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新华

在编写教案时,应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1

学习目标: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理解,激发其对读书的考虑和热爱。

教学难点: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整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收集的资料。

2、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关于读书的名言。

3、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口语交际要求:

1、勇于发言,大胆表现

2、大方得体,文明有礼

3、认真倾听,乐于提问

口语交际内容: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2、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

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4、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

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1、先集中分享各自的读书故事,再引导学生交流别人的读书经历。

2、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

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展开一次辩论。

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3、老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

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

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总结评价

1、自评:

自身在本节课发言是否积极?表达是否清楚?和同学合作是否积极?

2、互评:

你认为谁表示最好?为什么?

3、师评:

总结本节课学生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

活动总结:

总体来说,本次活动较为成功,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发言,大胆表现,敢于说。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2

学习目标:

1、结合词意,用贴切的情感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词句,正确理解词的字面、全词的意思。

3、理解关于词的初浅的常识。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掌握“畔、帐、更、聒”四个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和意思。

2、联系地图,大概知道:作者从何处出发?此时身在何处?前往何处?联系资料,了解:作者此行的目的。

3、阅读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两种不同理解的赏析,初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4、反复朗读课文,思考: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初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2、揣摩朗读,同学互演,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来。

二、细读

1、理解上阕(què)词意,用贴切的感情朗读上阕。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确解释。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对这句词的意思的理解;

介绍“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写作中的一种方法,意思为:

越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

试着用一个词语表达“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从何处、在何处、向何处”。

读诗句——看地图——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帐灯”,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辛弃疾的《破阵子》;

将辛弃疾的沙场英雄气概与纳兰性德从心底流露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欣然作比较,感受纳兰性德深深的爱与痛。

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上阕。

2、理解下阕词意。

(1)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正确意思。(互文见义)

读“风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

交流你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梦不成”,“无此声”。

“聒”,嘈杂的是什么声音?

因为什么而“梦不成”?

“此声”指什么声音?家乡真的“无此声”吗?

(3)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下阕?

3、朗读全词。用下阕中的一个词概括全词的主题。

4、理解真正的“故园”“乡心”。

(1)真正的“故园”指什么?

字面意思:故乡;

含着意思:自然、自由的生活。

(2)真正的“乡心”指什么?

“故乡”在何方?

纳兰性德真正思念的是什么?

5、这首词有令你感动的东西吗?你为何感动?

6、完成作业本作业。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府、驾”等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当之无愧、扑朔迷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

3、感受重庆的特有风貌,感悟建设者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及其来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想象情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同学们,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你们知道它唱的是什么吗?这就是《长__之歌》,上世纪80年代,以它为主题曲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下了中国纪录片的高峰。长__和长__两岸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和人文,每个人都可和着《长__之歌》,循着《话说长__》去领悟它的神奇和博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话说长__》的解说词节选。板书课题。读题。(“话说”两个字提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轻松、舒缓一些。)

2、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段节选向我们介绍了长__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重庆市,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对重庆有了怎样的了解呢?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地图,了解重庆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容易读错的字词:隋朝、渝州、恭州、赵敦、舢板、颠簸、扑朔迷离、湿漉漉。

3、前面四个词语虽然不好读,但对于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特别有帮助。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下来,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4、学生交流重要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添加词语,调整板书如下:

3000年前隋朝北宋公元1190年南宋赵敦

巴——渝州——恭州——————重庆

5、指名朗读第一段,朗读时注意以上词语。

6、不看课本,对照板书说说重庆的历史和名称由来。

7、齐读第1自然段。

三、看图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重庆地形图,指名读第2自然段,师引导其他学生看地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齐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了解“山城”特点。

1、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看看这部分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称做“山城”

(1)势不高,但相对高度大:

280米,最低160米,相差120米。(注意作者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朗读时要强调这些数据。)

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学习“以至于”的用法。)

(2)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意思,想象“山城”景象。)

(3)重庆被称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结合以上两点理解“当之无愧”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3、4自然段。

B、山城特点

(1)街道弯曲

想象街道在山的脊背上弯曲是什么样子;

理解“人骑车”和“车骑人”。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2)台阶特多

读比喻句,说说句中的“钢琴、琴键、交响乐”各是比喻什么,你能体会到这句话中蕴涵的意思吗?(山城居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辛勤劳作,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今天这样繁华的都市和幸福的生活。)

(3)人力胜天

a、缆车:“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说话间就到。

b、索道: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想象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百里青山是重庆的骨架,显示出不畏艰险的勇气与毅力;嘉陵__水的环绕依回,倾诉着重庆无尽的婉约和灵性。而最值得称道的是重庆的雾,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雾的飘渺和温柔。

二、学习课文8——13自然段,了解“雾城”特点。

1、默读课文8——13自然段,说说你对“雾城”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雾城”雅称

(1)雾美:

a、轻纱似的薄雾;(体会比喻句)

b、扑朔迷离之感(理解“扑朔迷离”);

c、浓厚的艺术气氛。

(2)雾多:

a、除8月外,一年到头都雾气腾腾;

b、平均两天就有一次雾;

c、冬季大部分时间在雾中来,雾中去;

“雾气腾腾”和“雾中来,雾中去”让你想到了什么?(如仙境般的神秘、缥缈)

多美呀,让我们把这种美感读出来。

B、多雾原因

(1)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大;

(2)重庆在四川盆地中所处的位置。

C、雾对重庆的影响

(1)交通不便,造成危险;

(2)适合柑橘生长。

三、学习课文14——16自然段,欣赏重庆夜色。

1、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生交流,师出示重庆夜景图片,描述图中景象:

入夜的山城,以繁华市区的灯群为中心,街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灯火为背景,构成一片高下井然、错落有致、远近互衬的灯海。那车辆舟船溢彩流光,不停穿梭其间,且依稀飞起喇叭、汽笛喧嚣之声,给夜山城平添无限动感与生机。此刻,分不清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还是遍地华灯如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真的是如梦如幻,人间天上。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注意体会三个“这是”中所传达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1、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

2、想一想,如果课文先介绍重庆“雾城”一称的由来,再介绍“山城”一称的来历,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借此理清课文条理,将两种写作顺序进行比较,了解并列介绍的方法和详写在前,略写在后的书写习惯。)

五、作业设计。

1、课外观看《话说长__》的记录片。

2、写一亮段话介绍自己的家乡。

板书设计:

5、话说长__(节选)

山 城

重庆  雾 城

夜景美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初步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汇报预习收获

1、汇报一类字词。

2、汇报二类字词。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交流识字方法。

5、教师指导书写:

暴衡,学生临写,比较。纠正。

三、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思考:什么是搭石?边读书边找到答案。

五、课堂练习

【课后反思】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1、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2、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双基教学,把它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引领学生学习生字词。

3、注重学习情况的反馈,一系列有梯度的练习,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教研员评课】

1、双基教学扎实。

2、练习题有梯度,但注意题的难易程度。

3、当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不知如何归纳时,老师缺少指导。应注重授之以渔的教学。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会义10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感情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了解名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

4.体会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孙悟空战胜天兵天将被封为“齐天大圣”的经历,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学会阅读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有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要先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的材料,视频材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

《西游记》主题曲、小黑板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歌曲,看着这精彩的画面,我们都知道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内容?我们都看过《西游记》是吗?它讲的是什么?都有哪些人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谁?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齐天大圣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孙悟空成为齐天大圣的经过。(板书课题:齐天大圣)

2.《西游记》,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全书共一百回,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几百年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连环画,版本繁多。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打清文安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4.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①生字

本课要求学生会认“御、陛、(哪)、吒、擒、(挑)、霄、盔、遣、旨”,注意这些字的读音,特别是盔、挑、遣。

本课要求会写8个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字的结构,左右结构的要注意左右占位,上下结构的要求书定紧凑一些。

②词语

调派、擒拿、夸口、垂头丧气、气势汹汹、派遣、神通广大、蟠桃

5.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给课文加小标题,理清课文脉络。全班讨论,共同筛选出小标题。

参考小标题:(1)反下天庭,讨伐悟空

(2)打败巨灵神,大战哪吒

(3)玉帝害怕,封为“齐天大圣”

6.(1)说说下面哪些词用得好。

他戴上紫金冠,披上黄金甲,手拿如意金箍棒,带领猴兵猴将冲出门外,摆开了阵势。

这场恶战真是地动山遥。哪吒三太子六般兵器变作千千万万,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打来密如雨点,打去疾似流星。两人在半空中混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

(2)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7.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打败哪吒三太子的?

8.小结,从孙悟空反下天庭,打败巨灵神、哪吒,最后逼迫玉帝封为“齐天大圣”可以看出孙悟空具有怎样的一个性格特点?

9.课后作业:阅读《西游记》,搜集《西游记》中故事,特别是有关孙悟空的故事,准备召开《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计划:

齐天大圣

(1)反下天庭,讨伐悟空。

(2)打败巨灵神,大战哪吒。

(3)玉帝害怕,封为“齐天大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感悟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了解名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教学重点:

感悟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西游记》中与课文有关的视频片断。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本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孙悟空反下天庭,又打败了天兵天将,天庭震惊,玉帝无奈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节课。

2.明确教学目标。

(1)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感悟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了解名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掌握读书的方法,特别是阅读名著的方法,展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

3.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词句?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地读出来。

4.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1)众猴向孙悟空报告,一开口就是:“祸事来了!祸事来了!……”(对话很传神,显出了焦急和害怕。)而孙悟空则回答说:“把我的披甲拿来!”(话语简短有力,毫无惧色,显得胸有成竹。)

(2)他戴上紫金冠,披上黄金甲,手拿如意金箍棒,带领猴兵猴将冲出门外,摆开了阵势。

(孙悟空镇定、从容应对,且威风凛凛,体现了孙悟空的特点。)

(3)巨灵神垂头丧气。

(读出巨灵神打了败仗情绪低落、懊丧的样子。)

(4)哪吒三太子六般兵器变作千千万万,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打来密如雨点,打去疾似流星。

(两人交战的场面,说明两人交战非常激烈。)

(5)李天王大惊失色。

(哪吒被打败后,李天王没想到,非常害怕,以至于脸色都变了。)

5.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体现出主要人物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构思很奇妙,生动展示了他们打斗的每个场面,展开你的想象,如果你来写,你会怎样展示这场打斗?

6.看《西游记》片断,进一步感受人物特点。

7.概括读书的过程,总结读书的方法。

8.你知道了《西游记》这本书的哪些知识?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你还想知道哪些?

板书计划:

齐天大圣

敢作敢为、勇敢、神通广大……

(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描写)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6

教学要求:

1、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

2、学习猎人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地美好品质。

3、使学生认识到乐于助人,舍己为人是一种美德,从小就要懂得心中有他人。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门喜欢听故事吗?谁来说一说你读过哪些故事,为什么会喜欢它呢?你的故事讲的真好,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故事,名字叫《猎人海力布》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蒙古族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彩。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海力布变的,大家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为什么他的故事会流传了这么久呢?同学们想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16课。

二、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20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说的真好)

3、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同桌可以商量。

起因: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宝石。

经过:海力布劝乡亲们搬家。

结果:海力布为了救乡亲,自己变成了石头。

三、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了解了故事,那你认为海力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板书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看来同学们的课文读的非常认真,概括能力也特别强,

1、在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呢?请同学们在1到7自然段中画出来,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2、有一个细节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小白蛇和海力布说话的时候,有一句话重复了两遍,是哪一句,为什么?

3、海力布因为救了小白蛇,而得到了这么好的一块宝石,他想多打猎去卖钱吗?

4、海力布并不贪图宝石,他想得到宝石就是想多打猎,好多分给乡亲们一些。

就是这样一颗宝石,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看文章的8到14自然段,请同学们画出描写海力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使你感动的地方在哪?

生汇报

抓重点词语指导朗读(急忙、急得掉下眼泪、镇定)

当乡亲们看到海力布变成石头的时候,他们心里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说呢?谁来模拟乡亲们来说一说。

乡亲们得救了,可我们可爱的猎人变成了石头,找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为什么用据说这个词呢?

猎人海力布虽然只是一个民间故事,但是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精神代代流传,今天在学习结束之前,你想说点什么呢?

四、结束语

老师建议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我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会把海力布的这种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也相信同学们时刻能做到心中有他人,处处留美名。

板书:

救白蛇

得宝石热心助人

救乡亲舍己为人

变石头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7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捕捉文本的重要信息,得到理解和感悟

感受文章主旨,体会到生命的和谐美,并能关爱身边的生命

教学过程:

一、导学引课、激发情感(打出鸟的图片,播出鸟的鸣叫声)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有没有?那我们一起努力吧。随着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声,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冯骥才和珍珠鸟的故事。

二、初读,走近小珍珠鸟,

同学们,上课前大家看过这篇课文吗?你觉得课文写了几只珍珠鸟?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只?这是一只怎样外形的小珍珠鸟?.请从课文中找看看谁找得快?

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1、你最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一句?蓬松一词是毛茸茸既圆又肥的意思,好可爱的。你能再读一遍吗?重音应落在肥字上。这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珍珠鸟可爱的肥劲。

2、作者在行文中还有没有表达出他的喜爱之情?你能读一下吗?读出作者的欣喜亲切之情。

3、这只可爱的小珍珠鸟,作者是怎样发现的?请从原文找。

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4、如果猜出珍珠鸟有了雏儿,你可能会怎么做?而文中的“我”又是怎么做的?(决不掀开,为了不惊动它。)

5雏儿!为什么用感叹号?

语言生动活泼,有惊喜的感情

二、再读,

1、这么可爱的小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成为“我”的好朋友的?文中从哪里开始的?(点拨:找出时间词,说出小鸟动作、神态和活动范围变化的词句)

2、带着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一部分的内容,你是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并试着把它背出来。(在以后的语文的学习中,要学会不断的积累)

三、默读

珍珠鸟本是一种怕人的鸟呀,是我的哪些举动,赢得了小鸟对我的信赖?文中哪些语句可表现出来?(

1.我为它创造了一个“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生活环境,所以小鸟会感觉“格外轻松自在”;

2.“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所以它们“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3.“我不去伤害它”,所以它敢于“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

4.“我不动声色地写”,所以它甚至用小红嘴“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由此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珍珠鸟不是玩物,而是一个平等的生命。小鸟每靠近“我”一步,都是“我”的举动起了决定作用.正是“我”用“我”爱心为它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因此羸得了珍珠鸟一家三口对我的信赖.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齐读最后一句,然后大家试着齐背一下。多么好的发人深省的句子啊,我们也来写写看,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名句)

四、用诚信和奋斗等语句仿写名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往往-----------的----------.

§诚信,往往能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奋斗,往往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宽容,往往是化解仇恨的良药.

六、“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我们同学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故事。你们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那么为了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创造出这种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同学们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人类处境,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谈谈个人的体会.)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七、结束语:

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应当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小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背诵课文4~6自然段。

3、体会人与鸟类之间和谐相处,创造出美好境界。

【重点】

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难点】

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个中心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直奔主题

1、用一个词概括“我”对珍珠鸟的感情。

2、描述小珍珠鸟的样子。

二、质疑探究,抓住重点

1、默读4~6自然段,质疑、梳理出重点问题:小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信赖“我”的?

2、在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一个自然段最能反映出这个过程?

三、自主理解,美读文本

1、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⑴默读或轻声读,把反映小鸟一步步信赖“我”的词语画下来。

⑵同桌交流:

把你所划的词语和同桌交流,并说说理由。

⑶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梳理出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有关词语。

大屏幕展示:

起先随后渐渐后来

小结:刚才同学们已经从时间顺序、地点转移、动作表现的变化,把小珍珠鸟一步一步信赖“我”的词语划下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地品读。

⑷品读第四自然段:

①读书、体会、交流。

大屏幕展示:

胆小试探胆子大了完全放心

②小珍珠鸟为什么会逐步信赖“我”的?找出有关的词语读一读:

抓住“不伤害”,“抚一抚”等词语。

小结:作者对珍珠鸟充满喜爱之情,这就是小珍珠鸟“亲近我”,“信赖我”的重要条件。这段话,把小珍珠鸟对作者由远及近,由担心到放心,由亲近到信赖的整个过程写得如此生动。

让我们再有感情的朗读。

(引读。)

2、学习课文5、6自然段:

由于我对珍珠鸟的&39;关爱,它越来越信赖“我”,和我关系日益密切。课文第五、六自然段正是给我们展示了这个美妙的画面。请同学们选择一节,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⑴学生自由练读。

⑵采用多种的读书方法鼓励读好书:

①第五自然段抓住“淘气、再三”等词语,体会小珍珠鸟与作者的情感深。用一个成语概括。齐读。

②第六小节。抓住重点词“居然”、“睡着了”、“不停咂嘴”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谈体会。

③给课文的插图起题目,体会人鸟情深。

3、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⑴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作者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⑵学生读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各抒己见。)

四、拓展延伸,提升感情

1、简介作家冯骥才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2、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方面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作业小练笔:

写一个你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9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安徒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而未进过正规学校。14岁时,去哥本哈根打杂,在他人帮助下才正式上学。17岁发表诗剧。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写童话168篇。他的童话是青少年教育的范本,被译成80多种文字。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6年,当时丹麦已由法国附属国沦为英国的附属国。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下,生活极端悲惨和痛苦。作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写一个卖火柴的穷女孩在圣诞节之夜被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反映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文题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语为“小女孩”。女孩原本指女性小孩,年龄不大,在这里又加“小”修饰,强调女孩年龄太小。尽管年龄很小,仍然要出来叫卖,更突出其家庭贫困。当时的丹麦,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不少小孩不得不上街卖小物品,小女孩卖火柴是较常见的。

〔结构分析〕

本文共13个自然段,分三部分写小女孩在大年夜上街卖火柴而冻死的过程,即“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大年夜,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这一部分,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形象。写小女孩可怜,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打扮上看,她在冷天里仍光头赤脚;二是从活动上看,在大年夜,她仍沿街叫卖;三是从家庭上看,她卖不出钱,不敢回家,缺少家庭温暖。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写小女孩擦火柴取暖所看到的种种幻象。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小女孩共擦5次火柴,看到5种幻象:第一次擦火柴是想暖和冻僵的小手,看到了烧得旺旺的大火炉;第二次擦火柴,她看到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次擦火柴,她看到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她看到慈爱的奶奶;第五次擦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最后她和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三部分(第12~13自然段),写小女孩被冻死了。

〔语意理解〕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这两句话是描写小女孩的外貌,表现小女孩的家庭生活状况及悲惨的处境。第1句话写小女孩在卖火柴时的外部形象,只写了两点:“光着头”“赤着脚”。“赤”即光着,“赤脚”就是光着脚。“光着头”并非指没有头发,而是指没戴围巾,也没戴帽子。前文写“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在这样情况下女孩却光脚光头,足见其家境贫寒,小女孩要忍受多大的痛苦!令人心寒、难过。后一句写小女孩的美丽可爱,是从头发的颜色和形状上写的。金黄头发打着卷又披在肩上,是多么漂亮可爱。这与前句联在一起,构成一种反差,漂亮的女孩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爱,反而饱受饥寒的折磨。女孩都爱美,但这个女孩“没注意这些”,难道她失去了爱美之心吗?不是。温饱都无法保证,哪里顾上“美”呢?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这两句描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情形。第1句使用反问句式,说小女孩不敢擦火柴取暖。这里用“成把”和“一根”形成对比,突出小女孩的胆怯心理。一盒火柴,多得“成把”。实际上抽出“一根”是看不出来的。她所以不敢,主要是因为家中太贫穷,到了大年夜还无钱买年货,她卖了火柴能贴补家用,多卖一根就多挣一点钱。所说的“不敢”,在这时是“不忍”“舍不得”,也含有担心爸爸责备的意思。第2句用“终于”表现小女孩擦火柴的心理斗争的结果,她是实在耐不住寒冷了,尽管擦一根会少卖一个钱,可能受责备,但在耐不住冷的情况下,也顾不了这些了。这两句话进一步体现了小女孩的可怜。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有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这句话写小女孩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幻象。幻象是由幻觉产生的形象,是没有实在事物出现的虚幻的感觉。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出现幻觉。小女孩光头赤脚走在寒冷的雪夜里,长时间受冻挨饿,已经神志不清,濒临死亡了,所以就出现了幻象。这种幻象是与小女孩的现实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生活中的她被冻得手脚发僵,就渴望得到温暖,幻觉中就会出现使自己获得温暖的大火炉,而且“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写小女孩第五次擦火柴的幻象。小女孩在现实中又冷又饿,没人怜爱,她自然在心里想念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于是出现了这种幻觉。实际上是小女孩离开了这个世界。小女孩想得到快乐却得不到,她想没有饥饿、寒冷和痛苦,只能随奶奶去———奶奶早已死了———小女孩也只能到另一个世界去得到这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小女孩的无限怜爱。作者是为小女孩鸣不平,为小女孩向世界控诉!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小女孩死了。人们只能从燃烧后的火柴梗猜测她想以擦火柴来取暖。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所看到的幻象。小女孩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冻死了;女孩生前有理想,有需求,但现实却不能满足她。小女孩所要的幸福,只能在冥冥虚幻中得到,这是什么现实!句中有两个“幸福”,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临死前在幻觉中得到的;第二个“幸福”表明小女孩死了,自然感觉不到寒冷、饥饿和痛苦,当然彻底“幸福”了。这句话似乎说得平静,但它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读着这两句话,我们似乎听到作者愤懑的叹息,看到作者压在心头的怒火。这是对贫富悬殊社会的不满,是对吃人社会的_,是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与爱怜。

〔写作特点〕

1.瑰丽奇异的幻想,震撼人心的结局。

本文除直接描写小女孩所处的恶劣环境和不幸遭遇外,着重写小女孩5次擦火柴后产生的幻想。作者以人物的希望、幻灭,幻灭、希望的交替出现,营造出一个十分奇异、瑰丽无比的意境,自然而巧妙地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使人物心理活动得到细致地刻画,反映了小女孩的美好追求。通过幻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了贫苦儿童悲惨的命运和不幸的结局,使自己强烈的情感得到宣泄,使读者受到震撼。

2.用创新的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作者把事件锁定在极为特殊的时空环境中———大年夜的街头。大年夜本该去玩耍,吃美食,穿漂亮衣服,然而小女孩却光头赤脚在大街上卖火柴;大年夜本该快乐,而小女孩却冻死街头。这种让人物处在典型环境之中,通过对比形成巨大反差,收到了非凡的效果。其次,作者不按普通童话形式,也不采取一般讲故事人那种叙述方式,而采取了有完整的情节的结构方式。在语言上又接近散文诗,比如对幻觉的描写,简直就是诗。既像小说,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像诗歌,流畅地勾画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使读者得到艺术享受。再次,让善与恶形成对比。本文是一个悲剧童话。文章在前边活画出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人见人爱。但这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却在黑暗的社会中,饥寒交迫、冻饿而死。悲剧本来就是把美的东西毁坏给人们看,作者如此描写,自然增强了悲剧效果。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处境的同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与她悲惨生活的联系。

2.体会文中字里行间,特别是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创设情境导入,为学生渲染读书氛围。

①教师可以充满感情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配上挂图或课件。

②板书、齐读课题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椐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为阅读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默读全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

②让学生简单地谈一谈故事的梗概和听了故事后的感受。

⑶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

②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她怎么样了?

③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如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或语言提示来理清文章层次。

⑷深入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从小女孩看到的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及作者想象的合理。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可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小女孩看到的第一种幻象。可提问: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想到些什么?结果怎样?在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默读思考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②朗读指导,可略加评议。

③总结学习方法。老师可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步骤,先带着问题默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谈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自学6~11自然段,教师可出示下列思考题:小女孩后几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你体会到什么?结果怎样?要给学生读书与交流的时间,然后汇报自学成果。

⑤要着重理解“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的含义。对这句话的理解,要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这里所指的“地方”就是死亡,是离开这个世界。

⑥体会作者把现实的痛苦与想象中的幸福结合在一起写、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深刻认识的写法,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读了这些内容的体会。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完成课后练习。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

在课文中标出含有生字的词语或句子,利用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来弄懂生字词。并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⑵指导书写生字。

①“灌”字笔画繁多,教师要重点指导,并强调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

②“商”字框内是“八”和“口”,不是“古”字。

③“福”字强调左半部分是“礻”部,而不是“衤”部。

④出示形近字,帮助学生在字形辨析中识学生字。

如:烤———拷焰———陷堵———赌披———坡搂———楼

4.练习。

课后请学生再找几篇安徒生的童话来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交流,或写一篇读后感。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10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这种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课文的内容较多。先写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然后写他救了龙王的女儿,龙王赠给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最后写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在写法上,本课寓理、寓情于故事之中。围绕海力布“舍己救乡亲”这个中心,层层铺垫,引向高潮,故事性强,给人强烈的感染和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各地的民间故事,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2、制作。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情境

教师讲述黑龙江的传说,学生倾听。

我们是一个黑龙江人,我以前听老人说过黑龙江的传说话说在很久以前在一条江里生活了两条龙,一条黑龙,一条白龙。他们一起住这条不知名的江里,一直相安无事的住在一起。每次轮到黑龙降雨的那一年总是风调雨顺,而白龙降雨的时候便向人民要畜生来食用,否则就狂风暴雨让农民颗粒无收。每当黑龙劝他的时候他总是说:我早就吃腻了江里的鱼虾,我们经常帮助他们降雨,向他们要点东西也是应该的。所以大家都喜欢黑龙不喜欢白龙。时间长了黑龙看不下去了,就开始劝阻白龙。没想到的是越是如此白龙就越猖狂,更加变本加厉的向百姓要好处了。每个月还要向江两畔的人们要一对童男童女,弄的人们更加民不聊生了。有一天夜里,黑龙托梦告诉人们,明天早上天刚刚亮的时候让大家都赶到江边每人准备一把针,一袋盐……第二天早上当人们准时的赶到到江边,只见两条龙在天空中打的混天暗地的,一点也不象早上刚刚起来时晴朗的天气,这时大家突然想起,昨夜黑龙托梦告诉他们等白龙和他一起到江里的时候就把盐和针一起撒到江里,因为白龙最怕盐和针这两样东西了,只要先把针撒到江里,等到冒泡的时候在撒盐那样的话白龙就可以被杀死了。果然不出半柱香的时间两条龙就一起滚到江里了,这时人们就照黑龙所说的往江里撒针和盐,有人们的帮助黑龙很快就占了上风,就在大家说要杀死白龙的时候,黑龙阻止了大家,希望可以放白龙一条生路,没想到的是白龙死不悔改,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咬住了黑龙的喉咙,虽然人们竭尽全力的抢救,但黑龙还是没有活下来。以后没有黑龙的日子了,在这里的天气还是风调雨顺,大家知道着一定是黑龙的灵魂在保佑这片土地。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黑龙便把这条无名的江取名为黑龙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许多民间故事在流传,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流传于内蒙古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海力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三、精读课文、了解海力布

1、引导学生读故事的起因部分,掌握故事的起因。

2、重点理解海力布救了白蛇后,不如回报,选择宝石的句子。通过海力布的话语,体会海力布的心理。

3、谈一谈白蛇反复强调“不能把听到的动物的话出去。”的原因,及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

4、向学生介绍过渡段的作用。

5、品读海力布听到鸟们的话以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6、读一读海力布三次劝说乡亲们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7、想像乡亲们看见海力布化作僵石以后会说些什么?

8、当洪水退去,乡亲们重返故里,看到海力布化作的僵石会说什么,做什么?

四、回读课文、赞扬海力布

1、教师赞扬海力布,总结全文。

草原猎手海力布,舍己为人救相亲。化作僵石永不朽,流芳百世万人传。

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扬海力布的高尚品质。

五、复述故事,记住海力布

1、教师出示复述口诀“脉络弄清楚,重点词句要抓住。语言流畅声音亮,想像丰富会更棒。”

2、同桌之间联系复述故事。

3、派代表复述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六、布置作业、拓展想像

教师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的年轻人,以替人放牛度日。有一天,他去放牛在山上突然看到一把金钥匙……

课后学生通过想像,续编故事。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教学本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把握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感受猎人海力布舍已救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课堂中,我努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他们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明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原因,不少学生都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谈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朗读,课堂上学生朗读很是入情,而且对海力布的人物形象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但我总是觉得似乎还缺些什么,我细细思考后发现了问题。

1、原来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海力布的行为不甚理解,没有将自己融入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2、课文中有太多的疑问存在于学生的心中,虽然这些疑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提出来,我想那是因为有许多听课教师在,他们才没有提出来,但没有提出来并不意味着没有疑问。例如,在故事的开始,海力布还没有得到宝石,怎么能听到白蛇的呼救。白蛇被救,老鹰被杀,海力布的做法对吗?后来得到灾难来临的消息以后,海力布就不能有别的办法来就相亲们吗?……有许多疑问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从“民间故事”这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去解释。

3、在进行复述故事的练习中,我编了复述口诀让学生掌握复述的方法,这也是我的一种尝试,看来效果还不错。虽然在复述展示中,因为时间的原因,只有一名学生进行了展示,但是,可以将复述联系放在第二课时或者课后进行交流。

4、在这节可的教学中,我没有把太多的时间放在咬文嚼字上,而是通过对课文整体的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达到教学目标。因为故事简单,语言接近生活,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所以,我引导学生要透过文字进行想像,这也是对课文的在加工。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11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设计意图:

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体味诗歌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贵为清代康熙年间相国家的公子,是皇帝身边一等的御前侍卫,文武双全。他拥有显赫的出身,惊世的才华,他就是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

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为学习诗词奠定基础,作者独特的背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朗读。注意“畔”、“聒”、“更”的读音。

2、你在读的时注意到什么特别的地方了吗?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在字面上以空格的形式分开,而在朗读是要注意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和衔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3、朗读古诗词,正确的停顿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可以带领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一读,试着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

4、指名朗读,注意读出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和衔接,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节奏。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的词的第一步要读正确,在初读这首词时,通过读准字音,读出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三层递进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诗词独特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明诗意,入诗境。

1、阅读古诗,除了词本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不能忽视,那就是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这首词。

指名读。通过注释,你大致可以理解这首词写了什么。请带着你的理解和节奏读,其它同学听一听,词中提到了哪两处地方?

(板书:榆关,故园)

请同学们书空“榆关”“那畔”这两个词。注意“榆关”的“榆”的写法。从注释中得知,榆关指的是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起名“山海关”。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两个地方之间的联系吗?

(作者离开故园,要去榆关外。)

2、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

(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指名读(读出自己体会)

(设计意图:抓住这首词的情感线索,以“榆关”和“故园”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初步感受作者身处关外,思念家乡的情感。通过读注释,激发学生运用所学古诗词的方法理解诗句,同时用一个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3、理解诗句。你从哪句词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跋山涉水赴榆关

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由晚上的“千帐灯”你想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思念。

板书:听风沐雪思故园

③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意,实为“一程一程又一程”,“一更一更又一更”。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难怪作者长相思。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想象是学习古诗词重要的方法,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带着画面朗读诗句,理解诗句,感受作者远离家乡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带着画面还原诗歌的意境,这样的体会更真实。)

四、感悟诗境,体悟诗情。

1、纳兰性德一生多次随康熙出巡,征战杀场,这首长相思正是他扈从康熙到关外途中所作,而在我国的古诗词中也有许多描写将士征战杀场的诗句,比如。

指名回答。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同是边塞军旅诗,这首诗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少了“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和其它诗人相比,纳兰性德是不是不够慷慨,不够豪迈,不够英勇,或者说他有些儿女情长呢?说说你的理解?

师:这就是纳兰性德,他的这首长相思,即是词牌名,又是这首词的题目。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报国的慷慨,报国的壮志,思乡的孤独,都化作了这首《长相思》。

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诗句,通过比较,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

2、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在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生在关内,就是现在的北京,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难怪他会思念。

是啊,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长相思》。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体悟诗情,走近诗人。

1、体会作者的无奈和思念。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板书:身,心

2、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兼修的性情中人,却英年早逝,三十年的生命,留下了众多的诗句,著名诗人王国维评价纳兰性德的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留给世人一首《长相思》让我们感受这份无奈的离别和久远相思。

全班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长相思

纳兰性德

跋山涉水赴榆关,听风沐雪思故园

身,心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12

教学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课前准备

1、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2、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1、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2、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

6、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7、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8、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写好场景要注意仔细观察,点面结合;注意场面描写时的主次。在描写时要突出主角,详写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初步具备进行场面描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上通过亲身体验探究得出场面描写的方法、使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多思考,通过【教学重、难点】

掌握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能在【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探究式,穿插讲授式及启发式教学。

手段:采用"击鼓传花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游戏中,老师不经意的"只言片语",暗含着提示、引导学生观察的导向作用。游戏分"选鼓手"和"击鼓传花"两次进行,意在由"扶"到"放".第一次以及调动所有感官观察游戏,巧妙引导口头作文,从中巧妙提炼出方法;第二次则放手让学生实践,以检验所学。

【使用教材构想】

"小片段成就好作文",练写作的动力。因此,本课教学以纸花传到在谁身边,谁就"表演节目"为契机,让学生"动"起来,或"紧张"或"兴奋",营造出特点鲜明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观察,从中获得场景描写的方法,产生自主创作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成语填空练交()接()车()马()庄严()人()人()欢呼()灯火辉()

1.指名填空。

2.指名说说你从成语能想到生活中那些场景。

3.出示画面,说说你可以用那些成语来形容画面。

4.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画面就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场景,人无时无刻都处在不同的场景中,今天我们的课上我们就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创设情境

今天的课上我们要来玩一个游戏,分别出示:鼓、绢花。

2.猜猜我们要玩什么游戏?

3.教师相机板书。

4.要玩这个游戏,还缺些什么?(鼓手)

5.教师渲染气氛:鼓手很重要,全班才选一个;鼓手很威风,全班都听他指挥;鼓手很幸运,因为——有奖品。谁想当?谁最想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

6.呦!这么多同学都想当,该选谁呢?干脆做一个公平竞争吧!把刚才看到的场景用语言描述出来,谁说的最生动,谁来当鼓手!

7.指名学生口头作文。

8.选出鼓手。

9.范文引路:(出示范文)这是我们班的孩子选鼓手时的情景,对比读一读,你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出出场景描写时的要点:要写到整体和局部,写到个别和特殊。)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入手,巧妙利用"选鼓手"这一契机,创设一个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去感受,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说"起来,通过范文对比,引导同学们总结归纳出场景描写时应注意的要点。}

二、快乐游戏,引导学生"动"起来

1.请鼓手登场。

2.宣布游戏的规则:击鼓手击鼓,鼓声响起,绢花按顺序传开;鼓声停时,花传到谁手上,这位同学就要来表演一个节目。

3.游戏前演练,让击鼓手击鼓,随机采访学生,听到鼓声时心里想到了什么。

4.游戏正式开始。开始游戏,及时引导学生捕捉游戏过程中的典型。

5.有请第一位"幸运者"登台。

6.引导学生从这位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内心去观察并描述。

7.随机采访鼓手、游戏时表现突出者。

8.巧下任务,刚才游戏时哪个环节或哪些环节,让你最难忘?写下来吧!

9.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10.写作的兴趣与信心。

11.互评互改

{设计意图:孩子们写作最大的难题是缺乏体验,充分利用"击鼓传花"这一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分的体验,感受,不着痕迹地引导他们边游戏边观察,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动笔"写"起来,自然水到渠成。}

三、连段成篇,试拟题目

1.学生尝试拟题,自由发言。

2.师及时发现精彩,请其板书。

【板书设计】

场景描写

写大家写全部

写个别写特殊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预习,能认读“倭瓜、蚂蚱”等生字词,读通课文。

2、走进文本,感受祖父的园子里的自由、快乐、爱,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感悟“反复”等表达方法。

3、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学会反思自身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难点】

走进文本,感受祖父的园子里的自由、快乐、爱,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感悟“反复”等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qq农场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辨音

2、标注自然段序号,了解特殊段落。

幻灯片出示相应段落

3、整体感知

师:通过预习,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用一个词语概括的说说。

指名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预习,是教师们的常规做法。授课教师有选择、有重点地从“读音”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等方面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考查,既更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又有机地融入了新知识的教学。]

二、探究文本,感悟特点

师:那么,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请你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一些句子,然后把这些词语写到句子的旁边,做批注。

生自主画句子。

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相机教学:

(一)感受园子的美丽

(二)感受作者的自由和快乐

(三)感受祖父的爱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较多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地读书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生、师生的互动将学习引向深入。本环节问题设置简明扼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静心读书、用心默想,学习与实践阅读方法,教师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

三、照应课前,拓展反思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课前聊到了qq农场,你觉得这两座园子相比,你更喜欢哪座园子?为什么?

2、总结全课

[设计意图:“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是读那些有文化内涵的文字,是进入到这些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中进行思考的行为。”本环节通过与课前谈话内容的照应,使整堂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对当下生活状况做一种朦胧的思考。]

四、布置作业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15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蔡、祭祀”;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课前准备:学生可从不同途径,网上、书籍、向家长了解等方式了解孔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近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二千多年来它一直影着中国人的思想。

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孔子)

2、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交流预习成果

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

读音:如仲(zhng)儒(rú)祀(sì)

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

2、需了解的词意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隐晦: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

一、(1、2)孔子的生平。

二(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

2、默读1、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下关键的词句)

要点:(1)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因此,人们称他为圣人。

(2)流传于世的一部《论语》,其中许多思想,可让人终生奉行,而且沿用至今。

点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系这句话的意思,举举生活中的实例,想想,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师总结:人要学会关爱别人,这就是儒家理论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忠、恕”,——宽容。

第二课时:

一、整体入手,回顾全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

(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喝盗泉水

(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4)、晚年读《周易》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默读第2-5个故事,抓住重点的语句去品味,通过孔子的言行,你悟出了什么?

2、小组间交流(2-4人左右)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第二个故事

1)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2)第三个故事

1)你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君子由于有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

引导学生感悟: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实在不容易啊?

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

※引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再指名读,带着理解。

3)第四个小故事

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试用一些成语或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

[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活到老,学到老……]

三、整体回顾,总结结全文

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二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能否结合你学习生活中,谈几点感受。

总结: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我们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孔子的思想博大深厚,让我们试着沉下来潜心读读关于孔子的书,试着读读《论语》。

作业:1、推荐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孔子的故事》、《庄子传奇》,

2、如有兴趣,可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并写读后感。

板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孔子不喝盗泉水安守节操

君子与小人识人不易

晚年读《周易》学而不厌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得因材施教才可以。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1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悠闲、松弛、尴尬、气氛、感染、笨重、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等词语。

2.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2.比较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的写法上的异同,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泰国风情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上节课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奇特小艇,今天我们要去美丽的泰国游玩。泰国是亚洲重要的旅游国家之一,迷人的热带风情以及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泰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国家,这个被称为“白象王国”的美丽国度,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泰国别称“佛之国”“黄袍佛国”“大象之邦”,首都是曼谷。

二、合作交流

大家在课后收集到有关泰国的资料,小组交流,小组派生汇报。

学习课文,我们要扫清文字的障碍,提示以下读音:

1.“驰”(chí)和“绅”(shēn)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摩”(mó)不要读成一声;“彬”(bīn)的韵母不要读成后鼻音;“氛”(fēn)不要读成四声;“尴尬”(gāngà)

2.词句解析。

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却跟没看见一样。

以一当十,以一抵百:原形容军队勇敢善战。文中指一头大象抵得上十个人、一百个人,为泰国人做工服役作用巨大。

驯服:使顺服。

按摩:用手(文中指大象用脚或鼻子)在人身上推、按、捏、揉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抵抗力,调整神经功能,也叫推拿。

尴尬:文中指神色、态度不自然。

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三、品读体验

1.了解课文大意,说说课文各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在泰国大象对人群熟视无睹,与人关系亲密和谐。

第二自然段:讲大象是泰国的国宝。泰国最初的发展和兴盛,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自然段:通过描述大象的样子与表情来表现泰国人与大象之间没有距离。

第四自然段:讲述了一些实例来说明象是一种很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第五自然段:讲最使作者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

2.课文写大象,抓住大象的什么特点来写?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外貌:性格:

神志:聪明

动作:善于表演: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的。

4.课文2—5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每一个自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表明该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并且都放在该段的开头,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体叙述的方式。

师小结:这样,大家读起来就能比较快地抓住课文的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巩固延伸

说说《威尼斯的小艇》与本文在表达上有哪些共同这处?

课堂练习

1.说说学习这课后,你有什么感受?

2.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3。你还了解哪些异国风情,说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与象共舞

不慌不忙

聪明有趣善于表演

人象共舞

人——————和谐相处—————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本着略读课文的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边读边思考独立完成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和搜集资料,了解到有关泰国风情,增长了知识。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17

教材分析:

《我的长生果》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文章情真意切,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她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旁边做批注。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恰当的词语。

积累: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等。

六、联系实际,升华感情

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书中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我的长生果

书——————————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读书经历——————————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写作心得——————————别出心裁、真情实感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1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1、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19

教材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五年制小语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戏剧”、“严厉”、“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把握”、“谨慎”、“极端”等词语。理解“一如既往”、“得意扬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巴笛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生字生词卡片;课件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每个人都受到过表扬和批评,做好了——表扬,做错了——批评,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孩子做了一件事同时受到了表扬和批评。奇怪吧,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课题: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请看我写课题。这课题中有个生字“糕”。“米”字旁,右边是“羔羊”的“羔”。

2.这篇文章很有意思,一看题目就知道吧,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吗?

(1)有一组反义词“精彩”和“糟糕”。你能用其他的词语来说明这个词语的意思吗?(生回答精彩绝伦 十全十美,无可挑剔 糟糕透顶 一无是处等等)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对反义词,用它们来评价事物,一个是好到了极点,一个是差到了极致,它们俩水火不相容,把他们两个放在一起做题目有意思。

(2)这课题和别的课题有什么不同?(有两个双引号,引用人物的语言)

3.引用谁的话?(爸爸妈妈说的话。)

4.讲谁的事?(讲关于对巴迪的诗的评价。)

5.你能利用这课题来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巴迪写了一首诗,妈妈说“精彩极了”,而爸爸说“糟糕透了”。)

同样是一首诗却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这是为什么呢?评价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步感知。

1.同桌分段读课文。相互欣赏,也相互帮助。

2.这些生字词语是要求大家会认读或会默写的。先请大家读一读,把每个字音读准。

腼腆 谨慎  慈祥  歧途 誊写  自豪出版一如既往 奇妙   公司 放置 搂住(学生个别认读后齐读)

3.这些生字词语中,黑色的是要求大家正确书写和默写的,先请大家认认真真地抄写,容易错的抄两遍,其他的抄写一遍。(学生抄写)

4.你们在抄写生字时,哪些是抄写两遍的。

生:“谨慎”的“慎”里面有三个横,提醒大家不要写错。

5.同学在提醒某一个字的写法时,请说一说词语的意思,也请大家把这个字记到脑海中。

(同学们提醒的字有“歧途”的“歧”,“誊写”的“誊”,“慈祥”的“详”等字。)

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果有困难,刚才我们抄写的一些词语可以帮助你们。

生:“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我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后来取得成就后,才感到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是非常幸运的。

生: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巴迪在七八岁时写了一篇作文,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长大后才明白都是出于对巴迪的爱。所以,他很谨慎地把握两股风,终于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三、品读课文

(一)自主学习

1.真了不起,大家已经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本领了。到底这两种评价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母亲评价“我”的语句,用波浪线划出父亲评价我的语句。2.想想妈妈为什么说“精彩极了”,爸爸为什么说“糟糕透了?”从第1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课文中找依据,并把你的理解和感受标注在书上。)

2.团结就是力量,自学后再和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你的收获会更多。(学生相互交流)

(二)交流反馈

1.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练习朗读。

(1)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

我看到了你的眼睛亮亮的。你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响?让你的眼睛再亮点。指名读——齐读。

(2)师生对话:请教你个问题,当儿子把他写的第一首诗拿给你看时,你当时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我非常惊喜,我的儿子竟然会写诗了!)

说真心话,您认为儿子写的这首诗真的那么精彩吗?(不是)

可是您却用“精彩极了”来评价这首诗,这是为什么?(他需要鼓励)

那么您的这句话更多的是评价儿子的诗,还是儿子写诗的行为?

是啊,儿子竟然能写诗了,做母亲的该是多么惊喜和激动!这位母亲,你愿意把当时对儿子说的那句话给大家读一遍吗?

如果你就是巴迪,你有这样一位母亲,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充满信心等)

2、师过渡:有这样的母亲真好,让我对写作充满了兴趣。请同学们找出父亲批评我的句子,来读读。

a.指名男生当父亲读。

课件出示:“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一男生口气比较强硬,师点拨:父亲忍心这样批评我吗?点明父亲虽然是在批评我的,可他的内心还是充满爱的,所以不应该这样读。)

b.请问这位父亲,当您听说这是儿子写的第一首诗时,您的心情怎样?(还是很高兴的,我的儿子竟然会写诗了!)

c.可是您却迎头给孩子泼了一盆凉水,这是为什么?(我是想让他看到自己的真实水平,这首诗的确写得不怎么样!我是怕他骄傲,何况他妈妈已经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我就有必要让他清醒一下。)

d.您怎么就知道小巴迪这时非常骄傲、得意呢?(从文中找到依据)“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这明显是在显示他自己。他把诗放在餐桌我的位置上,从这里我也能感觉到他就是想让我表扬他。

e.看来,这位父亲是一位善于观察也非常理性的父亲。父亲与母亲的观点发生了冲突。我们一起进入情境读读这部分文字,揣摩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合作朗读)

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一起再现当时的一幕?(生举手,师指名)老师和你配合,我们直接开始对话,好吗?别忘了,我们如果读得好,给掌声啊!(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夫妻俩争吵的部分)

f.你们的掌声中我们听出了“精彩”,我们还需要给一些建议?

是啊,我们既需要精彩极了的评价,也需要糟糕透了的评价。

3.面对不同的评价,我的感受是不同的。从文中找出我听到母亲的评价时是怎样的心情?画出关键词。(得意扬扬)

4、当我等待父亲回来时,我做了些什么?是怎样的心情?圈出关键词

5.听父亲评价后,我有什么样的表现?请你找出有关词语。(沉重)

6.母亲的评价让我登上希望的高峰,父亲的评价让我跌入失望的低谷,找出描写我痛哭的句子。

7.请同学们拿出笔,走进巴迪的内心,去体会他的感受。

(课件出示:我(         )冲出饭厅,(          )跑进自己的房间,(         )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我在心里对父亲说:“(                                )。”配乐,生写。

10.是的,七八岁的巴迪还小,他还无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然而今天,成年后的巴迪——巴德·舒尔伯格已经是一位享誉全美的著名作家、编剧,他又是如何看待这评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近成年后的巴迪,去听听他后来的认识。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20

一、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本文是一则新闻,文章中的表层意思学生不难理解,放手让学生自学,文中一些数字所包含的具体意义以及部分句子的含义,需要加以引导。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则新闻,作者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说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串串生动而又令人惊讶的数字以及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阅读为主,读中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四、教学难点分析

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唱歌曲导入,解释课题

1、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吗?我们共同唱一下这首歌好不好?

学生:齐唱歌曲

教师:这首歌曲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回答

2、揭示课题

教师:引语——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教师:写作消息的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迅速及时;二是要用事实说话,不能有半点的虚假。消息没有固定的写法,但从结构上说,它常常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四个部分。

2、默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阅读课文;

(2)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

(3)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

(4)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交流同时把说明中国变化之大的句子找出来。

教师:通过阅读、交流,同学们能告诉我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改革开放

教师: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__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卢森堡43,940挪威43,3505.香港36,800瑞士39,8806.日本34,5108.加拿大31,300美国37,6107.丹麦33,7509.冰岛30,81098.中国1,700

教师:看到这份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学生: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三)学习写法

教师:这篇课文都用了哪些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

教师:数字表达的作用是什么?从数字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教师:找出文章中几处比较方法的使用,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展开统计,用具体的数字,国际、国内横向、纵向的比较,生动地说明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七、课堂练习

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介绍身边发生的一个变化。

八、作业安排

上网查找资料:这则新闻是1994年的调查结果,在12年后的今天,这些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变化怎样?我国现在还有大约多少贫困人口?

九、附录

1、调查资料

20__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卢森堡43,940挪威43,3505.香港36,800瑞士39,8806.日本34,5108.加拿大31,300美国37,6107.丹麦33,7509.冰岛30,81098.中国1,700

2、板书设计

中国一日

改革开放变化巨大

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介绍新闻的结构,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紧紧围绕重点去读、去画、去讨论,同时又做到课外向课内延伸、课内向课外拓展,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20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