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的教育随笔工作总结

|新华

小班教师是小班孩子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应该要对幼儿的学习更加注重,那么如何对小班的有开展教育?大部分幼儿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有礼貌;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有较大的发展。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小班的教育随笔工作总结”,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小班的教育随笔工作总结篇1

因为小班孩子小,做事又缺乏耐心,收拾玩具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往往是收拾了一部分就又想去玩了,那些掉在桌子底下、板凳底下的不太显眼的玩具,就更无人问津了。为了让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利用游戏的方法组织幼儿整理玩具。我说孩子们你们喜欢玩具吗?想和玩具成为好朋友吗?孩子们都点点头说 “想!”借机对孩子进行教育:玩具宝宝也喜欢很多小朋友在一块玩,不喜欢自己躺在地上玩,会感到很冷……。孩子们听了都赶快把玩具收回玩具橱!例如:玩插片时,幼儿掉的满地都是,孩子收起来困难大,我就让幼儿以 “帮小插片找家的游戏”,看哪个幼儿能尽快的帮小插片找到家。并奖励那些先帮小插片找到家的小朋友,幼儿的积极性很高,不一会儿,地上的小插片就被幼儿送回了家,我及时表扬了幼儿。这样一来,玩具收拾的又快又好。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孩子的良好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小班的教育随笔工作总结篇2

从兴趣入手学儿歌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往往对喜欢的事物异常感兴趣,并且进取参与,如果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是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资料,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在组织活动时,我认为仅有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才能做好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每个儿童都能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经验证明:一堂生动活泼、形象趣味的课,必然能调动幼儿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我极力追求言语、动作、表情在教学方法上的适度运用,寓乐于学,寓学于乐。我从一下两点教授幼儿简便容易的学习儿歌:

1、追求声情并茂,强化文学作品中的语气语调如果将文学作品平平淡淡地呈现于幼儿面前,是不会调动幼儿的进取性,为了让幼儿很快地溶入文学作品中,我很注意自我的语气语调,我会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在朗诵过程中时快时慢,抑扬顿挫,让幼儿处身于一种亲切、完美的语感环境中,同时,再配上优美、动听、富有想象的音乐,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具运用,使幼儿在融融的气氛中,尽情地表达自我的情感和愿望。

2、根据语言加动作表演,带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在教授诗歌“春天的秘密”时,发现这首诗歌重复较多,并且很长,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首诗歌有点难,首先分段让幼儿自我创编动作表演,我对幼儿的动作加以纠正,让每段都有标准的动作,我把自我创编的进行示范表演,幼儿根据诗歌和教师的动作进行朗诵,引导幼儿能够做和教师不一样的动作,这样来表现出自我的风格,有的幼儿动作形象,有的动作滑稽逗人,这首诗歌用了十几分钟,幼儿就能表演和朗诵了。

小班的教育随笔工作总结篇3

小班孩子年龄小, 基本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如果一味帮他们做,就会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使他们失去锻炼机会,要是让孩子们都自己做,孩子们又实在做不了。为此,在日常生活中我采取了从“留一半给孩子”的做法,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在午睡起床时,大部分孩子不会穿鞋,都嚷嚷着让我帮他穿,我就帮每个孩子穿上一只鞋子,并要求他仔细看老师是怎样穿的,留下另一只让他自己学着穿,看谁先学会穿鞋子,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就有了,都抢着自己穿另一只鞋子,我一边帮助指导,一边及时鼓励和表扬每个孩子,不长时间,孩子们就会自己穿鞋子了。

生活方面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师正确引导,留一半让孩子自己做,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小班的教育随笔工作总结篇4

前天午餐前,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我讲故事,只有肖宇在不时扭动身体,转动着小椅子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于是我边讲故事,边用眼神暗示他坐好,但三四次之后仍无济于事。我有点生气了,便走过去轻声但严肃地提醒他说:“坐好了,不然杨老师和小椅子都要生气了。”虽然我的声音很小,但还是被坐在肖宇左边的袁司彦听见了,只听她小声嘀咕着:“老师又生气了。”

袁司彦的话让我的心弦猛然一颤。是啊,想想最近一段时间,我的确把“老师要生气了”当作了自己的口头禅,时不时地就要说一次。袁司彦的话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孩子犯错时我不再耐心地和他们讲道理,而是简单地用“老师要生气了”这句话来制作孩子的行为?也许是因为我表露出“生气”这种不良情绪时,孩子总是会立刻安静下来吧,我居然下意识地把“生气”当成了维持教室次序的法宝!现在想来,这种方法虽然能立收实效,但是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幼儿认知、社会性的发展都存在着不良的“后遗症”。

孩子不是因为觉得我有道理,而是慑于我作为教师的威严与气势。且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认为我是一个“无能”的教师,因为我只会“生气”。我为什么不能耐心一点观察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不能以理服人?为什么不能做好情绪的自我调控,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幼儿呢?我试想换一种方式,如对孩子说:“肖宇快坐好吧,蓝猫不是说小朋友要坐直,不然脊椎就要变弯了么?”也许这样一样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昨天开始教育活动前,我拉过肖宇和袁司彦,诚恳地对他们说:“谢谢你们的提醒,老师下次再也不会‘生气’了!”

    12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