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案反思

|新华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写好实用语文教案反思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实用语文教案反思,供大家参考。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1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板书:童年。

人们常说“童年”生活是美好、幸福的,那时因为童年的孩子活泼、好动,富有朝气,他们对事物常带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并且善于探索。课文中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小的发现。

(二)板书:发现。

课文中的“我”因什么现象而去探索发现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47课《童年的发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指名分节读通课文。

(二)小组检查读课文,边读边思: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怪现象?我探索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交流: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怪现象?

(在我身上发生了这样一个现象。几乎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而且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那样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个地方。)

①随机理解词语:“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

②理解“几乎、似乎”在文中的含义,并且试着说一句话。

③指导阅读课文地一节。教师引读。学生自己读,齐读。

④仿照课文样子,找句式先说后写。

我对是那样,只要,就。

我的是那样,那样,似乎,就能。

(四)交流:我探索了一个什么问题?(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弄清楚了“我身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怪现象和我探索了一个什么问题”,也就理清了课文主线,摸清了学生的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平时要认真预习。

三、回顾小结

课文中我对每天夜里做梦飞翔感到迷惑不解,从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的词语二遍。

3.搜集资料:瓦特、牛顿、爱迪生等几位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有什么?他们是怎么取得这些重大发现的?

【设计意图】:课后收集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有些什么,不仅拓展了学习时空,逐步培养课外学习的习惯,同时为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交流搜集的资料:

(一)英国著名的发明家瓦特发现了的蒸汽机现象,终于研制成了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瓦特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的。

(二)爱迪生(1847~1931)是举世闻名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发明了留声机、

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还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爱迪生一生约有两千项创造发明。这些都是因为他不断学习、执著追求的结果。

(三)牛顿发现了苹果落地现象,从而发明了牛顿三大定律。

二、学习课文,揭开谜团。

(一)朗读课文2——9节,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揭开“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谜团的,找出文中作者所用的方法。

1.交流:

教师:“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

学生:“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教师:“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学生:“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教师:“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学生:“人怎么会是鸟呢?”我们万分惊讶。

教师:“岂止是鸟!人还曾经是草履虫,是鱼,是青蛙,是兔子……还曾经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2.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所用的方法之一。

板书:请教老师。

(二)他问了老师哪些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1.默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

2.同桌讨论,大组交流。

板书:为什么会飞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生长为什么生长的时候就要飞

长身体晚上细胞不停地繁殖人还是鸟?

(三)与老师的一番谈话,我的问题解决了吗?自己又探索了一个什么问题?后来又是怎么探索的呢?

1.自己读课文10、11节。

从“为什么是九个月呢?”、“为什么不是八个月?不是十个月?偏偏是九个月呢?”可以看出我探索的方法是什么?(自己提问也就是勤于思考)

板书:勤于思考

2.比较句子:

①我的身体轻盈,随心所欲。

我的身体那样轻盈,那样随心所欲。

自由轻声朗读:体会“那样”在句中的作用。(表示程度深)

②高年级,离我们遥远,而飞行仍在继续。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仍在继续。

比较读,读出强调语气。

仿照例句,学习用“那样”造句。(大山里的空气新鲜,简直是个大氧吧。

自由用“那样”造句。

3.随机理解:绞尽脑汁

介绍“画地图”

补充:达尔文的人类起源的观点

板书:独立发现

【设计意图】:向老师发出的一连串的请教使我谜团重重,可我并没失去信心,更反衬了我勤于思考的特点和执着的探索精神,这是与我们学生同龄的孩子身上可贵的品质,给予广大发扬。

三、抓住“发现”,感知“我”的探索精神。

(一)读句子:三年以后,我升入了高年级,有一次上生物课,年轻的女老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将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

理解:一本正经。

(二)当我想起自己的发现,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自己的发现是什么?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理解:情不自禁。

板书:得到证实

教师点拨比较:我的发现与达尔文的人类起源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想象一下当时作者会想些什么?

(三)而我的情不自禁的笑竟然被老师误以为是不怀好意,于是我被“请”出了教室,并明白了一个道理。

理解请上面“”的作用。

换一个词语代替(赶)。

理解“——”的作用。

(四)理解句子: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发展,常常会伴随着驱逐和迫害。

资料介绍:历史上因发明与发现而遭受迫害的事例。

(五)教师小结。从“我”探究人的起源过程中感悟到了那些科学的探究方法?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多问几个为什么;与伙伴交流;向老师请教;带者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进行大胆想象)

(六)根据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探究过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我对问题的探究过程是怎样的?(提出疑问——请教老师——发现规律——得到证实来)

2.运用连贯的语言简要概括。

(文章描述了我对每天夜里都做飞翔的梦感到迷惑不解,于是我与小伙伴一起向老师请教后还是似懂非懂,以后自己探究发现了“人的起源”过程,在一节生物课上,我的发现得到了证实。全文展示的是儿童时期特有的那种好奇、执着、探究的心态。)

四、课外拓展。

(一)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交流。

(二)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基础题:

1.仿写句子:

例、我的身体轻盈,随心所欲。

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那样随心所欲。

联欢晚会的节目丰富多采,叫人喜欢。

我国南部城市海南岛,空气清新,天空湛蓝,环境清幽,真是旅游胜地。

2.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几乎、似乎

3.从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探究过程:提出疑问——请教老师——发现规律——得到证实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上网收集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在班级中交流。

选择题:(二选一)

1.生活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向同学介绍一下。

2.对生活中碰到的小问题进行一次小小的探索。

板书:

37童年的发现

“飞行”

请教老师好问

勤于思考执着

独立发现得到证实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2

“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论教养》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解教养的真正内涵。

3.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4.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一、新课导入

播放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的视频。(画面:公共场合大喊大叫,随地乱扔垃圾,影院里看电影把脚跷到前排的座椅上,从公共花圃中剪折花朵……)

在播放的过程中,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皱起了眉头。视频中出现的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你在生活中可能也遇到过。这些现象比较令人反感,而做出这些行为的人也会让人觉得缺乏教养。那什么样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呢?怎样做才是有教养呢?通过今天的这堂课,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恪守(kè)箴言(zhēn)自吹自擂(léi)

允诺(yǔn)妨碍(ài)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尴尬(gān)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àn)谚语(yàn)大发雷霆(tíng)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文雅的样子。

涵养:本文中指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3.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文学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2-17):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论题。

第三部分(18):再次强调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做一个有教养、有优雅风度的人。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交流点拨】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39;风度。

(二)深层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并归纳讨论结果。

1.作者认为教养应首先体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2.作者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把有无教养的具体事例做对比,更能突出有教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教养”和“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优雅的风度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4.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的风度?在论述优雅的风度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优雅风度是靠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淀而成的,并且标志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优越、更美好的愿望,这是一种世代相传、持续不懈的追求。”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

5.如何理解“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句话?

【交流点拨】修养能够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一切的行为举止都是自我修养的表现,修养的本质是尊重,有教养的人都会慎重对待世间万物。

6.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的表现,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说服力。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作者通过一系列身边小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教养”。亲爱的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增强自我修养呢?

【交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提高审美追求。经典文学作品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随着经验的不断增长,阅读的逐渐深入,人们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2.文中作者举了大量的有教养的例子,请你也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看看哪些事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

【交流】

①认真接过路上兼职人员发的传单。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接受,也报以微笑,表示感谢。

②上菜时对服务员,或付款时对收银员说谢谢。

③进出公寓和公共场合的大门,帮别人扶住门,方便他们进出,尤其是带小孩的和手里拿着东西的路人。

④挂电话时,等对方先挂断。

⑤公共场合洗完手不随意甩手,防止水甩到别人身上。

⑥递剪刀、刀子等物品时,把尖锐的一边朝向自己。

⑦上下楼梯脚步要轻;敲门一次敲2—3下,停10秒再敲第二次。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和平,与同伴之间友好相处和共同分享美好事物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的对话,感受音乐的美。

活动准备:

1.多媒体、小提琴音乐、小提琴模型。

2.小松鼠头饰、狐狸头饰、小鸡头饰、老虎头饰、兔子头饰等。

3.自制大图书一本。

4.梨子树一棵,自制梨子小提琴若干。

活动重点:

培养幼儿热爱和平,与同伴之间友好相处和共同分享美好事物的情感。

活动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的对话,感受音乐的美。

活动过程:

1、导入:以小松鼠演奏小提琴曲导入主题,为故事的讲述创造氛围,让幼儿感受小提琴曲的美。

(1)你喜欢音乐吗?

(2)音乐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3)听,你们想知道这段音乐是谁演奏的?请他出来吧﹗

2、配班老师以小松鼠的身份出现,讨论小提琴的外形。

3、出示大图书中的一幅,引导幼儿想像创编故事内容。

(1)这是在什么地方?

(2)小松鼠捡到了一个大梨子他会怎么做呢?

(3)它为什么要做小提琴?

4、随着音乐完整观察图书一遍,让幼儿说自己的感受。

5、结合画面教师讲述故事一遍,并详细分析故事内容。

(1)小松鼠发现了大梨子是怎样做的呢?

(2)让我们也来学一学小松鼠拉琴的样子闭上眼睛吧!

(3)狐狸听见了什么?它会对小鸡说什么呢?

(4)狮子听见音乐,它会怎样做呢?

(5)种子落到地上会怎样?

(6)假如你是小松鼠,看到那么多的梨子,你会怎么做呢?

6、运用多媒体欣赏第二遍故事后,讨论:

(1)如果没有音乐,森林会是什么样呢?

(2)如果你听见了音乐,你想干什么?

(3)小松鼠用音乐给大家带来快乐,你怎样给别人带来快乐?

7、总结结束,幼儿尝试用梨子小提琴模仿演奏。

森林里的小动物听说小松鼠来到我们班,它们也要来和你们做朋友,一起把音乐带给大家。快看,这棵树上结了许多梨子。让我们也来把梨子做成小提琴,跟着小松鼠把音乐送给大家好吗?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步通过欣赏小松鼠带来的小提琴曲和谈论小提琴的外形,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并让幼儿感受音乐的美。第二步让幼儿观赏小松鼠带来的故事书,初步感知故事内容。第三步边听教师讲解边观看图片,学说故事中的对话。第四步通过多媒体课件欣赏故事一遍,加深对故事的理解。第五步幼儿尝试用梨子小提琴演奏音乐,活动在音乐声中结束。

本节课通过小提琴曲贯穿整个活动,使活动的流程很清晰连贯,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也非常浓郁,并做到了动静交替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活动中为幼儿自制的大图书和多媒体课件,他们很喜欢,并能通过它们很快地理解故事发生的情节。在此也打破了以往教学常规,调动了幼儿积极性、主动性,把看到的、听到的、想说的说出来,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活动中还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感官,边提问边讲述,起到了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效果。

而幼儿也明白了要与同伴团结互助和共同分享美好的事物的道理。在活动尾声准备的梨子模型让幼儿来尝试演奏,再次感受音乐的魅力,使活动的氛围得到了升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首尾呼应。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字,了解多音字,学会10个字,并正确书写。

2、体验语言搭配的准确性。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领悟“为什么小鹿认为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树?”

教学重点:

1、会认9个字,了解多音字,学会10个字,并正确书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领悟“为什么小鹿认为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树?”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字,了解多音字,学会“眼、泼、梅、挂”4个字,并正确书写。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能认读生字,会写“眼、泼、梅、挂”四个字。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们平常见到的小树是什么样子的?

2、生自由发言。

3、那你们见过长眼睛的小树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长眼睛的小树》。

4、板书课题:长眼睛的小树,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找出藏在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不会认的字做上记号。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1)自由认读。

(2)同座检查读音。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打乱顺序分组读。

(4)去掉拼音,随机抽读。

3、记忆生字。

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还没有记住的字,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4、自由读课文,看看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三、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小组内讨论。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四、深入感悟:

1、指名读课文1自然段,其它同学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2自然段,其它同学思考:小鹿在池塘的倒影里看到的小树,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那就是小树?

4、生自由发言,师小结:

小鹿看到的,是它自己的角。它的角很像树枝,上面还挂了几片藤叶儿,看上去就像一棵小树。

5、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6、指名读课文3自然段,其它同学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7、指导朗读,注意读出高兴的语气。

五、指导写字。

1、观察,读记生字:“眼、泼、梅、挂”。

2、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楚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3、看范写。

4、学生临写。

5、对比观察,品字。

要求学生写完后仔细端详,与田宇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结构美。

6、评析。

你的哪一个字写得?好在哪里?

六、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三,“连一连,读一读”。

板书设计:

2、长眼睛的小树

梅花鹿小树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书“棵、听、非、动、道、平”6个生字。

3、能领悟“为什么小鹿认为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树?”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书“棵、听、非、动、道、平”6个生字。

教学难点:

能领悟“为什么小鹿认为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树?”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黑板出示课后习题三“连一连,读一读”,指名连线。

2、集体订正。

3、全班齐读。

二、学习课文4—6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课文4—6节,思考:

(1)小鹿是非常好动的,可为什么现在他屏住气,一动也不动?

(2)小鹿为什么只敢在心理悄悄的说,而不敢大声的说话呢?

(3)你喜欢这只小鹿吗?为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3、汇报交流。

4、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小鹿为什么说自己是一棵快乐的小树呢?

5、想象省略号的内容。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齐读全文。

三、指导写字。

1、观察,读记生字:“棵、听、非、动、道、平”。

2、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楚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3、看范写。

4、学生临写。

5、对比观察,品字。

要求学生写完后仔细端详,与田宇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结构美。

6、评析。

你的哪一个字写得?好在哪里?

四、作业设计。

1、填空。

快乐的()活泼的()

明亮的()漂亮的()

2、朗读全文。

3、预习第三课。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5

一、拓展阅读《乐山龙舟会》:

1、激情导入:出示图片,引出课文;

2、自读品味,思考:这篇文章重点写了什么活动?

3、小组交流,并深入学习乐山龙舟会重点写的三项活动“龙舟夺标”“抢鸭子”“放漂灯”,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乐山龙舟会的盛况?

4、师生交流,小结全文;

5、拓展延伸:课后继续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间风俗节日活动;

二、畅所欲言

(一)、日积月累

1、积累和“龙”有关的成语。

2、积累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

3、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二)书法欣赏

1、欣赏“龙”字的各种写法。

2、了解有关的书法家的资料:王羲之、颜真卿、米芾、怀素、张旭、王铎......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6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____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___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____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____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____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___和为是两个动词,___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___,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___,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___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

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___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___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诵读第2段。

(八)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___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___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揖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九)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十)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__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7

教学目标

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构想

学习课文前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长江之歌的内容及作者,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学会唱这首曲子。

教学准备

《长江之歌》课件、长江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领略词语的语言美和感情美。指导感情朗读。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荡涤:洗涤。尘埃:尘土。磅礴:气势盛大。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设计: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查找长江资料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依恋荡涤磅礴灌溉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深入理解诗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深入体会诗中词语,并进行诗词扩展延伸,并学唱这首歌。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交流、讨论。

5.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作业设计:

学唱《长江之歌》。

办关于长江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地理特点:一泻千里,滋润两岸

时空角度:充满活力,勇往直前

反复抒情:感情真挚,催人奋进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积累词语,区别“硬”的不同意思。

2、仿照例句,尝试把句子续写完整。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难点:

理解句子:“他不是学戏的料子”、“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像针一样刺痛他的心”等。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出示梅兰芳的剧照,(板书:梅兰芳)简介梅兰芳。

2、你们知道吗?在成功的背后,梅兰芳付出了多少艰辛,今天要了解的是他苦练功夫的故事。

(板书:练功)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听了梅兰芳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课文

1、引读第二节。

理解:“学戏的料子”(学戏的人才)先生为什么说梅兰芳不是学戏的料子?

出示句子:“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

学习生字:祖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2、听了先生的话,梅兰芳是怎么想的?指名读第三节。

出示句子:“梅兰芳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戏,闯出个样子来。”

指导朗读。你又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从中可以看出梅兰芳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有志气)

4、齐读第二、三节。

5、过渡:梅兰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不仅有志气,而且有毅力。

小组学习第四~七节,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出表现梅兰芳练功有毅力的语句。

6、学习生字:砖(换部首)肿设使(和“便”比较)

7、指名分节读课文。

8、交流:

(1)“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查字典,选择“硬”在“过硬”和“硬是”中的不同解释。

指导读句。

练习续写:梅兰芳为了使自己的跷功更上一层楼,()。

(2)“梅兰芳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每次跌倒,他都立即爬起来,继续练。”想象说话:被摔得浑身是伤的梅兰芳心想:,,,,

指导朗读。

(3)“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9、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七节。

10、引读第八节。

学习生字:凭(读准后鼻音)蜚(理解“蜚声”)

(板书:终获成功)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梅兰芳从“不是学戏的料子”到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9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五百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其中的水蒸气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飘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__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2、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朗读中了解内容,感受盘古的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无私奉献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盘古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四、课前准备:

①自制生字卡片。

②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③教学挂图。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①关于神话故事。

②“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

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③揭题:18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①识记生字。

A、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②读通课文。

A、自由练读课文。

B、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③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交流

①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②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③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

B、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C、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四、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①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②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指导写字

①学生自由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②练习书写。写一遍生字,再抄一遍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三、朗读回味

①展示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②记忆读。看谁能记住一些优美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

四、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五、课后作业

1、把《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讲给别人听。

2、写本课生字词各一行。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朗读,感知春意;

2.通过多角度品读,感受春趣;

3.通过质疑析读,感悟春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角度品读,感受春趣;

教学难点

通过质疑析读,感悟春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金文“春”,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字?(春),然后出示解释:

“春,推也。”草字头中间一个屯字下面一个日字。屯字像一个幼芽破土而出,即在阳光的推动下,幼芽破土而出。草长出的季节就是春,表示万木生长,充满生机。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近《春》,去感受春的魅力、春的神韵吧。

二、朗读,知春意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是带着什么感情描绘这些景物的?

明确:作者描写了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人。是带着热爱和赞美的感情描绘这些景物的。

2.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去读呢?

明确:用轻松、欣喜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

朗读节奏是应该轻快还是缓慢呢?

明确:朗诵节奏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节奏可以轻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的内容节奏可以缓慢一些。

这篇文章处处充满着轻松、明快的气息,应该带着欣喜的语气去读,整体节奏是轻快的,中间又有舒缓的地方,这样就给人回环往复的美感。

3.老师范读其中一段。如1-2段。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5.指名读课文段落。

三、品读,感春趣

1.(过渡语)同学们,草绿了,花开了,风吹着,雨下着,平时由于习惯,我们对此视而不见,知而不新,但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会发现朱自清先生把这些表现的新鲜、可爱、温和,叫人欢欣,令人惊喜,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散文学会会长林非曾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朱德熙曾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

2.同学们,我们在你最喜欢的段落中找找哪些句子通过精确的观察、讲究的用词写出了春天的新鲜、可爱、温和,叫人欢欣,令人惊喜?

3.生来交流,老师作评价。

4.同学们,你们读的真认真(读的还不细),我认为文中对风的描写是最精彩的。风是无形的,课文里的作者却把风写得有形,有情。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写风的句子。

3-6段,全班分成四个组,每个组找一句段。

5.交流句子,学生画在课本上,老师及时板书:轻悄悄眨抚摸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花的香轻斜

6.同学们,根据这些词语我们看看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风?

7.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8.那么这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

如:”轻悄悄”,形容声音很低,写出了风的轻柔。用词是又采用了ABB式,第一个悄用来修饰轻,第二个悄强调前一个悄,不仅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小草轻柔的特点,而且读起来韵律很美,这就是作者的妙处。例如:上课了,小明轻悄悄的走进教室。

“眨”字写出了春风的轻柔和可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风晃动小草的调皮可爱。跟小草在玩耍。

“抚摸”写出了春风的温和。后面还写出了春风的传味,传声功能。多情。

“斜”字,没有风的出现,却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9.对比阅读林斤澜《春风》

同学们,品着这些语言,我们如临其境,如感其形,江南的春风是那样的温暖、可爱、多情。我们来读一段文字来看看选段与本文有什么不同。出示选文,学生齐读。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明确:课文突出春风的温暖和柔情;选文突出北方春风的猛烈,粗犷。

小结:同学们,两位大师的成功之处源于用心的观察和遣词造句,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本文的作者不禁借物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更是在文章最后直接赞美了春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三段。

四、析读,悟春情

1.学生齐读

2.可是,老师有个疑问,这三个句子当中,有一个比喻似乎与全文的格调,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大和谐,你们发现了吗?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句子是败笔,还是另有深意呢?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和作者的身份是分不开的。朱自清除了是散文家、诗人、学者外,还是一名战士。

让我们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朱自清“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1933年他赴英留学归来,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这时他写下了《春》。所以说《春》既是对春天蓬勃生机的讴歌,更是朱自清心灵深处的情感写照。

这“早春野景”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也许只有这强壮的青年的比喻,才符合他当时的心境。

五、布置作业

《春》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值得品味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口语化的语言、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春天等,就留给同学们和你们的老师共同感受了。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12

《太阳》教学反思

在语文的课题上,为了更好地抓住语言训练点,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必须仔细钻研教材,挖掘一节课中的语言训练点。

在《太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熟知说明文里面的说明方法。但我发现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考虑得不够周全,导致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用到说明方法的地方时不够全面。在大概跟学生说明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这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后,我没有让学生尝试自己去找一找还能体现这几种说明方法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有些句子或者段落里往往存在一些几种说明方法共存的地方,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较为仔细地分析句子。而我作为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居然也漏掉了不少混合使用说明方法的例子。如第三自然段就是用到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这三种说明方法。第四自然段也居然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这些被我漏掉的地方还是我在课后一些练习册习题中发现的。如此一来,我觉得在备课的时候为了做好语言训练这一关,作为老师要在经过自身琢磨后还要适当地参考一些练习书,以便对课文进行更加详尽的把握。

在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中,我特意让学生找出两对反义词,还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对这段话的记忆与背诵。

同时,我们必须重视课文的课后练习题,再进行信息搜索、组织语言进行回答。作为老师不必要领着学生逐段学习,可以放手给学生去找,去互相补充。。在这一课中,课文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这就要求学生先统观全文

无论如何,我们作为老师在备课时候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达到“每课一练”的效果。同时,我们更要找准课文中的语言训练点,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引导和巩固《语文园地》和课后练习中的知识点上了三年级下学期,我们就会发现每个《语文园地》中都有许多不同又有相似的语言知识点,除此,在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出现了不少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如果不加以巩固与归类,学生很快就会遗忘与混淆。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学会“温故而知新”的道理。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巩固这些知识点的:

一、落实背诵与熟读环节,及时跟踪。

对于课文中一些要求熟读的知识,如《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我除了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讨论其中的特点,做好笔记,还要求学生举出相关例子。因为只有举出例子才能到达学以致用,巩固理解的效果。除此,在平时的早午读、家庭作业中也必须反复朗读,并且熟记它们的特点、例子,这样才不会一知半解、记不牢。而对于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点则必须要求学生背诵,当然背诵时不能只背书上已有的内容,更要背诵这些内容的特点。如《语文园地四》中的“读读背背”,在背诵中我们必须记住“关于读书、治学的成语有”这句话。而“我会填”中关于助词“的、地、得”的运用,在背诵时候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短语中用的助词是哪个,并说出为什么这样使用。当然,在上课讲解时候,我还特意出了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去巩固。为了更好地落实背诵的环节,我特意制作了一个表格,上面有所要背诵的页码。说过关了就在上面画上“√”,逾期没有背完要受到老师的批评、扣分与小惩罚。

二、即使默写与听写。

对于课后练习中的识记内容、《园地》中要背诵或灵活运用的知识点,我会在平时的听写、默写中落实到位。如助词的运用检查,我会先出好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填空,而非只背诵课文里的内容。

三、及时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比较。

在不少的《语文园地》中都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四字词语,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必需让学生把它们重新找出来并进行比较,再记忆。如本学期《园地》中提到的四字词语有如下形式:aabb、aabc、abac,含有数字的,含有一对反义词的,关于读书、治学的,描写大自然景物和现象的这几种类型。而对于一些识记句子则有如下分类: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表现思想方法的谚语、归类识字类型的诗

歌、与气象有关的农谚、歇后语、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关于描写月亮的诗句这几种类型。这些知识点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必需重新拾起,务必做到在老师提示类别时候学生能够稍经思考后说出具体内容。

四、如果学生能够在习作或平时的作业中灵活运用以上的知识,老师则给予加分和奖励。

八月十九日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13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过程与方法: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封建社会,要改变个人命运,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科举考试,凭“四书五经”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可惜有人中举了,却疯了,他就是范进。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答案示例: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11段):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答案示例: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说“好了”是因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三、研读分析

1.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2.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邻里没有周济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3.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课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些变化?

答案示例:小说运用对比手法,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写周围人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表现了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案示例:讽刺。本文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讽刺的表现形式。

(1)对比: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前后对比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如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对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四、课堂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本篇课文的核心在于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福建教师招考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14

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分组读,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搜集范成大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这首诗的含义和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相当于平常我们读到的诗歌中的:无题。只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即兴记下。)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

耘:除草。

耘田:在田里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不懂。

供:参加。

耕织:耕田织布。

傍:靠近。

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从“陆续”“展示”“继续”“应接不暇”中任选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八、第十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第8、12自然段,理解并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和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大榕树、众鸟纷飞的图片和录像片;

有关巴金和大榕树的相关资料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己解决。师生合作,明确下一步学习的内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板书:天堂)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天堂吗?

今天,我们要去鸟的天堂观光游览,这也就是第七课(板书:7、鸟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请同学谈谈你进行了怎样的预习。(生可能谈及关于生字新词的解决,读书等)

2、对于“鸟的天堂”,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希望了解一些什么呢?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并请同学评议他们读得怎么样?

(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机动安排自由选读没有把握的段落)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榕树大,鸟儿多等;)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谈话: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你们愿意再读读课文吗?

1、请默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中又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分别在书上做上标记。(给时间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同学在小组内可以互相帮助交流解决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读书自学的方法)

[此时应让学生理清: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的鸟。初步理解原因是去的时间不同(注意使学生知道经过深入学习后还会有新的理解)。课文重点部分是写两次所见到的景象。鸟的天堂就是那棵大榕树等。如果学生没有谈及这些重点的内容,教师可以用一定的问题引导:如课后的思考题1、2]

3、以小组汇报形式,全班交流:小组内没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谈谈学生认为已经解决的但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

课文写了作者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没有看到,所以他认为;但当他再次经过时却看到了,他感到。

(1)(出示投影)填空:

(2)交流学生的质疑情况: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肯定那些能围绕重点内容提问的同学,对简单的问题生生之间交流解决;或者根据学生实际予以提示:课文介绍的是“鸟的天堂”,我们提问应该围绕重点内容:可以读一读书中描写大榕树的语句和关于“鸟的天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来提出或设计问题)

(师生共同筛选较好的问题,教师将与课文重点部分密切相关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在黑板上。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

2、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

3、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4、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我的感受是什么?

5、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6、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而不是鸟的乐园(或世界)?

7、“鸟的天堂”(或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

四、全班共议明确学习方向:

师:同学们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所要解决的,可以把它们作为进一步研读课文的一个学习目标。

1、谈话明确学习的途径: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必须抓住写大榕树和写鸟的这两部分重点内容,并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考虑。

2、鼓励学生试针对自己学习的需要自拟学习方案。

3、交流展示学生的自拟学案情况。(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把握学生情况,选择一份或几份学案,师生共同进行修改和补充(如果生有困难,师给予提示:我们要读懂课文,不外有这些办法:可以读一读,动笔画一画,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读一读,反复体会,还可以边读边思考,边想象,与同学共同讨论、利用资料等))

4、(出示学案):

师:老师这里设计了两份学习方案:(假设:如果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好则出示将学案2与学案1调换顺序的学案,逐步引导学生自拟。)

5、指名读学案,说明:你可以用自己拟定那份学习方案,继续研究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选择老师给的方案,还可以参照老师的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但教师更欢迎同学自拟学案。如果你们需要老师提供帮助,随时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6、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自学或自拟学案自学(师统计学案的选择或拟定情况,指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伴共同学习。)

五、学生自主探究(机动):

六、课后提示:

多搜集一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也可以展示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问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追随巴金先生去鸟的天堂感受那里美丽和谐的景象。

二、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提供帮助。(时间依生实际确定)

三、统计学案情况,以大多数同学的选择组织交流。

㈠假设按学案(A)学习的同学占多数:(要求学生在汇报时先说明自己喜欢的景象,读找到的语句,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适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介绍)

A:介绍大榕树

1、大:许多棵窄

叶:多、密、绿(堆、簇、缝隙)

枝干:枝上生根、数不清(投影,指出根、枝、干、叶联系生长特点)

生命盎然:全部展示、颤动(看录象)

2、有感情朗读相关的语句。

①叶多②枝干多③生命力强④作者由衷地赞叹(评价)怎样读好?(当学生谈到第8自然段时,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试背诵)

3、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投影)夕阳西下,灿烂的红霞染红了河水。我们的小船在宽宽的河面上静静地流动,远远地小船渐渐前行,逼近了大榕树,这次我望着这株奇特的大榕树,我不由得

B:导入介绍“鸟”

朋友告诉我这里是“鸟的天堂”,而我却没有看到一只鸟,我感到;而当我在第二天再次经过时,却感到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你仿照刚才我们叙述介绍大榕树的方法,试自己学习一下众鸟纷飞的情景。

1、鸟多:到处、到处

大小花黑应接不暇

快乐:叫、飞、扑

(生谈到哪儿就练习读一读,可以背诵第12自然段)

提问:你觉得在这里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看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众鸟纷飞的场面吧!

提问:你认为这个地方怎么样?

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2、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朝霞落在了树梢,朝阳照亮了河面,我们的小船又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后来接着。我虽然注意地看着,但是。忽然我看见了鸟儿生活在这里,真是

若BA

导入:鸟儿幸福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感到了它们的幸福和快乐。而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却是感到。谁学习的是这部分请先来汇报一下。

处理(一)以后,询问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处理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等问题)

※然后练习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回答问题。

C:最后结语下课。

㈡假设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占多数:(汇报提出的问题,并说明自己是如何读书解决的。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

1、指名小组汇报

榕树(同前)

鸟儿(同前)

2、用因果句式,结合上面问题练习说话。(质疑)

※3、结合学案(一)的要求试介绍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

结语:(看板书)

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作业:

1、搜集一些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2、有兴趣的同学读读巴金先生的原文。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大榕树和鸟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练习说一篇解说词,介绍那里的美丽景象。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16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引导学生联系已知经验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在充满兴趣性的朗读、表演中激发学生观察、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生:读通课文,查找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以图引文,导入新课

(出示蝴蝶和青虫的图片?同学们,见过它们吗?知道它们有什么联系没有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篓子里的青虫》,那里会告诉我们蝴蝶和青虫的关系呢!

生答:蝴蝶、青虫

生自由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吧!边读边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了哪些生字呢?给大家说一说。

3、小组合作识字。

4、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找朋友“等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情况。

5、真不错。生字朋友的名字都记下了,把它们放回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吗?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号,看看青虫和蝴蝶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

你知道了什么呢?(初步明白青虫和蝴蝶的联系)

自读自画。

指名说。齐读所画的生字新词。

小组合作识字。

开火车读,用生字卡找朋友。

生自读课文。

指名说,可相互补充。

三、自主合作,练写生字

课文大家读得真好,现在咱们来换一种学习方式,来写一写我们刚才认识的生字朋友吧。

1、出示课后要求会写的字。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它吗?

2、你觉得哪个字难写,让我们一起合作完成。

3、指导书写。教师范写。

生自己识记生字。

指名说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学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以图引文,看图学文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大家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写出了这幅图的内容。

2、蝴蝶在大白菜上产了一堆堆卵,后来,这些卵变成了——生:一条条小青虫。小青虫吃菜叶,渐渐长大了,大白菜却被咬得——生:满身小孔。

3、呀,小白菜多可怜啊!瞧,谁来了?它们来干什么?(课件出示第二幅图)谁能将你刚才看到的这幅图的内容完整地说一说?

生读课文1、2自然段。

指名说。

生用自己的话说图的内容!

二、巧妙贯穿,情景识字

1、这些大大小小的青虫太多了,鸡妈妈一家不停地吃着,可还是吃不完。谁来当小黄鸡帮忙捉捉虫子啊?(课件出示一棵棵大白菜,上面有好些的虫子,每只虫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字词语。)

2、只要你读准了这些虫子背后的词语,热心肠的你就帮大白菜消灭了一条虫子呢!

3、真是一群可爱的小黄鸡,我代表大白菜谢谢你们了,有了你们的帮助,这些大白菜一定会长得嫩嫩的、绿绿的!

生轮流上台当老师带领大家读这些词语,读对一个就拿走一条虫子。

三、朗读感悟,情境表演

A、

1、有一只小黄鸡越吃越有滋味,它的小脑袋瓜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有趣的想法。读读课文,看看它在想什么呢?

2、(拿出头饰)谁来当这只小黄鸡,告诉大家你在想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3、听你读得这么津津有味,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4、多么可爱的小黄鸡啊!同学们都来当当这只小黄鸡,大声地读读这一段吧!

5、谁想戴上头饰来演一演这只小黄鸡呢?

6、你们这些小黄鸡简直太可爱了!读得这么好,演得这样棒,连老师也想读了,这样吧,我来读作者的话,同学们就是这只小黄鸡,把你们心里的想发大声地读出来吧!

B、

1、放进篓子里的青虫,小黄鸡吃到了吗?赶紧读读课文的5、6、7自然段吧!

2、(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三幅插图)瞧,发生了什么事?“呆住了”是什么样的表情,谁来演一演?

3、小黄鸡怎么会呆住了呢?小青虫呢?它们到哪里去了呢?你能给它解解难吗?

4、想知道得更多吗?我们一起来听听蝴蝶的自我介绍吧!(课件一边介绍一边演示蝴蝶的变化过程)

5、大自然可真奇妙啊!同学们,赶快找到你的好朋友,把这篇有趣的课文美美地读一读,演一演吧!

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戴头饰读文。

我觉得小黄鸡很高兴、很可爱、也很贪吃……

生戴上头饰,读、演第四自然段。

师生合作读第四自然段。

生自由读课文的5、6、7、8自然段。

篓子里飞出了蝴蝶,小黄鸡呆住了。

学生补充课外收集到的信息。

四、课外拓展,激趣探究

1、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大多数昆虫一生都要经理这几个变化过程,谁还想提醒小黄鸡,除了小青虫之外,还有哪些昆虫是不能藏呢?

2、同学们,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让我们在生活中去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吧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17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勇于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的,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带着问题,通过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并悟出作者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受到启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明确学习目的。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 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3~7)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这可以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句子:

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姑娘和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1)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体会有了姑娘两次扫起碎瓷片,对少年来的无声的支持和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关爱和鼓励。

(5)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三个句子。

【设计意图】

让学生懂得这既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也是一场充满理解、关爱与支持的表演。懂得成功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鼓励。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作者在开篇就说:——生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这件事,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这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

【设计意图】

领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设计意图】

引导积累词语,学习运用。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18

《掌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个二类字。理解生词意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准备】

生字卡、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导入揭题

1、我们鼓掌时发出的声音叫什么?(板:掌声)

2、我们常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掌声?

3、预习了渴望呢,知道文章写谁为谁鼓掌?为什么事鼓掌?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生自读课后生字词。

3、师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班里、愿意、投向、调来、情况、持久、讲述、交谈

珍惜、慢吞吞、困境、残疾、犹豫、骤然、鞠躬、舞蹈

理解:

持久:保持的时间长。

困境:捆那的处境。

犹豫:拿不定注意。

骤然:突然。

4、读课文。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6、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①写小英因患有残疾而忧郁、自卑。

②老师由于不了解情况而让小英上台演讲,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获得成功。

③同学们的掌声使小英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不再忧郁了。

④点明中心:人人都需要掌声。

7、每组各读一段。

三、书写生字

1、师指导写“班”“境”“愿”。

2、生习字,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精读课文。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说出文章各段的内容。

二、前后对比,感受小英变化

1、小英曾经是怎样一个人?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一段。

2、小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胆小、自卑、没有勇气面对现实……)

3、这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出示: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指名读这句话。

(3)她为什么坐在教室的一角?

(4)“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5)你从“总是”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这句话。

可是不久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了?

(7)指名说。

(8)读读这一小节,出示:“说也奇怪……”

(9)小英变得怎么样了?(自信、勇敢……)

(10)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

(11)是什么原因,使她变得判若两人?(指名说)

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5段吧!

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1、5两段。)

4、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是……?(小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学生自由读2、3、4自然段。

2、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声?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示掌声的词语

3、第一次掌声“热烈、持久”。大家来鼓掌(指名读)小英感受到了吗?

谁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力量?

4、同学们的为什么要给小英这样的掌声呢?在掌声响起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5、出示: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谁来读第一段话?

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那一刹那,小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齐读。

(2)自由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小英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小英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我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

是啊,同学们已经走进了小英的心里,关注着她。其实同学们早已在关注她,这关注的目光里包含着什么?

(4)小英终于走上了讲台,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什么?包含着什么?

(回顾前面的课文。)

(5)掌声渐渐平息,小英开始演讲了,她讲得怎么样?听了演讲,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6、同学们把要对小英说的话用什么表达出来?(第二次掌声)这时的掌声又是什么?这时的掌声又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感激)

7、听到同学们的第二次掌声,小英怎样了?

(出示):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齐读。

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说——(生答)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8、是啊,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再次引读)

9、后来,小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给她的老师写来了一封信,想看看吗?

出示:

(1)指名读。读课文就应该这样,把自己放进课文中读。

四、总结升华,读背作者感想。

这掌声仅仅是指这次掌声吗?这掌声包含着什么?(关爱、友情……)

是呀,当别人需要你的掌声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19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三分诗,七分读”。这堂课要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当堂会背。

三、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39;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能告诉我他们的名字吗?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你得朋友就要离开你,也许很久才能再见面,也许永远都不会再见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你会怎样表达你的情意呢?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你知道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齐读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6、指名读

7、古诗欣赏(播放课件)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触景情更深。

1、诗中哪里描写了这样的景色。(课件出示前两句)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2、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5、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诗人要表达自己离别的忧伤,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处美景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蒙蒙细雨更衬托了离别之情。这是“借景抒情”

(课件出示)这样的天气可以表达怎样的心情?

8、再读前两句,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离别的惆怅。

(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二)寄情酒更浓。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多少艰辛、多少危险啊。在这样的情形下,怎能不让人满怀伤感。正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课件出示后两句诗。

4、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朋友保重啊!这酒中有一份祝愿,这酒中有一份情意,千言万语、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怎样劝?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只有王维在劝吗?还有谁在劝?

(1)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此去再也找不到如王兄这般情投意合的兄弟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3、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师出示四首送别诗。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实用语文教案反思篇20

本次教学活动的经验准备,我首先通过“拉小提琴”的图片,让幼儿初步认识小提琴。一下子就激起了幼儿的兴趣。

活动导入时,教师出示小提琴另外的图片,因活动前已经认识过了,所以孩子们都积极地回答出了小提琴的名称。

出示相应的小提琴实物供幼儿认识,再进一步引导幼儿闭上眼睛放松心情,欣赏小提琴拉奏的美妙音乐《梦幻曲》。请幼儿说说刚才听到的曲子是用什么乐器拉的?幼儿很快回答出是“小提琴”。再次欣赏小提琴演奏(录音机轻),教师朗诵故事跟着音乐,动听的故事配上美妙的音乐,幼儿的神情都十分专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欣赏完故事之后我就故事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在幼儿回答出“梨子琴”时,我就对幼儿的回答加以引导:“某某小朋友听到了梨子小提琴,你真还听。”这时幼儿对梨子小提琴有了初步的印象,我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梨子,用刀把它切成梨子小提琴,请幼儿说说没有弦怎么拉?幼儿的答案很多,我就采用一个幼儿的方法,用手指拉,幼儿跟着我学拉梨子小提琴兴趣很高。

第二部分教师分段讲诉

教师跟着音乐(轻)分段讲诉,并提问,幼儿在这里被故事的情节吸引,所以抛出去的问题,幼儿都能回答。这里我抓住了请幼儿表演对话的机会,孩子们纷纷举手,第一遍表演,孩子们说狡猾的狐狸的话:“你别跑,我一定会抓住你的。”孩子们语言还不够,我就示范一遍,让幼儿感受到狐狸是这样说话的。第二次表演就很好,语气也很像。虽然这时兔子没有语言,但是看到狐狸那么追它,兔子的害怕心理,再引导下幼儿也非常成功的完成。接下来狐狸听到了琴声,语气的大转弯,我也能抓住这点,让幼儿学说,进行对比,感受音乐的魅力。但是这段上下来,我觉得如果请幼儿连起来表演狐狸听到音乐前后的变化会更好。我觉得本次活动很遗憾的地方,孩子们原本可以说得更好。教师在角色表演时最好再请一个小朋友扮演小松树拉梨子小提琴,这样设置我觉得会更加生动形象。分段讲述好,我就请幼儿假装拉着梨子小提琴,听故事。教师提问:“故事的题目是什么时?”有很多幼儿都用上了梨子小提琴这个题目。对于回答,我给了幼儿鼓励。

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环节跟着音乐一起跳舞。这里,我应该给幼儿的空间大点,请幼儿在位置前这块狭窄的地方,幼儿的兴致被减弱。延伸活动,“梨子小提琴”图片的赠送对激发幼儿的发言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请幼儿传递梨子小提琴,让音乐延续。

    21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