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易落尘2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教学中,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第一篇】:品德教学随笔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我觉得小学的品德教育一点不亚于数学、语文的教育。这学期我接的是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刚拿到教科书的时候,觉得三年级的课程比高年级的简单很多,心理还暗自庆幸了一下。但实际走进课堂,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时候却发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按照教学目标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但学生能接受的有多少、领悟的有多少、能够按照要求做到的又有多少呢!很多道理,学生们都明白,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却并不多,所以,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把学到的德育知识渗透到内心里再表现出来,我认为才是最重要的。

  在每一次的教学实践中,都让我有新的收获,就像在教学《居家生活讲节约》中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很多节约的小妙招。通过课后的回访,我了解到真的有学生回家后按照课堂上提出的方法在做,并且连续几周下来一直坚持,爱剩饭的那几个学生,常会跑来告诉我说:老师我这个星期一次饭也没剩过,有的则只剩了一两次,比之前好很多了。但像这样的课例并不多,有的课反而效果很差,像《我和小伙伴》《学会相处》中,即便学生们能够说出一些和小伙伴相处的正确方式,也还是不能够自觉的去做。发生矛盾还是会动嘴或动手、和同桌还是会因为不小心洒在桌上的水争执不休,也还是会有学生因为其他同学的弱点而嘲笑他而不是能主动的去帮助他。每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我都会觉得自己上的课很失败,怎么就没能让学生从心中领悟到这份道理、明白应该怎样去做呢!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孩子们习惯养成方面有很大不同,一些点滴的行为习惯,给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有些容易在课堂上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我及时提醒,有的在课后找他谈话,帮助他找原因,改毛病。

  除了对中年级学生进行养成习惯教育以外,我还对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要大胆说,积极发言,语言表达要力求完整。虽然现在还是看不到学生们的改变,但我想,只要我能够坚持下去,认真专研教材、关注每一名学生和他们的变化,改变他们行为习惯以及道德修养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第二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经过一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一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 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例如《货比三家》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调查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价格,再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知道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不一样,影响价格的因素制约着商品的价格。如果不延伸课堂,不亲自比较,光靠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理解这些道理。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第三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随笔

  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意的小事,面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一件大事,老师的指导又使他们少走弯路,可借鉴我们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快地享受成功。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对于人的品德与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我们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例如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课前学生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音,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这节课的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非常爱上,乐于参与。于是,在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到:“思品课教师应重视改变课堂传授知识的习惯,设计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动中悟理、动中导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如,我尝试了小品教学法,让学生自演自悟,学生兴趣高涨,本堂课的成功,使我大受启发,于是在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到: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书本知识,现实问题寓于滑稽的小品中,学生抽时间,挤时间去编、演,在演练中修改,充实内容。这个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创作与欣赏能力,也给大家带来了乐趣,真是忙中偷闲,不亦乐乎,也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快乐中体现合作精神。这样做从眼前看,确实是浪费了一些时间与精力,但从长远的角度、发展的方向去看,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但需要家长、社会、一些老师给予理解与支持。我愿与大家一起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的最佳途径,把课改理念有效地融入到教学中。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第四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1、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能结合向客商介绍你的社区、给老师的朋友购房当小参谋、给学生创造了一次有目的地了解生活小区的各种设施的生活体验的机会。由于学生带着任务去切实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所以始终热情高涨,感受真切自然,课堂气氛也显得活跃。

  2、组学习发挥了作用,教学任务的设计促成了学生真正的合作、交流、帮助。

  在极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学生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完成了《幸福生活的地方》一课的学习。还记得孩子们课堂上争论不休的情景,深切地感受到新课程的新理念与新天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学的空间更为广阔,只有把课前的研究、课内的教学、课后的延伸有机融合,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既直接感受知识、又体会到运用知识的乐趣。这就是我这一节课下来最大的收获。考虑到当前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可学生已有的搜集信息的范围还不够广阔。我就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搜集资料?”就每一个课题,我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搜集信息的要求。这样,就使学生的信息搜集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操作性,使学生知道了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以及向家长、老师询问了解等,均可获取所需的信息。让我们伴随着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体验幸福生活的地方吧!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第五篇】:小学三年级思品教学随笔

  本人从事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与生活》以来,感受颇丰。三年级思想品德着重强调品德生活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反映品德,在品德中渗透生活,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科书中图画比较多,语言较少,让学生从图画中来受教育。针对教科书的特点,我试着将品德与语文、品德与网络相联系,收效较好。

  一、思品与语文相结合

  本科教材图片较多,学生看教材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片内容,从中明白了什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师适当引导,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特别注意的是,这是品德教学,不是语文看图说话,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做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描述图画内容。授课完成后,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安排学生课外阅读,或采取老师讲故事的形式,巩固学生所学到的内容(课外阅读或讲故事的内容一定要结合本课内容,故事所说的道理一定不能脱离本课重难点)。学过一课后,可适当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加深学生印象。

  二、思品与网络相结合学教交流园 h LI8vGtA

  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人们利用网络可以查找资料、可以休闲娱乐。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来为教学服务。课前,我利用网络来找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比如在教“我们的学校时”,学生在了解了书上的各个地方的学校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世界各地的学校,学生看的很认真,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气氛活跃。如果课堂内容较多,当堂课完成不了,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看相关的资料,下堂课来集体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变得爱学思品了。

  综上所述,思品从表面上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它与其他学科是有着联系的,与社会生活更是紧密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爱学思品,真正从思品中受到教育。

    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