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育随笔

|易落尘2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身边的生活出发,设计出适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各种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方便和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在方法上应更坚持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学科学,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在观察、感知等亲自的探索过程中,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育随笔【第一篇】:留心身边的科学

  在从事幼儿园科学发现室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我自己也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每一次看到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都可以引起孩子们惊奇的赞叹声,每一次神奇的实验变化都带给孩子无限的探索乐趣。

  进入秋冬季节以来,小朋友的衣服上总是会出现静电现象,在一次上课结束后,团团问到“老师,你看我的衣服为什么会发出响声呀?”面对孩子的提问,激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兴趣,该如何让小朋友们接受“静电”这个抽象的现象呢?于是,在课后我及时的搜集了一些关于静电实验的主题活动,但活动设计都比较抽象,不便于孩子们理解。后来,正在整理塑料椅子的时候,我不禁想起来:塑料不就是最容易产生静电的东西嘛!于是找来了一小块报纸,在进行了简单的摩擦后,报纸与塑料小椅子就吸附在一起了。

  利用空余时间,我认真地设计了一篇关于静电的科学教案,并在上课前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这堂课特别感兴趣,他们都对不用胶水粘贴,报纸就可以吸附在小椅子上的现象很好奇。随后,我又让幼儿体验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气球在经过和头发的摩擦后可以吸附在墙面上”,于是幼儿很容易就接受了“摩擦可以产生静电”的现象。在小组实验中,孩子们还发现了摩擦时间的长短不同,报纸吸附在椅子上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有的幼儿还主动探索了报纸与头发,报纸与化纤毛衣摩擦后也会产生静电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学到了科学知识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次活动也使我认识到:我们在工作之余也需要发现生活中各种有教育价值的现象,多多留心身边的科学,多记录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身边的生活出发,设计出适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各种活动,我相信,每一次的探索和发现,都会让自己成长许多。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育随笔【第二篇】:怎样上好一节科学课《幼儿园科学教育》读书心得

  "如果要你开课,你会选择科学课吗?"这是南京市实验幼儿园章丽老师问所有参加"浙派名师"的老师们的一个问题。举手的老师寥寥无几。当时我也坐在下面,想举手,但又不敢。因为这学期我们的"任务"是磨"科学课",再加上正在学习张俊老师的着作《幼儿园科学教育》。所以我也一样,如果不是在特定的环境里,我也不会选科学课。为什么呢?首先"科学"这一概念对老师们来说是严谨的,作为教师自身来说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幼儿教师缺乏这种严谨的科学知识,也就是这个原因常有老师一听到要上科学课就感到恐惧。第二个原因是科学知识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很容易成为说教课。

  四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浙派名师幼儿园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聆听了来自上海、宁波等各地专家老师的精彩课堂展示,尤其是最后两节来自杭州和南京两位专家老师的科学课,再加上俞春晓老师的精彩点评,让我对科学课有了重新认识。下面我结合张俊老师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这本书和教案《神奇的气球宝宝》来谈谈我对怎么样上好一节科学课一些想法。

  一.内容的选定。

  "选好了课题,就成功了一半。"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很广,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因此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课题时,我们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1.要选择最基本的科学经验。因为集体教学活动是要求所有幼儿都必须参与的活动,就要求其内容也必须是最基本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学知识内容。而对于那些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激发幼儿更广泛的探索为主旨的内容,则可以放在区域活动中,或是通过其他一些形式来进行,比如阅读科学图书。

  2.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课题时,还要注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不能一味追求新颖感,否则就不能达到激发每个幼儿的活动兴趣的目的。应该选择那些具有"适度新颖性"的,又必须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相关联系的,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学习新的内容。

  3.要选择适合开展集体学习活动的内容。有些内容很有趣也很重要,但不便于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比如要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这个更合适在家庭中进行,每天作好记录。而那些需要幼儿集中探索、共同学习、相互启发的内容,以及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总结让幼儿获得知识的内容,就比较适合设计成集体教学活动。

  《神奇的气球宝宝》选自建构式教程中班下册,《我和空气做游戏》这一主题中的《气球吃什么》。《气球吃什么》这个题目就是告诉幼儿气球是吃了空气才变鼓的,但气球不仅"吃"空气会变鼓,吃沙子、水等东西都会变鼓。为了不给幼儿这种误解,所以我把题目改成《神奇的气球宝宝》。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能感觉到,我们又离不开空气;气球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玩具,我借助气球让幼儿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在整个活动中,不仅让幼儿感受到气球是怎样的变鼓的,而且还要幼儿了解气球在生活中的作用。让科学知识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

  二.目标的设计。

  目标决定教学的难易程度。活动目标的设计必须依据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并参考年龄阶段的目标,是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尽量体现行为化和可操作性。让幼儿通过科学活动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尽可能用可以观察的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兴趣"这一目标表述方式就不够行为化,而如果是"激发幼儿喜欢探索空气的现象",就可以通过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加以衡量。但在科学活动中有些目标是隐形的,是一种长期的、缓慢的、积累性的变化,很难在一次活动中就能表现出来的。因此,也不能绝对要求所有目标都必须行为化。

  2.要结合活动的具体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目标。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包括三大方面和若干具体内容。一次教学活动,知识实现目标漫长过程中的一小步,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不必也不可能把总目标的所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而应在全面贯彻总目标的前提下,设计针对活动内容特点的目标。因为具体活动内容不同,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我在《神奇的气球宝宝》这一活动中,从认知、技能和情感三方面设计了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初步了解气球在生活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探索使气球鼓起来的不同方法。

  情感目标:体验合作与成功的乐趣,并积极参与游戏。

  3.要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特点,提出有层次性的目标。活动目标应具有层次性,是因为幼儿的发展在不同年龄层次上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而且即使在同一年龄层次,不同地区或班级的幼儿、同一班级的不同幼儿也因其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活动目标时要考虑幼儿所能达到的行为层次,并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神奇的气球宝宝》的第二个环节是全体幼儿的操作环节,总目标是"探索使气球鼓起来的不同方法"。在总目标的引领下,折射出两个层次目标,分别是"幼儿自主探索使气球鼓起来的不同方法"和"幼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让气球变鼓,找出哪种方法最方便、让气球鼓得最快"。

  我们也要认识到,活动目标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框架,而是可以随着活动的开展而变动和调整的。目标是科学活动的行动指南,但不能成为活动的束缚。这是活动目标设计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三.活动材料的准备。

  活动材料是幼儿科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材料的准备也是活动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活动材料必须保证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需要,并且保证活动目标的达成。那么在准备材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要考虑材料和活动目标的关系。准备活动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目标的要求。要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达到什么目标,就要相应准备什么材料,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达成目标。

  比如《神奇的气球宝宝》中的技能目标"探索使气球鼓起来的不同种方法"。用嘴巴吹是其中方法之一,但这是幼儿的前期经验。我就很自然的想到打气筒,手推打气筒和脚踩打气筒,虽然两种都能使气球变故,但它们的方法不一样,变鼓的速度也不一样。还有一种就是吸管,这也能使气球变鼓,但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把吹进去的空气给吸回来,因此要掌握准确的操作方法。这样围绕目标提供材料,才能保证材料在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要考虑材料的结构性和层次性。材料准备时除了要考虑活动目标,对材料本身的结构和层次性也要加以考虑。如果材料具有丰富的结构、明朗的层次,就能促使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认识、发现甚至创造。

  在《神奇的气球宝宝》活动中我提供了三种材料,手推打气筒、脚踩打气筒和吸管。两个打气筒在投放时没有任何异议,既有它们的结构性,也有层次性。但目标中是"多种方法",因此我就想到了吸管,而且吸管的质地必须是硬的,粗的塑料制成的。用吸管时必须要用力、一口一口的吹气、手要捏紧气球嘴,这三个要求同时达到才能将气球变鼓。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刚好与前面的打气筒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难易程度上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用吸管更能让幼儿体验空气的存在。

  3.要考虑材料的数量。只有提供充足的材料数量,才能保证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需要。但是,不同的活动对材料数量的要求也不一样。桌面操作材料,一般需要为人手一份,以保证进行单独操作;一些需要合作的实验或是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每个小组一份材料;对于感知观察活动,则应情况而定。

  在《神奇的气球宝宝》活动的第一操作环节中,每张桌子站五个幼儿,每张桌子我投放了十五个气球,打气筒和吸管各三份,让幼儿自主探索,预设中是让幼儿尽量尝试三种材料让气球鼓起来,但这是第一次自主探索,幼儿每尝试一个材料都要探索其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成功。但在第二次操作环节中,我有意识的多放了脚踩打气筒,在让幼儿尝试三种不同方法的同时,更多的去体验脚踩打气筒的方便和速度之快。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

  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幼儿主动的科学探索过程。教师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时,要做到既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又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还要能够根据活动的内容,灵活地加以考虑和安排。一般来讲,集体教学活动的结构可以简化为三个部分:开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将幼儿导入该活动的主题;在活动的展开部分,教师主要通过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的探索过程;;而活动的结束一般也是建立在教师的小结、评价基础上。

  《神奇的气球宝宝》的活动过程:

  1.猜测谈话导入活动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幼儿猜猜、摸摸、看看、说说来导入活动,来吸引幼儿,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通过幼儿用嘴吹气球来引出空气,让幼儿明白气球是因为充入了空气才变鼓的。

  2.用操作贯穿始终,在幼儿兴趣高涨时让他们去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采用有效的提问和幼儿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幼儿的一次一次的不断尝试、改进中,幼儿不仅能使用工具让气球变鼓,而且会在失败中寻找原因,这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重要环节。

  在第一次操作时,我把层次目标定为"除了用嘴巴吹,还能用什么方法使气球变鼓"。出示三种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操作结束后,我会提问"你的气球变鼓了吗?""是用什么方法变鼓的?""是怎样变鼓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总结经验,掌握准确的操作要求,为第二次操作做铺垫。

  在第二次操作前,我给幼儿布置了一个任务"这三种方法哪种方法最方便,让气球鼓得最快",先让幼儿猜测,再让他们带着任务去操做中寻找答案。

  3.操作后进行了一个小游戏气球床,让幼儿坐在上面,请另外的幼儿观察气球,直观的能观察到气球的变化,如气球变扁了,气球有弹性,但气球就是没有破。虽然这是个小游戏,但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更能激发他们去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4.知识延伸:这是一个科学活动,不仅让幼儿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更重要的是会在生活中运用,因此我用PPT的形式来巩固这个知识点。

  5.最后我用送礼物的方式来结束本活动。

  这里的集体教学活动过程是"三段式"的,仅仅是一般的情况而言。教师在进行活动过程设计时,不必拘泥于这样的程式,而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进行灵活处理,否则就会显得乏味、教条和程式化。

  虽然还没有完整地看完《幼儿园科学教育》,但对科学集体教学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我相信,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这书的理论学习,加上课堂实践,我会有更大的收货。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育随笔【第三篇】:如何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乃是激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因此,我们在科学区,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发挥;孩子们通过对木块、铁钉、图钉、曲别针、大头针、磁铁块、电池、小电珠等各种物品的观察、摆弄,自己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明白了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电池怎样放置,小电珠才能亮起来;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了解了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及与人类的关系。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为此,在数学活动中,我也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在设计和准备操作材料时,既要考虑美观性、趣味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要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在学习排序时,我准备了三种颜色的吸管、不同层次的示范图、两种颜色的排序、三种颜色的排序,让幼儿根据示范图“串珠”。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促使能力弱的幼儿增强自信心,总之,操作活动不但使幼儿在玩中发现了问题、思考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大大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注重幼儿的探索过程。

  让幼儿探索,并不是说不给幼儿一点启发、指导。教师应在他们有危机、挫折时,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那么,活动中教师启发性的语言相当的重要,教师应善于采用启发性的指示或暗示,鼓励幼儿创造性思维,如果把幼儿比作快乐的小鸟,那么想象力便是小鸟的一对翅膀,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的成长。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可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次,我出示了梯形,让幼儿说出它像什么?有的幼儿回答像滑梯;有的说像屋顶;还有的说想暖水壶。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想象的空洞,我接着问:“如果把梯形添画上一些图形,你能把它变成什么?”幼儿出现以下回答:“我能变成小人,让梯形做小人的裙子”;“我能变成小屋子,用梯形做屋顶”; “我能变成许多梯形的小花”……在这一活动中,幼儿大胆想象,添画出了不同风格的作品。

  三、激发幼儿潜能。

  科学教育和各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能把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成具体的、感性的、生动的、富有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使很难理解和说清的科学现象,变成幼儿感兴趣的语言活动,从而使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得以增强。如:在活动中启发幼儿创编诗歌《声音》,先是启发幼儿用语言、动作创编儿歌,同时又给幼儿发放彩笔、贴画、写有诗歌句式的图画纸等材料,让幼儿自由创编。于是,幼儿的创编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形式,欢欢画了妈妈的头像,在后面画上红红的心,表达“妈妈的声音是温馨的”;乐乐画了美丽的晚霞,在晚霞的后面画了许多的颜色,表达晚霞的声音是多彩的;玉玉粘贴了苹果的贴画,用红颜色表达苹果的声音是红红的…… 再如:在“有趣的叶子”活动中,先组织幼儿到户外认识各种树叶,并收集了许多叶子,然后让幼儿根据叶子形状的不同,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喜爱的动物、人物等等。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把千姿百态的叶子想象成不同的东西,构画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有的将叶子拼成奥特曼和怪兽;有的将叶子拼成了太空人,有的将叶子拼成了一幅《龟兔赛跑》图等等,然后,我把幼儿的作品收集起来,开一个作品展览会,让幼儿在展览会上介绍自己的作品。这不仅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而且还为幼儿创造了表现语言才能的机会,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编成一个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此时,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四、积极评价。幼儿由于其年龄特征的关系,对任何事物都极易产生兴趣,但往往持续时间不长,经常“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对于刚培养起来的兴趣,对某些方面的特长要善于发现并加以巩固,而对幼儿进行积极评价无疑是巩固兴趣的绝好途径。在添画活动中,我带幼儿去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圆的东西,认识它们的名称,然后让幼儿在一个事先画好的圆圈上添上几笔,使其变成一样圆的东西,幼儿对此兴趣很高,有的画成闹钟;有的画成西瓜;有的画成了足球;还有一个小朋友竟画了一个绿太阳。我想,他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就问:“你的太阳怎么是绿的呢?”他说:“夏天火红火红的太阳照得人多热呀!一些小花,小草被它晒得垂下了脑袋,多可怜呀,我画个绿太阳,想让它变得凉快些。”瞧,孩子的想象多丰富,心灵多善良。我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对每个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促使幼儿稚嫩的心灵有成功感、满足感。

  实践证明:每一个孩子生下来就被赋予很强的可塑性,幼儿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接受知识最快、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之一,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潜能需要开发。所以,为幼儿提供方便和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在方法上应更坚持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学科学,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在观察、感知等亲自的探索过程中,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育随笔【第四篇】:“摩擦起电”教学反思

  "摩擦起电"是教师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预设的一个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并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识别一对经摩擦能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下实验结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还不错:

  一、小游戏――"小纸片被吸起来了"(用绸布快速地摩擦塑料小棒,小棒吸起了小纸片):首先通过这个游戏,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呢?孩子们被游戏吸引住了,纷纷做出了不同的猜测:有的说塑料小棒上有胶水;有的猜绸布是湿的……但经过验证,这些"原因"都不成立。小来说:"爸爸对我说过,因为布上带电所以能吸小纸片。"虽然他说得不准确但已经有些接近原理了。当我总结小棒在布上来回摩擦就会产生静电、小棒就能把小纸片吸上来时,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游戏"跃跃欲试"了。

  二、猜一猜――"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吸起小纸片":经过对游戏的尝试,孩子们对"摩擦起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我提出新的问题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除了塑料小棒,什么东西用绸布摩擦之后也可以吸起小纸片呢?"孩子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想:铅笔、尺子、橡皮、彩纸、积木、磁铁、玻璃、吸管等等。我鼓励孩子们将猜想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到科学区验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高兴地去尝试了。

  三、试一试――"看看我的想法对不对":经过猜想验证,孩子们在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在他们的记录中,有的方法很有创意。像阳阳在记录塑料尺子和绸布摩擦后能吸小纸片时,首先在记录纸上画个长方形并标上1234等数字代表尺子,后面画个笑脸代表自己的猜想是对的,多有意思啊!

  四、新发现――"我穿衣服时找到了静电":活动并不是一天两天就结束而是持续地进行着,孩子们的猜想越来越多并基本了解了"摩擦起电"这一现象。有的家长也很感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含含的爸爸周一早上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说,晚上脱毛衣会听到"嘶啦"的声音,早上穿毛衣头发竖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资料的搜集与讨论,大家知道原来是毛衣和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记录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趣。围绕记录,我们又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怎样记录新发现――"我可以画出来":孩子们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记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记录的目的不变,就是让自己也让大家看明白实验的结果。我鼓励孩子们用各种方法记录,很多孩子选择了绘画的方式。粼粼在记录纸左侧画了一件毛衣、中间画了一个头发竖着的小孩、右侧画了两个钩并解释说:"因为我和牛牛都试过了、都成功了,所以画上两个钩。"从孩子的记录与表达中不难看出,孩子已经有了建立科学记录的意识,验证的活动可以深入地开展下去。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育随笔【第五篇】:教育随笔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学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存在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空间,教师可因势利导,抓住契机,灵活进行科学教育,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形成幼儿对人、事物的正确态度。

  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需要调动各种认知功能,积极参与,观察、比较、分类、操作、思维等,从而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在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培养与提高。

  科学教育的一些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有着潜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如语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体育活动《走平衡木》、各种建构游戏等都包容着一定的科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教育帮助幼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