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雄为主题的随笔

|申屠瑾2

  导语:英雄,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伟大的词语,在战争时期,英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敬佩,而在如今社会,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好汉也让我尊重。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以英雄为主题的随笔》,欢迎大家阅读和欣赏!

  以英雄为主题的随笔【第一篇】:战争英雄

  1865年4月9日,美国南北战争中,由格兰特指挥的北方军死死围困住了由罗伯特·李指挥的南方军。

  李决定缴械投降,以换取手下近三万名骑兵的性命。当天,格兰特在弗吉尼亚的阿波麦托克斯镇约见作为手下败将的李,接受了他的投降书。李坐在马背上,神情疲惫,但衣着非常整洁,以示尊重对方的胜利。格兰特则是一身的脏灰,他想让对方看出自己的不堪和狼狈——“别太放在心上,战争这个鬼玩意儿,谁都不能保证次次赢。”格兰特谦和地对李说道,“您只是一时疏忽。”李听后微微点了点头,说道:“输了就是输了,我甘愿投降,但有一个条件,希望您能有雅量答应。”

  “请说,我洗耳恭听。”

  “请把骑兵的马还给他们。”李要求道。“为什么?骑兵的马理应收为国有。”格兰特反问道。“因为骑兵的马都是他们自己的,他们解甲归田后还需要马帮着干活。”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同意。”

  “谢谢!我为能向您这样宽厚的君子投降而感到骄傲。”

  “我为能遇到像您这样替士兵着想的将军而感到自豪。”

  至此,受降仪式便结束了,美国内战也随之画上了句号。

  以英雄为主题的随笔【第二篇】:英雄的格言

  像李牧、岳飞这样的大英雄尽管是被自己的领导给处死了,但起码人民群众还是支持他们的。有一个大英雄比他们惨多了,死了之后被当众凌迟,割下来的肉被满城的百姓抢着吃了,而他做的事恰恰是要保护这满城的百姓。这个大英雄就是明朝的袁崇焕。

  明朝末年,后金对关内虎视眈眈,大明朝昏庸腐败几乎无将可用。清朝的前身后金就跟南宋时期的金国一样,武力强盛,特别是他们的领袖努尔哈赤,出去打仗从来没败过。当时防守后金的重点在辽东,本来守将守得挺好,后金根本没有机会。这时候明朝著名的大太监魏忠贤派了一员大将去镇守辽东,这个人当然也是个太监,叫高第。这个不知名的宦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撤退,把以前辽东修建的所有城池全部清空,老百姓全被赶回山海关——这地方太危险,万一努尔哈赤打过来怎么办?我先跑得了。这么一来,明朝可以说全无战略纵深考虑。努尔哈赤不可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于是率领20万大军直奔山海关。一路势如破竹,当然也没人防守。他走到宁远这个地方的时候被吓了一跳——这个小城竟然有人戍守。

  守城的是谁呢?就是袁崇焕。努尔哈赤都气乐了——大将都跑了,你个文官在这儿凑什么热闹?努尔哈赤就给袁崇焕写了个字条,意思是你投降,我给你官儿做。袁崇焕也给努尔哈赤回了个字条,说投降不可能,我不怕你,你说你有20万大军,我知道也就13万人,但是你别伤心,我不嫌少。努尔哈赤这边就开始进攻了。袁崇焕当时手里就1万人,他明知守不住,可还是下令:有一人逃跑,格杀勿论!

  以英雄为主题的随笔【第三篇】:论英雄

  所谓英雄,都有几个共同点:一是本身有能耐,能干大事;二是勇往直前,有的时候有点一根筋;三是不计后果,只要认为自己做的事对得起良心和自己的原则,就不管自己最后的结局。所以中华五千年历史,能够成为英雄的人屈指可数。因为做英雄就等于你要放弃名誉、地位、金钱,甚至是生命,并且死后很可能还有很多人骂你。

  被逮捕近20次的马丁·路德·金的事迹家喻户晓,美国最高强力部门FBI竟然专门设立了“毁金小组”,要以生活作风问题来摧毁他……但他最后是死于极端分子的枪杀,并没有被政府摧毁。事实上,从肯尼迪总统到约翰逊总统,他们不但都在积极推动金博士提出的诉求,还多次称赞他,允许他出国领取诺贝尔和平奖,还要同他见面讨论他的追求与国家前途,派兵到地方去保护他组织的民权活动,下令全国都为遇刺身亡的金博士下半旗志哀。

  约翰逊总统和金博士不仅不是对手,在对民权的追求上,他们大多时候反而更像一对心照不宣的伙伴。美国黑人被奴役是有历史根源的,同样,美国制度下选出的总统,也并不都能随时随地对抗顽固的体制与强大的利益集团。在金博士冒着生命危险行进在“逐梦大道”上时,约翰逊总统遭到的压力也一点不小。金博士不是总统的敌人,他也没有把总统当成敌人,他同白宫一直保持着某种沟通关系。

  以英雄为主题的随笔【第四篇】:伟人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值得为之奋斗的民众,更多时候,他们还拥有令人尊重的“敌人”。美国如此,印度、南非何尝不是这样?没有部分英国人拥有的超前理念,甘地靠绝食真能战胜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没有南非总统德克勒克的选择,曼德拉再坐27年牢也不一定能成就伟业。

  早在上世纪中叶,一位叫做洛文塔尔的学者就洞察到了文化偶像的历史变迁问题,他说,人们崇拜的对象已无可避免地由生产性领域转向了消费领域。用句通俗的表达,现在已很难找到能够自称为“时传祥”粉丝的人——事实上,这个名字还有多少年轻人知道,本身就是个疑问。

  从英雄到明星,少年林浩的成长成为一个时代的样本。样本中折射着我们这个社会,在寻常与危机关头的精神状态。对个体而言,救人与演戏,做的好都不容易。只是,这个少年的精神之中,有了远超寻常的外人参与。——包括这篇小文,无论他是否读到,都是加在“少年老成”之上的又一根稻草。

  那些喜欢用黑白分明的二元论来观照世界的人,往往会丢失包容之心,把所有对手甚至与自己意见稍微不同的人都划成敌人。为了突出自己的光荣和伟大,千方百计贬低敌人,甚至不惜用谎言抹黑对手。

  以英雄为主题的随笔【第五篇】:英雄这个概念

  因了一则“汶川地震小英雄雷楚年涉嫌诈骗”的新闻,才知道另一位似乎更知名的小英雄林浩的消息。按媒体说法,这个曾经被姚明牵着步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度成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代言人的少年,6年来的生活状态是“忙接戏几乎不上学”。

  在我们脆弱之际,媒体和社会似乎从未想过,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这个如此沉重的符号,落在一个当年只有9岁的少年,尽管是一个杰出的少年,是否合适?作为一个习惯了借助“英雄”言说的民族,从雷锋董存瑞到赖宁,我们是否对神话般的人性寄予了过多的依赖,来逃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艰辛努力?

  在因灾难短暂地中断日常生活之际,人们塑造英雄、应对危难;在从危难中脱身、生活重回轨道之际,人们利用英雄,满足于种种自己的蝇营狗苟。媒体透露的一个细节,地震之后,英雄被经纪人带着满天飞,几年的机票摞起来竟“足有几米高”。是大众太忙碌,还是经营者过于胸怀民族大义,哪怕是一家企业的开店,也要想着借用“中国力量”的符号。

  揣测一下社会心理,小英雄的这般成长轨迹,大概会让人颇多唏嘘。无论娱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怎样重要的地位,也无论人们多么平和地面对演艺圈对一个少年的诱惑,但如果它展露在了一个“地震小英雄”身上,其间的落差多少也会让人感到难以言说的遗憾。

  对这个少年来说,“时势造英雄”这句话有着格外沉重的含义。同样,“英雄”的转身,也离不开“时势”的牵引。人们在敬佩、投入、感动、唏嘘、失落、困惑之际,似乎从未注意到,我们每个人自己,也是那个“时势”的一份子。“英雄”身上,叠染着太多我们的投射。而媒体,就是我们内心投射的放大器。

    1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