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

|雷昕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简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简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篇1

作为二年级班主任,多少有些苦,有些累,但我下定决心,不管如何辛苦,我也要将普通而又平凡的班主任工作做好。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课上进行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低年级的老师说话也要有趣味性,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坐姿,每次看到他们趴在桌子上写字,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写字要做到三个一”他们就马上高兴地坐得直直的。(2)利用晨会课、班队课学习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每周报两名同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3)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4)及时与家长联系。利用送学生的机会,找到有关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及时把孩子的情况,告诉家长。因为得到家长的支持,工作好做了很多。(5)培养小助手,小班长,使我的工作轻松了很多。夏应青使我们班的班长,经过一年的锻炼,真正发挥了班级小助手的作用。

二、关心爱护每个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爱班上的优等生,更爱班级的后进生。在学习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如我班张浩然同学是个性格外向的孩子,每次上课发呆,不会背书,爱搞恶作剧。我没有放弃他,而是一字一句地教他读,抓住他的点滴进步,不断鼓励她,在学生面前夸奖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出人意料的是,张浩然竟然能背过一段了,而且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生活上,我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学生,以到我们班的学生下课了,老爱跟我说知心话,有什么事都爱跟我说。上周五放学时,我收到了王亦好,吴一凡写给我的信,虽然也有错别字,语言颠三倒四,却很朴实,我感到很幸福。

三、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块沃土,学生的个性才能百花争艳。集体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每天一大早,我总是跟学生差不多时间到校,一到学校就协助学生搞好卫生工作,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而且能促进学生时刻想为自己的班集体争光。开展一些跟教学有关的活动,如:写字、朗读比赛等,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发展个性。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

四、班级的布置师生共同努力

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体会我们是一个班级体。在这次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班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动手动脑,献计献策,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这学期中,我与学生在一起,觉得日子过得真快,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我忙得高兴,忙得开心,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简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篇2

一、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善于做或做不准稍复杂的计算、简算、估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然后对症下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看谁估得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知难而进、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二、持之以恒、打好基础。

小学生做计算题时,往往只满足会做而已,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练习,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计算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具体要求,扎实训练好基本功。比如:可以让学生每天一练,及时督促、及时检查。

三、要让学生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

比如,我们检查孩子的作业时,发现了错误。这时,只告诉他这一页中有问题,让他自己去找哪里出了错,并让孩子讲讲如何出的错,找到错误的根本原因。有些时候,并不一定就是粗心。同样是计算,它也有方法,养成做计算题先观察的习惯,根据式子的特点选用简便方法或者是一些小技巧,都可以减少错误的出现。

简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篇3

李林浩是个活泼大方的小朋友,入园以来一向表现的很好,善于团结其他小朋友,从来未和其他小朋友大家吵闹过,但这个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

元旦过后,他妈妈找到我说孩子不愿来上学,每一天早上都找出不想来上学的一大堆理由来。我经过和家长的沟通,最终明白了他不想来上学的缘由。原先是元旦前几天,李林浩小朋友早上高高兴兴的来上学,看到我后主动跟我打招呼,但由于当时正是孩子们来学校的时间,汽车鸣笛声,孩子们的笑声都响成一片,根本听不到他在跟我打招呼,他看到这种情景后以为教师不喜欢他,故意不理他,所以很悲痛,并且告诉了妈妈。

了解到情景后我主动向李林浩小朋友说明了情景,并向家长作了解释,期望家长和孩子能谅解。幸运的是孩子和家长都很热情理解了我。事后李林浩小朋友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和开朗。

经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当教师必须要细心和认真,要研究到每个孩子和家长的心境,他们都期望被关注,不能忽视他们的感受。

简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篇4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掌握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因此学生计算能力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学习本单元的内容,难度并不算很大。但在实际教学中,从课堂练习和作业反馈来看,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主要表现在:

1、数位不对齐,有的学生把一位数加减两位数中个位上的数对到十位上,造成计算错误。

2、横式上的得数不写。

3、有的学生在写竖式时,总是把数字或符号抄错,如把23抄成32,把加号抄成减号。

4、有的学生竖式是写对了,但在具体计算时把减法当加法在做,或把加法当减法做。

5、有的学生口算了以后就把答案写在横式上,再列竖式计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回顾我的教学,不难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并不熟悉低年段的学生学习特点,在我的潜意识里,已经把他们的能力拔高了,很多细节,我没有强调和深入讲解。例如我认为“数位要对齐,就是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学生理解没有丝毫问题。现在看来,我的想法太幼稚了,我应该应该举一个如25+9或类似的算式,让学生在错例上,加深对“十位对十位,个位对个位”的印象。

针对以上问题,接下来,我应该加强列竖式计算,严格要求按规范的方法和过程去计算;为了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对差生还要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能力(可以让学生熟读口诀表);

通过一个多月的教学,我觉得,了解教学对象和把握教材真的很重要,“把握教材+熟悉教学对象=有效教学”这句话真有道理。

简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篇5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 、 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 、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如在教学认识数时,开展了“天天和数交朋友”辨论会,有的学生慷慨陈辞:“早晨要看手表几点起床;打电话要看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我们每天不和数打交道就不行”……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2.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例,并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同学不理解5-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5-0=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说有5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5个,5-0=5。生2:今天妈妈给了我5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5元钱,列式5-0=5……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5个苹果,5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5减0还是等于5。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三、活动激智慧,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如为了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化,教师构建一个活动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当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2.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以人为本”, 在估算中增强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如:“一本书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在估算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50 = 500,估计在500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10×52 = 520,不到520元。”有的学生可能说:“9×50 = 450,肯定比450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简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篇6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一地向学生输出信息,而不注意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这种教学只是“注入式”的。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往往反映了其真实的思维状态。如果教师能灵活处理这些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中的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在例题教学之后安排了“想一想”:如果在这三位小朋友中每次选两人排在一起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原以为学生会运用例题教学中介绍的排列方法进行思考。谁知问题一出,就有十几个学生举手,于是我让其中一个学生发言。他说:“有3种。用A、B、C三个字母表示三个同学,有AB、AC、BC 3种排法。”我转向其他学生:“你们同意吗?”他们齐声回答:“同意!”分析学生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往往显示出更强大的力量,而不能很快就运用新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思考;二是学生审题不清,只关注前半部分是“每次选两名同学”,忽略了后半部分的几种“排法”。因此,我及时反问道:“真的只有3种排法吗?”学生在我的质疑中进行了缜密的思考:交换AB的位置,就得到了不同的排法BA,其他同学交换位置也会得到不同的排法。应该有6种不同的排法。问题轻松地得到了解决。

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智慧。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教学经验的升华。上述教学中,由于我及时分析了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因此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答案,发现思考的疏漏,学生很自然地调整了思维的结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遵循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等,只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都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如何才能提高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呢?我想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课前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把握好新旧知识的关联。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很紧密,很多新知识都是原有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师要注意研究并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深入地分析学生在新知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以便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能灵活应变。二是教学预设时注意适当“留白”。由于教学预设无法完全预料学生全部的思维活动和结果,因而必须为教学生成“留白”。只有适当留白,才能给学生自主思维和活动留下合适的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加以点拨和引导。三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累教学实践经验。

总之,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教育机智和灵活的教学技巧,运用“变即可及”的教学艺术应对教学中的“始料未及”,呈现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

简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篇7

李林浩是个活泼大方的小朋友,入园以来一向表现的很好,善于团结其他小朋友,从来未和其他小朋友大家吵闹过,但这个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

元旦过后,他妈妈找到我说孩子不愿来上学,每一天早上都找出不想来上学的一大堆理由来。我经过和家长的沟通,最终明白了他不想来上学的缘由。原先是元旦前几天,李林浩小朋友早上高高兴兴的来上学,看到我后主动跟我打招呼,但由于当时正是孩子们来学校的时间,汽车鸣笛声,孩子们的笑声都响成一片,根本听不到他在跟我打招呼,他看到这种情景后以为教师不喜欢他,故意不理他,所以很悲痛,并且告诉了妈妈。

了解到情景后我主动向李林浩小朋友说明了情景,并向家长作了解释,期望家长和孩子能谅解。幸运的是孩子和家长都很热情理解了我。事后李林浩小朋友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和开朗。

经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当教师必须要细心和认真,要研究到每个孩子和家长的心境,他们都期望被关注,不能忽视他们的感受。

简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分享随笔范文5篇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大作文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教育随笔范文7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师教学随笔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工作随笔5篇

小学教师五年级数学随笔5篇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随笔范文5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随笔征文5篇

教学随笔数学教师200字5篇

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学随笔5篇

    99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