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教案反思

|新华

中考教案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阅读指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淹没了道路,雨刚停歇,就有许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因为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

二、新课探究:

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

学生思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学生们自然会想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古代修建这样庞大豪华的宫殿群,需要怎样的艰辛劳动?

2、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

话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收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

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3、学生自主思索:

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争的“导火线”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媒体显示)

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组学习:“陈胜、吴广起义“

中考教案反思篇2

一、师生情况。

本届生物班学生的整体情况是:许多学生基础不好,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计划性、主动性和系统性。由于只有一个生物班,所以没有更多的教师参与生物备考活动。

二、复习阶段划分及主要任务。

整体划分为二个阶段:

(一)阶段一: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1、时间安排:20__年__月——20__年__月。

2、复习方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阅读为主,章节练习为辅。

3、能力培养:以识记和理解为主。

4、复习重点:按章节理清知识点,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配合经典例题,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

(二)阶段二:专题复习,培养生物学科内综合能力

1、时间安排:20__年__月——20__年__月。

2、复习方式:专题复习,解题方法指导,综合训练

3、能力培养:以提高对各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

4、复习重点:以综合训练为主。

三、关于阶段一、二的复习说明:

(一)关于阶段一的复习:

阶段一的复习是备考的基础,是以后各阶段的基石,本人将采取复习重心下移,紧扣知识点,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针对性复习,实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查漏补缺。对学生进行分类,采取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力争优生有事可做,差生有较大辐度的提升。

(二)关于阶段二的复习:

阶段二属于专题训练。专题训练包括:

1、知识体系专题,包括:

(1)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

(2)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调节系统;

(3)生命的自我复制和进化系统;

(4)生物与环境系统。

2、实验专题,包括:

(1)验证性实验。要求:对实验操作、原理、程序、现象和结论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2)纠正错误或补充不完整的实验;

(3)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

(4)对实验中的各种信息的分析和解释;

3、题型专题,包括:

(1)坐标曲线题的解题能力培养;

(2)图形图表题的解题能力培养;

(3)遗传系谱图鉴别及概率计算能力的&39;培养;

4、热点专题,包括:

(1)生态与环境热点(人口资源、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环境保护等)

(2)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基因工程、克隆、干细胞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3)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转基因食品、酶工程、癌症、艾滋病、疯牛病、SRARS、流感等)

(4)国际国内大事(西部大开发、绿色奥运、贫铀弹、斗争等)

专题复习的原则:以知识体系专题复习为主,带动其他专题的复习,重视实验的复习。

在最后冲刺阶段留一些时间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的复习,以提高应试能力。

四、复习备考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课本知识的复习。要认真阅读课本,对课本知识融会贯通;不搞“重做题、轻课本”的舍本求末之举;对各章节中易混淆或有联系的知识点要进行分类、比较和归纳;

2、重视中档题的训练。中档题是指涉及知识点在4——5个,拐弯在3——4个的题。这类题即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综合性。

3、重视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归纳。不搞题海战术,与其盲目地做100道题,不如仔细回味10道题,做完每一道题应要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再谈多做题的事。

4、要讲究复习效率,要对复习进行科学的安排。

(1)要保证固定的活动和娱乐时间。尤其要保证课间10分钟的充分休息。娱乐和活动是手段,目的是让大脑“轻装上阵”;

(2)要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复习要有计划,计划要做到文理搭配,计划一旦制定,要严格执行,要根据复习效果及时对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5、做好心态调整。高考成绩的决定因素有二:一是实力,二是心态。因此,在复习中要保持饱满的情绪,对外界干扰要有“免疫力”,以保证在考试两天内充分发挥水平。

中考教案反思篇3

复习目标

1、探究并掌握赏析说明文语言的方法。

2、学会规范答题模式。

学习探究:

题型一: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例1“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请说出“似乎”一词的表达作用。

例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鹭鸟越来越少了。

方法归纳1:

练习: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所以作为包装材料的食用薄膜纵然变成废弃物,也会被水、土壤中的微生物迅速“吃”掉……

方法归纳2:

练习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练习2:请你说一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题型二:加点词能否去掉

例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天。”“左右”一词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例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几乎”是否能够删去,为什么?

方法归纳:

练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许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题型三:加点的词能否替换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略”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方法归纳:

练习:“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反馈练习:

1.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2.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4.“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细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毒最出色的勇士。”划线词语有何作用?

中考教案反思篇4

学习目标:1.减数_的概念和意义

2.图示说明细胞减数_的过程

3.细胞减数_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

4.比较细胞的减数_和有丝_、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5.细胞的减数_过程中各时期图像的识别

[教材梳理]

一、真核细胞_的方式

有丝_、无丝_和减数_。

二、细胞的减数_

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_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4.过程

三、生殖细胞的形成

1.精子的形成

(1)形成场所:哺乳动物的_。

(2)形成过程及数量变化:

2.卵细胞的形成

(1)形成场所:哺乳动物的卵巢中。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牛刀小试]

一、减数_过程相关概念辨析

1.如图为某生物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并指出图中对应的染色体。

提示:①同源染色体:指在减数_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如图中的1和2为一对同源染色体,3和4是另一对同源染色体。

②非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_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如图中的1和3、1和4、2和3、2和4分别是非同源染色体。

(2)什么是联会?什么是四分体?并指出图中对应的四分体。

提示:①联会:指减数第一次_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该时期已完成复制,姐妹染色单体已形成。

②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图中含有两个四分体,1和2构成一个四分体,3和4构成一个四分体。

(3)什么是姐妹染色单体?并指出图中对应的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提示:①姐妹染色单体:同一着丝粒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a和a′、b和b′、c和c′、d和d′。

②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着丝粒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的a和b(b′)、a′和b(b′)等。

2.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定相同吗?举例说明。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吗?举例说明。

提示:(1)不一定。如人的X和Y染色体,X染色体比Y染色体大得多,但减数第一次_过程中能联会,仍称为同源染色体。

(2)不一定。如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完全相同,但由于来源相同,因此不属于同源染色体,一般称为相同染色体。

3.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一定会发生联会吗?

提示:不一定。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前期,而有丝_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联会。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阅读教材内容,探讨下列问题:

1.减数第一次_前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后,其数目和形态结构有何变化?

提示:染色体数目不发生变化;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一条染色体中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哪个_期?减半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的末期;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3.经减数第一次_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一般情况下)形态大小一一对应两两相同。

4.在减数第一次_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和减数第二次_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移向细胞一极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结构相同吗?

提示:数目相同,形态结构不同。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5.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_后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说明原因。

提示:两种类型。原因是由于在减数第一次_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阅读教材内容,探讨下列问题:

(1)试从染色体的行为、数目变化角度,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相同点。

提示:Ⅰ.行为变化:①染色体复制;②联会、形成四分体、交叉互换;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减数第二次_后期染色体着丝粒_,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Ⅱ.数目变化:①减数第一次_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②减数第二次_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

(2)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_有哪些异同点?

提示:精子形成过程中两次细胞_时,细胞质均为均等_;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次级卵母细胞_时,细胞质都是不均等_,但极体_时,细胞质是均等_的。

(3)试从产生部位、是否变形、产生细胞数目分析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不同点,填写下表。

提示:_卵巢变形不变形41

2.试依据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特点分析,核DNA、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1)体细胞含有染色体数为2N,核DNA分子数为2C,填表分析它们在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数目变化。

提示:2N2NNN→2NN2C→4C4C4C2CC

(2)依据上表数目变化,尝试在坐标中画出染色体数、核DNA数目变化曲线。

提示:

3.连线(把细胞_图像与所对应的时期用线连接起来)

[重难突破]

一、细胞_图像鉴别

1.常见的前期、中期、后期的_图像(以2N=4为例)比较

时期有丝_减数第一次_减数第二次_

前期

有同源染色体,无联会,染色体散乱分布,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有同源染色体,且有联会和四分体,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无联会,染色体散乱分布,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

中期

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有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

后期

着丝粒_,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一极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分开,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每一极细胞中均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_,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一极细胞中均无同源染色体

2.鉴别图像的常用方法

(1)前期的鉴别: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及联会、四分体现象。

(2)中期的鉴别

(3)后期的鉴别

二、减数_过程中,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含量的变化

1.变化曲线

2.曲线分析

(1)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DNA分子含量的变化不是完全平行的,因为复制后的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而DNA分子含量已加倍。

(2)在间期DNA复制之前(AB段和ab段)和减数第二次_后期着丝粒_之后(FH和fh段),染色体数目∶DNA数目=1∶1。

(3)在间期完成DNA复制之后到减数第二次_后期着丝粒_之前(CF和cf段),染色体数目∶DNA数目=1∶2。

(4)BC(bc)段表示间期DNA(染色体)的复制,DNA含量加倍,但是染色体数目不变。

(5)DE(de)段表示减数第一次_结束时,同源染色体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每个细胞内DNA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6)ff′段表示着丝粒_,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是DNA含量不变。

(7)H(h)点表示减数第二次_结束后,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分到了两个子细胞中。

[考向聚焦]

[例1](江苏高考)如图为某生物一个细胞的_图像,着丝粒均在染色体端部,图中1、2、3、4各表示一条染色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_前期

B.图中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2倍

C.染色体1与2在后续的_过程中会相互分离

D.染色体1与3必定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

[解析]图中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因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_前期,A错误。染色体数目以着丝粒数目为依据,图示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等,B错误。染色体1与染色体2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_后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C正确。在减数第一次_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且是随机的,因此1与3可能出现在同一细胞中,也可能出现在不同细胞中,D错误。

[答案]C

同源染色体的判断方法

(1)看有无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等现象。配对形成四分体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

(2)看有无交叉互换的发生。发生交叉互换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

(3)看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如果不是减数第二次_,则:

①有丝_后期:每一极中,大小、形状相同的为同源染色体(上下对应的染色体不是)。

②其他时期: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体一般为同源染色体。

[例2]下面是某种动物细胞进行有丝_和减数_的部分图像,请据图回答问题:

(1)按先后顺序把有关有丝_图像的号码排列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顺序把有关减数_图像的号码排列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动物的正常体细胞中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细胞核中有________个DNA分子。

(3)在上述_图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此动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增加一倍的是图________。

(4)在上述_图中,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是图________。

(5)在①~⑫中,染色体数和DNA数与如图所示相同的是图________。

[解析]①中含4条染色体且两两配对,属于减数第一次_前期(四分体时期);②中含4条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没有出现两两配对现象,为有丝_中期;③中含4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为减数第一次_中期;④中含2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_中期;⑤⑥都含8条染色体,有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移向两极,均为有丝_后期;⑦中细胞的每一极都含4条染色体,细胞膜正把细胞缢裂为两个,为有丝_末期;⑧表示同源染色体分开移向两极,为减数第一次_后期;⑨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变成4条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_后期;⑩中无同源染色体,含2条已复制的染色体,为减数第一次_后得到的细胞——次级性母细胞;⑪为减数第二次_后得到的细胞——成熟生殖细胞;⑫中染色体散乱分布,中心粒正移向两极,为有丝_前期细胞。

[答案](1)⑫②⑤⑥⑦①③⑧⑩④⑨⑪(2)24(3)⑤⑥(4)①③⑧(5)④⑩

_图像的判别

(1)三看识别法

(2)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图像的判断方法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填充:①初级精母细胞②次级精母细胞③精细胞

④初级卵母细胞⑤次级卵母细胞⑥卵细胞

[关键语句]

1.减数_的特点是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_两次,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2.精(卵)原细胞通过有丝_增殖,通过减数_形成精子(卵细胞)。

3.减数第一次_的主要特征: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4.减数第二次_的主要特征: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_,姐妹染色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5.1个四分体包含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6.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区别在于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_是不均等的。

7.1个精原细胞能产生4个精子,而1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1个卵细胞。

8.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

(1)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知识点一、减数_过程中相关结构(或物质)的变化规律

1.一条经过间期复制的染色体,其着丝粒数、染色单体数和DNA数依次为()

A.2,2,4B.1,2,2

C.1,4,4D.2,2,2

解析:选B染色体复制后有关的数量关系:1条染色体=1个着丝粒=2条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

2.某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将该动物的精巢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是()

A.N和2NB.2N和3N

C.N、2N和4ND.2N、3N和4N

解析:选C精巢中的细胞有些进行有丝_,有些进行减数_。有丝_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N或4N;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N或N。所以共有三种可能,即4N、2N和N。

3.(海南高考)在某植物根尖每个处于有丝_后期的细胞中都有40条染色体。表中,能正确表示该植物减数第二次_中期和后期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选B在有丝_后期由于着丝粒_,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可知生物体的染色体数为20条。减数第一次_结束,染色体减半,在减数第二次_后期之前,染色单体不分开,这时染色体数为10条,染色单体为20条,减数第二次_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染色体数为20条,无染色单体。

4.假设图A为某动物精巢内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时期1为精原细胞的_间期)

(1)请根据图A中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2~4时期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此细胞有________条染色体,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②图中8时期是减数______________期,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

③图中4发展至5时期,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__分离,并分别进入到2个子细胞中。

④图中7发展至8时期,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于9时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请在图B的空白坐标上画出该细胞减数_过程中核内DNA分子数目变化的曲线图。

解析:(1)通过识图首先确定该细胞有20条染色体,有10对同源染色体。已知时期1为_间期,即可推导出2~4时期为减数第一次_,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5时期染色体数减少一半。5~9时期即为减数第二次_,其中时期8是由于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_形成两条子染色体,这时处于减数第二次_后期,所以处于9时期的子细胞为精细胞。(2)染色体虽是DNA分子的载体,但在减数_过程中,数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复制的染色体,由于存在染色单体,DNA分子数目都要比染色体数多一倍,因此有染色单体存在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DNA分子数目之比为1∶2。绘制此曲线注意一定要参照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依据DNA分子数与_过程各时期的对应关系,按DNA分子数目变化规律(2a→4a→2a→a),先在空白坐标中确定关键的几点,最后连接各点即可。

答案:(1)①初级精母细胞2010②第二次_后次级精母细胞③同源染色体④每条染色体上的着丝粒_,形成2条子染色体精细胞(2)如图

知识点二、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5.动物卵细胞的形成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是()

①次级卵母细胞将进行普通的有丝_

②一个卵原细胞最终_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③一个卵原细胞经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④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

⑤一个初级卵母细胞_形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

⑥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

A.②④⑤B.①③⑤

C.②③⑥D.①④⑥

解析:选A准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点。或可用排除法来解答:①是错误的说法,先排除选项B和D,而③和⑥是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相同特征,可排除选项C。

6.a、b、c、d分别是一些生物细胞某个_时期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a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_中期

B.b图表示人红细胞_的某个阶段

C.c图细胞_后将产生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极体

D.d图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解析:选Da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_末期,因为细胞中形成了细胞板且重新出现了核膜和染色质;b图为无丝_,而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不能进行_;c图中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_,且细胞质不均等_,故为减数第二次_后期,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_后将产生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d图具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为有丝_中期,此时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故有8条染色单体。

知识点三、减数_的图像判断

7.如图为某植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示意图,正确的描述是()

A.①纺锤丝牵引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B.②纺锤丝牵引着同源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C.③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位置

D.④减数第一次_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位置

解析:选C①图为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并没有_。②图为减数第二次_后期,着丝粒_,纺锤丝牵引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③图为减数第一次_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位置。④图为减数第二次_中期。

8.如图甲表示某精子,图乙中不属于该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图像的是()

解析:选BB中移向同一极的非同源染色体只有一条与精子的染色体相同,因此B不属于该精子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图像。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多选]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达92条

B.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是不同的

C.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分离之前

D.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为1/223

解析:选ABC人体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在减数_的间期,DNA复制可能出现差错,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不同,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故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以达到92条;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前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后期;一个精原细胞产生4个精子,且两两相同,故其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为1。

2.以下细胞中既含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有染色单体的是()

①有丝_中期细胞②有丝_后期细胞③减数第一次_中期细胞④减数第二次_中期细胞⑤减数第一次_后期细胞⑥减数第二次_后期细胞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③④D.④⑤⑥

解析:选A有丝_后期及减数第二次_后期,着丝点_,染色单体消失;减数第二次_中期虽有染色单体,但不含同源染色体。

3.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可能有()

A.①②B.①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减数第一次_的特点: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_的特点:次级精母细胞内由同一着丝粒相连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精细胞中,所以由同一精原细胞最终_形成的精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基本相同或恰好“互补”。根据图乙中各细胞内染色体特点分析,图①与图甲的染色体组成互补,图③与图甲的染色体组成基本相同,由此可判断出①③与图甲精细胞可能来自同一精原细胞。

4.(江苏高考)观察到的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_后期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减数第一次_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B.减数第二次_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C.减数第一次_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D.减数第二次_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解析:选A因为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6条染色体,所以正常情况下,在减数第二次_后期的细胞中,每一极中应含有3条染色体且无同源染色体。但据图示可以看出,该细胞的每一极中含有4条染色体,即多了1条染色体,且存在同源染色体,由此推知这是因为在减数第一次_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所致。

5.图中横轴表示细胞_时期,纵轴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图示,表示有丝_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和减数_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A.④②①③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选B无论是有丝_还是减数_,在间期都进行DNA的复制,使DNA含量加倍,据图示分析,图中①、②都有间期倍增现象,因此,图①、②是DNA含量变化曲线。图①的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数目又恢复原状,故图①表示有丝_中DNA含量变化;图②的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数目恢复原状后又减半,说明图②表示减数_中DNA含量变化。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图③和图④应是染色体数目变化图。看图④的变化曲线,在一个细胞周期的某一时期(后期),染色体数目倍增,然后又恢复原状,说明它是有丝_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而图③中始终没有染色体在原有基础上倍增的现象,则一定是减数_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

6.(安徽高考)某种植物细胞减数_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B.图乙中,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C.图丙中,染色体的复制正在进行,着丝粒尚未_

D.图丁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解析:选A图甲为减数第一次_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能够发生交叉互换,实现了基因重组,A项正确;图乙为减数第一次_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如果该植物细胞中两条性染色体组成不同,则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就会有差异,B项错误;图丙为减数第二次_前期,不发生染色体复制,C项错误:图丁为减数第二次_后期,着丝粒_,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D项错误。

7.(上海高考)如图表示雄果蝇进行某种细胞_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Ⅰ~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③)的数量。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A.Ⅱ所处阶段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B.Ⅲ代表初级精母细胞

C.②代表染色体

D.Ⅰ~Ⅳ中③的数量比是2∶4∶4∶1

解析:选A分析图示可知:Ⅰ为精原细胞,Ⅱ为初级精母细胞,在减Ⅰ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Ⅲ为次级精母细胞,Ⅳ为精细胞;①表示染色体,②表示染色单体,③表示DNA,在Ⅰ~Ⅳ中③(DNA)的数量比是2∶4∶2∶1。

8.下列是动物细胞减数_各时期的示意图,正确表示_过程顺序的是()

A.③→⑥→④→①→②→⑤

B.⑥→③→②→④→①→⑤

C.⑨→⑥→④→②→①→⑤

D.③→⑥→②→④→①→⑤

解析:选D整个减数_过程为:

9.Aa、Bb、Cc分别表示三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成为AaBbCc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_形成的配子数目和种类分别是()

A.4和8B.2和4

C.1和1D.4和2

解析:选D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_可产生2个染色体组成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而次级精母细胞的_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形成的4个精子中,染色体组成两两相同,因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_可产生2种、4个精子。

10.(天津高考改编)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粒_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着丝粒_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

C.着丝粒_一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D.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解析:选C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粒_,说明该细胞正处于有丝_后期或减数第二次_后期。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_后期,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若该细胞处于有丝_后期,则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着丝粒_,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DNA数目不变,B错误,C正确;若该细胞处于有丝_后期,则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其体细胞的2倍,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_后期,则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其体细胞相同,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10分)如图是雌性动物的一个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处在减数_的________时期。

(2)图中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有________种组合的可能性。而一个这样的细胞,最后实际只能产生________种配子。

(4)发生交叉互换时,a可能与________发生交换片段,增加配子种类的多样性。

解析:由图可知,A与B联会,C与D联会,说明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一次_的四分体时期,细胞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该细胞_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以有A与C、B与D或A与D、B与C两种组合。如果只有一个初级卵母细胞,最后只形成一种卵细胞,即上述四种组合中的一种。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增加配子种类的多样性。

答案:(1)初级卵母细胞四分体(减数第一次_前期)(2)2A和B、C和D(3)41(4)b或b′

12.(10分)图1和图2分别表示某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_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_图像,请分析回答:

(1)图1中a、b、c柱表示染色单体的是________,图1中所对应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

(2)图1中Ⅱ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________,由Ⅱ变为Ⅲ,相当于图2中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3)图2中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如图所示坐标中绘出该细胞在减数_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分子含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本题首先由图2中的乙确定是雌性动物。(1)判断染色单体,其技巧是数量可以为0,即可确定b柱表示染色单体。存在同源染色体则染色体数与正常体细胞相同,还得排除减数第二次_后期着丝粒_后的染色体暂时加倍时的情况。图1中的Ⅰ为原始生殖细胞卵原细胞、Ⅱ是初级卵母细胞,都含同源染色体。(2)图1的Ⅱ中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与图2中乙相对应。由Ⅱ变为Ⅲ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因为初级卵母细胞(乙)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丙)。(3)由(2)题知初级卵母细胞(乙)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4)绘图的第一步是标出横、纵坐标的含义。本题绘图要特别注意纵坐标为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其中的关键变化点有:间期DNA分子复制,DNA含量逐渐加倍后,1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减数第二次_后期着丝粒_后,1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

答案:(1)bI、Ⅱ(2)乙乙丙(3)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4)如图

中考教案反思篇5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杠杆的分类,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

(2)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杠杆的分类方法;

(2)通过分类,了解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杠杆的分类

(2)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理解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复习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二、杠杆的种类

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当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成反比,所以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省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省力杠杆,如:撬棒,瓶盖起子,园艺剪刀等。<p="">

2、当l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费力杠杆,如:钓鱼杆,缝纫机踏板,理发剪刀等。

3、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即不省力也不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等臂杠杆,如:天平等。

分类是物理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学生可以列举以前所学过的分类方法,如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等。在学习了杠杆的分类后,请学生尽量列举每种杠杆的实物。

三、杠杆的应用

分析生活中的实物,大家共同讨论这属于什么杠杆,它们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然后归纳:

1、省力杠杆,可以省力,但比较费距离。

2、费力杠杆,虽然费力,但可以省距离。

本环节应当以开放性教学为主,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杠杆,大家共同讨论其结构,用途,以及是不是可以进行改进?

四、练习

1、如图,是用一根木棒在撬石头,这根木棒的特点有:①木棒不易;②能在力F的作用下围绕着旋转。我们就可以把这根木棒叫。

2、在上题中,我们从O点作一条MN的垂线,这条垂线的长度就是力F的。

MN这条直线就是力F的。

3、下列物体中不能看成杠杆的是()

A、筷子B、火钳C、剪刀D、橡皮筋

4、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如果分别用不同方向的三个力作用于杠杆的

A点,都能使图所示的杠杆平衡,那么最小的力是。

5、生活中的杠杆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省力杠杆,例如;二是,例如;三是等臂杠杆,例如。(把“钓鱼杆,跷跷板,瓶起子”填在“如”字后的横线上)

6、如图,图中轻质木棒AB可以看成一个杠杆,C点吊一重物,B点用绳子拉着,杠杆的支点是点。请在图中标出动力F1,阻力F2,并画出它们的力臂L1、L2。如果木棒静止,,则等式:F1L1=成立。

7、用一根细棉线把一段直铁丝吊起来,让铁丝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再将棉线右边的铁丝对折一下,铁丝还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吗?实际做做,然后回答:

①你看到的现象是:;

②猜想可能的原因是:;

③猜想的依据是:。

8、用剪纸的剪刀剪一叠较厚的纸,是用剪刀的尖端容易剪断还是用剪刀的中部容易剪断,试试看,并和同学交流一下,讨论是什么原因?利用的物理知识是什么?

9、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你一定注意了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吧!这样做对你填写书中表格中的哪几项数据有利,为什么?

10、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我们使用的杠杆两端有两个螺母,它们的作用是。如果不要这两个螺母,请你设计一种装置,使它具有与螺母相同的作用,画出设计草图,加上必要的文字叙述。

1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小红发现用2个钩码可以平衡3个钩码。如图,小红想,杠杆平衡,肯定不能光看动力和阻力,可能还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于是她反复做了几次实验,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老师看后,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可小红据理力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有问题呢?”老师为了让小红相信,拿来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A点上,则…….小红明白了。

①你能说说教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②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得出的“平衡条件”等式两边各改了一字,就变成了正确的结论,想一想她是怎么改的?

12、能否用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一名同学的重?

需要的辅助器材:

应用的物理知识:

启发你这样创意的来源:

(四)作业

课堂上没完成的练习

附:课后总结

中考教案反思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问题导入: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讲授新课)

(板书)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教师展示甲骨文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发现的甲骨文的字数已有约4500个,现在能释读的有近2000个,并举例几个甲骨文文字,请学生识别甲骨文。对比甲骨文和汉字。

(板书)二、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青铜器”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答。

1、青铜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铜器有哪些的种类?

3、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可以通过和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工具进行对比,总结归纳。)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图片。

教师介绍“青铜器时代”和“青铜文明”的概念。

(板书)三、金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内容和“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发现最长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历史价值?

教师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比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板书设计

    15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