叮咬,头发会长得又黑又长。那一年,是不是真的没见到蛇,没被蚊虫叮咬,我忘记了。

  太阳出来了,露水渐渐隐去,阳光妖娆。我们每人抱一抱艾草回家。头发湿漉漉贴着,脑门粘着草籽,草叶。心却是蓝格莹莹的。那天,妈会给我用艾叶水洗澡,还有好吃的,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和伙伴们去桐树林玩。月亮升上来,把桐树林照的影影绰绰的,我们玩“游击战”,援朝就躲在猪圈里,和猪窝在一起,压得猪不停的哼哼,我们就找到他了。

  人长大了,我也离开了家乡,父母也不在那住了。虽说不远,无事也没有回去;儿时的伙伴也像蒲公英的种子,被命运吹的满世界都是,相聚也难,回去也无处可去,便无回去的理由了。

  去年春天姨夫不在了,回乡奔丧,不想我们是以这样的形式见面,实是感慨。十几年没回去,故乡是熟悉中的陌生。故乡人少了,年轻人打工走了他乡,留下的是孩子和老人,老人多年不见,亦陌然,漠然。孩子更是不认识我。徒然间感觉自己虽是主人,已是曾经,而今分明是乡外客,心寂寂然。更何况儿时的家屋已觅不到,原址翻盖了新房。儿时玩过的那片梧桐林已被砍伐,做了人家院落。自我觉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没有一天不忆起你。可是家乡已记不起我是谁,把我流放了。

  乡音在,我是乡客。乡情还在,故乡却不认识我。故乡啊,只在记忆中,在儿时的那段光影中。故乡啊,此情绵绵无绝期,如若与君断,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随笔高中作文【第四篇】:情浓端午粽飘香

  有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我在故乡过端午节时,常常能品味出旧时的味道。那是千百年传承已久的乡风民俗,每当此时,小镇的上空飘荡着粽子和艾草的清香,交融着亲人们相聚时刻的温情。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云:“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赛龙舟,我的故乡没有这种习俗。只在清明节期间,里下河地区四乡八镇数以千计的的会船云集溱湖,举办规模浩大的“溱潼会船节”。最近几年,在烟波浩渺的溱湖上也有了女子用桨划船的比赛,那是会船盛会后的延续,吸引游子归来的乡音乡情。

  端午节不同于过年,也是故乡人忙的时节。除了去看划船赛外,门口不忘插上菖蒲和艾草,配备中午吃“六红”的美味佳肴,大有一种“举玉箸遍尝美味,约春风共聚雅舍”的兴致。每年的端午节我都要回家,亲口品尝母亲做的“六红”菜。家里的午宴吃“六红”很讲究,六个碟子是酱油烧红、拌红或自然红的菜肴,如炒苋菜、烧黄鱼、红烧肉、烧龙虾、炒鲜河虾、用刀拍碎的糖醋萝卜、切开冒出红油的咸鸭蛋……有时候在节日那天,还能看到乡下有几个农人上街扮演判官的模样,到各个商家门前跳判官舞,收点小钱或香烟。看见大人带着蹦跳的孩子去浴室洗“百草汤”,我心中竟有一份怅然若失的感觉,人到中年,胸口空荡荡的,少了儿时颈上挂着一个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的蛋网,少了胸前晃动着一个硕大双黄咸鸭蛋的自豪。

  好在母亲包裹的粽子还有从前原汁原味的模样。浩瀚的溱湖有茂密的芦苇荡,有纵横交错的河汊水港。乡人荡着一条摇橹小船,从湖荡里精心采摘碧绿的苇叶蒲草,到古镇的小巷中或溱湖的大街上叫卖。母亲包的粽子奇形怪状,有草把头、菱米子、斧头状、小脚形、脚爪形、小长方形……象是用粽叶包扎成的工艺品,精美绝伦。包粽子时,糯米中加入的馅料有红豆、蚕豆、蜜枣、红枣、蛋黄、火腿片等,用蒲草或棉绳扎紧粽子,放进锅里煮,看一眼青油油、水灵灵的粽子,十分惹人喜爱。出锅时,空气中弥漫着扑鼻的粽香,常常能唤醒口中的馋虫翩翩起舞。

  过完端午节,我又要回江南。母亲在我行李中搁上几包沉沉的粽子,不须关照,不用解释,粽子里藏着旧时的情怀。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吃的光粽子和蜜枣粽子,母亲对我们早有一个约定俗成。草把头是光粽子,菱米子是蜜枣粽子,斧头状是蚕豆瓣粽子,小脚形是红豆粽子……从母亲的满意的神态里,我觉察到“儿行千里母不忧”。粽子里包含着恒古不变的母爱,深沉的亲情给予我前行的力量,无论我何时何地闯荡天涯,胸中要常怀一颗感恩回报的心!

  端午节随笔高中作文【第五篇】:端午节情思

  端午节是华夏民族世代相沿的传统节日,在潮汕口语习惯更多称为五月节,有着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节俗。有首名《端午》的诗云:“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生动勾勒出潮汕过端午节的风习情景。

  上世纪70年代中,我家住粤东南的一个小镇上,镇上就两条大街贯穿东西,我们家住的房子,就在镇的中心地带的一条小街上,左邻右舍都是当地人,邻里之间相处得很好。记得每临近端午,各家各户就开始热闹起来了,晾竹叶、浸糯米、配馅料。这粽子南北皆有,但潮汕的粽子有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做得十分讲究。当时小镇上人家几乎户户自己动手做粽子,包粽子的竹叶要用水煮,讲究的要先漂洗好几天,把酸涩味去掉。这样包出来的粽子口感润滑,没有杂味。包粽子的糯米先用油炒熟,炒的时候要根据米的软硬掌握火候,炒至米粒晶莹透亮,油香润滑,配料有猪肉、虾脯、蛋仁、莲子、花生仁,香菇等,还有绿豆蓉、红豆沙。配料也要油炒起香,这样做出来的粽子味道好。豆蓉豆沙是甜的,其余是咸味,两种馅料包出的粽子称为“双烹粽球”。还有一种用薯粉加黄枝汁搅拌成的粿粽,俗称枝粽,也是过节必吃的,取谐音义食后身体更强壮。粽子用以拜祖外,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还互相馈赠,你给我五个,他送我一串,我也选择一番回礼上门,过个节可吃上出自好几户人家甚至十多户家庭的粽子,品尝到各自不同的特色风味。而在这相互的礼尚往来中,那亲切的人情味和淳朴的民风更是充盈其间。

  五月节有一些风俗代代相传,一是插艾,在门楣、门环和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五瑞”,祈求消灾消难,保佑合家平安,还可驱蚊。又有“五月节洗龙湫水”一说,韩江的一条支流经小镇边入海叫凤江,临近五月节江边常有不少女性、孩子在洗脸、洗脚、洗头发,说是洗了“龙湫水”大人奴仔都平安。另一个习俗是将中药使君子与鲜活的螃蟹一起煮,给小孩服用除疳积(驱蛔虫),据说这样的配伍既驱虫又强身培本,这方子在小镇上颇为流行。

  最热闹的当然是五月节竞龙船了,凤江(黄冈河)赛龙舟历史悠久,且遐迩闻名,场面十分壮观,盛时龙舟多达好几十条,特色处是在船头斜插一根木柱,上装木雕龙头,柱身扎数圈竹箍系上花色布条,以为“龙颈”。船身涂黄、红、青等颜色,为黄龙、红龙、青龙。赛前把祭拜的桃李撒向水中,成群孩子跃入水中嬉笑抢夺,称之“抢龙蛋”。龙舟细小轻巧,划桨手常有20来人,都是精挑细选的好手。舟首插旗立一旗手,龙尾为舵手,左右两行桨手腰系彩带,精神抖擞。但听一声号令,群舟竞发,力争上游。舟中央一人敲锣,一人打鼓,锣鼓声声急促有力,桨手随鼓声奋力划桨,龙舟劈风斩浪,势不可挡。河面中央高搭一座彩牌,彩旗招展,俗称“龙门”。龙门下高插一面大红色锦标,作为赛舟夺锦的奖品。其时,凤江两岸人山人海,观众齐声呐喊助威,健儿们奋臂挥桨,龙舟劈波前进……仍是一道百看不败的五月风景。

  物换星移,又是一年端午到,虽然如今应节的商品可谓丰富,又有名曰“小黄金周”的公休假,可感觉这过节似乎也就是吃吃粽子罢,而在都市早已不再家家户户包粽子,贪图方便就在超市里买回速冻粽子,却远没有那种纯天然的清香,更没了亲友邻里之间的的那种纯朴亲情和醇厚温情,而赛龙舟什么的也渐渐离得我们又有些远了,好些活动也多了些作秀的味道,已不如过去节日那种自然而浓烈的传统氛围。端午情思,更多是一种心中的情感了。

    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