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朗读能力的教学随笔

|斯年2

  在我们的印象中,书声琅琅一直是好课堂的一个标志,的确,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提升语感,开阔知识面,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意思。以下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编辑的有关二年级朗读能力的教学随笔,欢迎大家阅读和鉴赏。

  二年级朗读能力的教学随笔【第一篇】:

  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的感情朗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够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感情朗读应当从低年级孩子抓起,但是,低年级孩子由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对他们来说,感情朗读就有一定的困难。

  鉴于上述情况,我在低年级的由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在教低年级学生感情朗读方面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引导学生迁移生活经验。

  尽管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但并不是一张白纸。生活经验的迁移,就是把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要指导的课文的朗读上来。

  我在教51课《国庆节的晚上》这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焰火和看焰火时的心情,让学生能够把生活中的经验和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朗读时,学生仿佛沉浸在节日之中,把心中的情感真实地流露出来。

  二、教师利用体态语言暗示语调。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曾说过:“语言是达情传意的标记,含有声音、文字语和态势语三种。”其中“态势语”就是人们常说的体态语言。

  作为一种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能起暗示作用,教低年级学生感情朗读时可予以利用。如教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一些排比句时,我经常用体态语言进行暗示。读排比句应当“抑扬顿挫”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我就通过手腕的上抬和下压进行暗示,效果很好。

  三、教师利用脸部表情传递感情。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有这样的论述:“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低年级学生特别在意通过“视觉”获得的老师的种种表情。经过多次实践证明,我发现,教师范读时通过眼神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传递的内心的感情,一定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比起边读边讲解分析“重读、轻读快读、慢读”的效果要好很多。

  二年级朗读能力的教学随笔【第二篇】:

  认真听了组内彭菁老师上的《小溪》一课,再细细对照课前制定的预期需要改进的目标,我深深感觉到这堂课上,彭老师为了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创设了多种语言环境,朗读教学层层推进——

  首先,彭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自由读、女生检查男生、男生检查女生、每一组一学生比赛读等多样的朗读形式,要求学生做到读课文时不添字、不漏字。这就是朗读教学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基础的——读正确。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最基本的朗读能力。

  其次,彭老师又设计了 “喜欢第一节的小朋友一起读。” “喜欢第二节的小朋友一起读。”

  这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由喜欢出发,随即就能达到朗读教学的第二个层面——流利地读。学生在彭老师的引导下,有的小朋友能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有的小朋友能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有的小朋友还能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这些都缘于学生读的句子都是他们喜欢的。

  最后,彭老师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然后教师读;最后齐读,完成了朗读教学的第三个层次——有感情地朗读。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彭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律美。

  下课了,美妙的音乐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学生动听的朗读声也不断回旋于我的周围。

  二年级朗读能力的教学随笔【第三篇】: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鼓励学生好读、乐读呢?我认为可以从学生实际与教材出发,做好以下几点。

  一、变着法子让学生读

  1、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2、移情悟意,换位体验

  换位移情就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与之相同的感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朗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入境的水平。例如在朗读《我不认识你》中那个同学生气地问高士其的话时,我首先问学生:“有什么事让你生气过吗?”“那么,请你们也带着有过的这种生气的心情来读那个同学的话。”我发现学生都读得很专注,进入了角色。

  3、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笋》一文时,学生对于春笋的生长过程是很生疏的,春笋生长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样子他们从未见过。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它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

  4、引入竞争,激发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诱发学生强烈地想读好书的愿望,并能使学生发挥出最佳的朗读水平。我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我都给打分,特别是小组赛读,要求读时做到: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不重读,学生非常喜欢,同时也培养了组里的团队精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二、要让学生充分读

  1、给足“读”的时间。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作为教师应在上课前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课文,使其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要避免问题过碎、满堂问式的串讲,多给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的时间,从而达到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扩大“读”的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采用默读、轻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控制指名读。在大部分的讲读课中,可采取“默读勾画--轻读品味--议论表达--朗读反馈”的教学方法。在这四个教学环节中,读占了三个。默读后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重点写了哪个方面?并分别勾画出来;接着,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轻读、体会课文是如何一点一点来写清楚的;然后,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对字词、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指名朗读,反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与足够的时间参与到课堂“读”的实践中来。

  3、提高“读”的质量。读得再多,没有质量的保证,也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并保持协调一致,用“心”去读;第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每读一篇都要有目的,不白读;第三还要选好读的重点,一篇课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三、读要和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

  教师主要用口头语言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予以评价。从其手法看,有以下几种评价语:

  1、情景语。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读《第一场雪》,学生第一次读完后,他这样询问:“雪大不大?”学生都说:“不大。”那学生再读,果然读出大雪纷飞的感觉。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

  2、修辞语。在《闪动的红星》中有句比喻句:“那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评价:“你读得也是甜甜的,真好。”

  3、幽默语。它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海底世界》中有一段写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听后说:“你这么读,小动物都被你吓跑了。”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

  二年级朗读能力的教学随笔【第四篇】: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现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课文《两只鸟蛋》,我准备了几个鹌鹑鸟蛋,让其孩子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 滑滑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在愉悦中积极朗读,都朗读出了鸟蛋的可爱,感情色彩非常到位。

  二、分角色表演朗读,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理解课文。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孩子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当同学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大家都为小青蛙感到无知而可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个同学听了小鸟的话还跳了出来,他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上来表演朗读。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无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学《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给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四、挖掘重点字词,读出真情实感。

  良好的课堂气氛仅仅是激发学生朗读愿望的外在条件,只有学生"自己想读,有情想表"才能读出真情实感,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正是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的内在动力。如《窗前的气球》一文,课文讲述了科利亚因得传染病不能外出,没有了朋友的陪伴,感到孤单,无奈,感到这样的生活真没意思。我首先让孩子进入情境,假如你得了传染病,没有了朋友的陪伴玩耍,你心情会如何?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孩子们充分体会感受后,我又让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来朗读,如"静静的躺在床上-----静静;呆呆的望着窗户----呆呆地"抓住这些重点字词朗读,孩子们读得那么的伤心,孤单,无奈,有几个孩子还哭了。此时,他们不知不觉自觉地把自己的体验融入了朗读,读得动情而真实。挖掘重点字词,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孩子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含蓄……只有他们准确地把握了文字中情感的变化,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五、多种朗读形式的运用,训练朗读技巧 。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了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心声。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年级朗读能力的教学随笔【第五篇】: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那么,怎样才能加强朗读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通过二十几年的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从而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故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悲同喜,更能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了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把范读贯穿于朗读指导中。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模仿性极强。如在学习《燕子》一课时,我抓住朗读此篇的基调,示范朗读出燕子的灵活、轻快,并请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相关画面。这样一来,音画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燕子的灵活、轻快,不由自主地喜欢起燕子来,朗读起来也就津津有味、兴趣盎然了。

  二、打好朗读的基本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要求学生读得准确,首先教师自己得下功夫读正确。备课时最好先听一听远教资源上的范读,再对着读几遍,把握普通话的四声,读准前、后鼻韵母及平、翘舌的音节,掌握轻声、儿化的规律。运用标准的普通话,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孩子咬字含混不清;有些孩子读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有些孩子干脆读错音……这些都是要及时纠正的。只有读准确了,才能做到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用动情的声音传达作者的思想。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只有对朗读的课文内容真正理解了,才谈得上表达出它的思想感情。理解得越深刻,表达得才越准确;反之,哪里理解得不深甚至理解出错了,朗读时必然表达不出感情或表达的感情不对。这里所说的“理解”,不仅仅是读懂了词句的意思,而是能深入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和作者一同喜怒哀乐。 要防止有些孩子不下功夫理解课文内容,便想读出感情,于是读得忽高忽低、矫揉造作,这种没有真实感情的朗读不但无益,反而会养成坏毛病。

  四、教会学生恰当地运用朗读技能,树立他们朗读的自信。

  1。语气、语调要恰当。语气是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及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的气息状态。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就可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声调。如朗读《狼牙山五壮士》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就必须以高亢的声音、短暂的气息读出豪迈之情。

  2。语速的快慢要合适。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频率的快慢。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课文的意思进行朗读,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慢一些。在一篇课文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如若把握不好朗读的速度,一篇好的文章听起来都会变得很难听。

  3。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都是非常重要的。重音是指在课文中需要突出强调的词或词组。句子的精华所在应进行强调,再配以准确、合理的轻读、停顿即可达到理想的效果。如《笋芽儿》一文中:“笋芽儿脱下一件件的衣服,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健壮”应读重音,读出笋芽儿从土中顽强地钻出来的那种自豪感。

  五、在朗读过程中多鼓励、多赞扬,树立孩子的朗读自信。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发现他们朗读过程中的闪光点,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提高朗读的效果。我在教读《哪座房子最漂亮》这篇课文时,一位胆小内向的女孩在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时,不但读得准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之情,我及时表扬道:“你读得太美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能和她读得一样好呢?”话没说完,其他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朗读起来。

  六。开展多种朗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因此教师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朗读教学之中。可以采取同桌互读推选其一,各小组推选代表参加班上朗读比赛,利用国庆、元旦等特殊节日举行专题朗诵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唤醒学生的灵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朗读比赛之中。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兴趣。学好语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水平提高了,语文学起来自然会轻松许多,所以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把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让我们的课堂书声琅琅,充满生机。

    1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