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随笔_名著的读后随笔

|小龙

  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严密的结构,仅仅在是用文字倾诉自己的故事,那么大家看过什么优秀的随笔文章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追风筝的人》随笔,欢迎大家欣赏!

  《追风筝的人》随笔(一)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我原本以为《追风筝的人》是一本被人们喜爱的普通的小说,顶多的故事情节好,没想到我只花了一天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它是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以1970年的阿富汗为背景,小说中 不仅有令人惋惜的爱情,令人悲伤的友情,令人心痛的政治背景。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成功的小说。

  其实最感触我的还是阿米尔与哈桑的友情,小时候的阿米尔因为不懂自己的父亲为何对自己这般冷淡的态度,所以他处处小心,处处要去讨得父亲的欢心,但由于骨子里不像个男子汉,只会懦弱的躲在哈桑的背后,每次被欺负都是哈桑出头解救,久而久之,阿米尔感到父亲越来越明显表示喜欢哈桑,这让阿米尔对哈桑的嫉妒心越来越强,经常羞辱他,对他发脾气,而哈桑这个老好人从不计较,还总是所“为你,千千万万遍”就在哈桑童年遭遇阿塞夫的侮辱,阿米尔近在咫尺却不出手相救,只是默默的躲在一旁看着悲剧发生,或许那一刻,阿米尔不怨恨哈桑了,因为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比赛赢得风筝才让阿塞夫有机可乘。但是处于嫉妒,阿米尔将哈桑赶出家门,在许多年后回到战争后一片狼藉的阿富汗,阿辛汗告诉阿米尔,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这桩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般刺痛阿米尔的心,父亲对哈桑的好浮现在脑海里,原来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我们心疼哈桑,他不顾一切的对阿米尔好,这样好的朋友阿米尔却不懂得珍惜,但后来收养了哈桑的孩子索拉博,让他的孩子过上好的生活也算是对得起哈桑这么多年的付出。其实我在想,现在社会还会有这样的朋友吗?或许像阿米尔这样的人更多吧,看着朋友处于危难之中会先掂量一下我出手相救会有多少好处,对自己是否有利吧,心里得平衡一下天枰,不然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都说亲人才是你真正的依靠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酒肉朋友呢?小时候妈妈就说过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像哈桑这样宁可伤害自己也不伤害阿米尔的人太少了,我羡慕同时也不羡慕,因为它太不真实。

  每个人都应该有朋友,不是酒肉朋友,而是心灵上的朋友。有时你们会因为一个话题交谈甚欢,因为一件事意见观点一致而愉快,但我常常看见很多人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不管是谁都要与自己相识,无论什么话题也总是搭腔,而她们自以为自己朋友很多,殊不知别人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社会是一本百科全书,而朋友是其中最复杂的一门学科,每个人都想读懂,可由于性格和机遇总是不敬人意,不过我永远相信,朋友是心灵上的伙伴,不求多但求精,好好爱家人,好好对待世间善良的事物。

  《追风筝的人》随笔(二)

  《追风筝的人》是一位居住在美国的阿富汗作家,写的一部小说。“谨以此书献给哈里斯和法拉,他们是我的眼睛之光。献给所有阿富汗的孩子。”哈里斯和法拉,我觉得应该是作者的孩子,以此书献给孩子,自己的孩子和所有阿富汗的孩子。作者应该是信奉伊斯兰教教义的。他对生命充满了悲悯。

  很久没有读过小说了,当我读它的时候,我完全置身于书中的世界,完全远离了现实,如果有谁在此时试图打扰我,即使是我最亲爱的儿子,我也会很不耐烦。视野和思想如此的狭窄,因而需要书本去拓宽和丰富。

  它这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似乎很平常的叙述,直白毫无隐饰的内心独白,一针见血地揭露,或者说直截了当地比喻,一遍遍重复的场景,像是素描的线条一遍遍地叠加一样。阿富汗,那是一个男人为中心的国度,男人可以高谈阔论,为所欲为,可女人得脸上遮着面纱,躲在男人的后面。

  历史由大人物来创造和书写,却是由小人物来经历和度过。

  他们的血肉化成历史的墙壁上粘合的胶泥。

  战争中的阿富汗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早上起来不知晚上能不能再平安地躺回床铺。今天,会不会因为踏上地雷、被榴弹射中而失去生命,或者被塔利班武装无故抓去折磨致死,生命在这里被视为草芥,尊严被践踏了一脚又一脚,让人看不清它的面目。为了生存,为了苟延残喘,一切都可以拿来出卖,比如自己的手脚,器官。啊,和人间地狱有什么两样?!

  在战争之前的人们是怎样的呢?他们平和谦逊,友爱大方,简单而快乐。虽然也有人中的渣滓,但那无关整个民族。它们也有民族的狭隘性,有奴性,他们落后自大,一如夜郎国的人。

  战争改变了一切。

  这是一部关于生命的神秘的故事。一切既是巧合,又是必然。

  哈桑和阿米尔,他们是同父异母兄弟。他们其实是生命的两部分,一部分享受着公开的财产、地位,却懦弱、自私、敏感、多疑。另一部分什么也没有,却拥有健康的心智,善良聪慧,对人忠诚、信任,敢担当。在书的前半部分,虽然哈桑的境遇堪忧,但他却是阿米尔所羡慕的。哈桑拥有父亲的欣赏和爱,拥有阿里全身心的包容和溺爱。而阿米尔没有,他孤独、胆小,缺乏正常的父爱,他像一个可怜的老鼠而不是像一头霸气的老虎。他一点不像他的无所不能的父亲。

  两个父亲,一个是哈桑的表面上的父亲阿里,一个是哈桑和阿米尔共同的父亲。阿里可以做到的不多,但是他会在遇到空袭的时候,把孩子紧紧地搂在胸前,哈桑可以在他的怀里一边发抖,一边哭泣。可是阿米尔的爸爸呢?尽管他可以给孩子盛大的生日Party,给他昂贵的礼物,但他却对阿米尔充满不满和怨恨,觉得他缺乏男子汉的气概。即使孩子会晕车,他也感觉到丢人,认为这不是健康的男子汉的表现。因为他自己是像非洲的雄狮一样的强壮。

  阿富汗森严的等级制度,造成了即使是兄弟也互不知情的悲剧。同一个国家的民族,为什么会有高低贵贱?拉辛汗是一个特别的人物,应该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吧,他是阿米尔的爸爸的好朋友。可是在反抗等级制度上,他走得更远,因为爱上了一个仆人的女儿,他试着对抗着整个世界,结果输了。之后他终身未娶。他是阿米尔人生的导师,是可以无条件接纳他的长辈,可以说是他精神上的父亲。拉辛汗的出现,让读者也被引导上一条理解和悲悯之路。阿米尔的一切错误都是可以谅解的。他不过是一个孩子,他只是怯懦而已,骨子里他是善良的。因为善良,他才会自责。才会越走越远。最后他终于回到阿富汗,承担了他应该担当的责任。

  哈桑和阿米尔,在灾难降临阿富汗之后,一个被迫留在家乡,承受苦难;另一个背井离乡,来到美国,从有钱的少爷变得一无所有。两个人的人生因为灾难而改变,但因而也逐渐地拥有更多地共性。如果阿米尔一直是少爷,他估计不可能真正地成长,可能永远只是那个心灵怯懦的人。

  来到美国之后,阿米尔和爸爸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他们真正成为患难与共的亲人,他们互相照顾,在贫穷中享受亲情。越容易得到的越不珍惜,人生就是这样。

  哈桑,其实是一个人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坚韧,善良,体贴,忠于友谊。聪明、健康,有担当。作为一个人而言,他是完美的,尽管他出生就是兔唇,尽管他被认为是下等人,可这并不妨碍他的完美。人们欺凌他,作践他,但他却从不怨天尤人,不垂头丧气,绝不沉沦。他有这样美好的品质,本来应该有虽然贫穷但却也美好的人生,他有一个好妻子,一个漂亮可爱的孩子。可惜,他终究要代替阿米尔去承受他的苦难,阿米尔从阿富汗逃走了,哈桑却在守护他的家,并因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多么像之前那一出凌辱的惨剧,守护的人永远是哈桑,可这次哈桑连命也没了。

  阿米尔差一点用生命去赎罪,他期盼哈桑的一顿饱揍,却从恶棍阿塞夫那里得到了。最后救他的人是哈桑的儿子,这是一种轮回?阿米尔死里逃生,但上唇却留下和哈桑一样的兔唇缝合的痕迹。阿米尔在此已经和哈桑重合了,哈桑死了,但阿米尔却复苏了他的精神。他将代替哈桑继续活着,照顾哈桑的儿子,传承阿富汗民族的精神。

  为你,千千万万遍。

  风筝只是一个意象,它在本书既可以象征亲情,阿米尔一直期盼获得父亲的欣赏,希望父亲为他骄傲。他追风筝的动力源于此,故事也因追风筝而跌宕起伏。也可以象征对友情的忠贞,哈桑对阿米尔的友情,可以说是弥足珍贵,不管是遇到什么灾难,都永不动摇,阿米尔心中对这份友情充满愧疚,但却是认可的,一生都在追逐和赎罪。还可以象征正直、善良、坚毅这些阿富汗人所具有的品质。总之,它隐喻着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风筝,需要拼尽全力去追。

  我追,我追!

  《追风筝的人》随笔(三)

  儿时的我们曾怀着许多的快乐,当长大成人,我们便开始追忆,为曾经的种种懦弱和错误,留下一抹微笑。

  ——题记

  懦弱这个字眼,让我想起了阿米尔。

  阿米尔是一个从小缺少父爱的人。这或许就是他甘愿当自己的父亲爱的炮灰的原因吧。他是一个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从小有优良的生活条件,可是,物质的满足不能代替情感的充盈,因此,他产生了嫉妒,他缺少了父爱,因此他也是一个在情感方面残缺的人。

  他与哈桑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可是在他写出了第一个故事并告诉哈桑时,哈桑在赞美一番后提出了建议,可是阿米尔却带有讽刺与不屑的心理,就是这个时候,我对阿米尔态度冷淡了下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直到一场风筝比赛后,阿米尔拿下了第一名,哈桑高兴地去帮阿米尔追回那只风筝,在离去前,他留下了一句令我震撼许久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句话是那么的震撼人心!我原以为,阿米尔在感受到哈桑绝对的忠诚之后,会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可是,他没有。

  “在他的身后有一堆破布瓦砾,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在他怀里,我忘了自己的所作所为,那感觉真好。”

  我的心为哈桑这个纯良的孩子可怜的遭遇而阵阵揪痛,而更让我心痛的还有阿米尔这个懦弱得令人不耻,实际上比哈桑更可怜的孩子。不惜忍受把自己良心踩烂的煎熬,只是为了可怜巴巴地乞讨父亲的接纳。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背着一把沉重的爱的十字架,而为了感受到别人的在乎,让别人做自己爱的炮灰,而自己,再做别人爱的炮灰。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到可悲的死循环啊!

  哈桑为阿米尔追到了那只蓝色的风筝,却遇上了阿塞夫和他的伙伴。三个人正想为前些日子哈桑的冒犯而报复哈桑。阿米尔看到了。但,他只是在拐角处,偷偷地看着。阿米尔几乎就要喊出来,可,他没有。他是那么的懦弱!看到这里,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冲动。

  哈桑拿起石头打向了阿塞夫,阿塞夫很生气,便怂恿了他的伙伴把哈桑摁倒在地对他进行了侮辱。

  阿米尔看到哈桑的神情留下了眼泪,可他并未挺身而出。他跑了,他懦弱的跑了!

  阿米尔不断地逃避着。深夜,当众人都沉沉睡去后,他说:“我亲眼看到哈桑被强暴。”他是多么渴望众人能够听见,但是他又懦弱的希望众人听不见。直到后来,哈桑被他诬陷,被迫离开这个家时,阿米尔看到了哈桑的眼神,那是一种无奈的而又真诚的眼神,他看到了阿里的眼神,那是一种冰冷的令人心寒的眼神!但,他的心里却舒服了许多。 他也明白了,原来哈桑早就知道在那一天,当阿塞夫侮辱他的时候,阿米尔也在场,即便他没有获得回报,但他依旧,依旧一如既往的爱他.

  我厌恶阿米尔德懦弱,而欣赏哈桑的忠诚.阿米尔虽然一直怀有歉疚,在逼走哈桑后,对哈桑不断怀念.但我仍是无法忘记那一刻,无法释怀阿米尔的行为.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微笑着追着风筝.但我明白,这时候,他释怀了.他笑得不是开心,而是曾经的懦弱,他追得不是风筝,而是那个勇敢的,真诚的,为他千千万万遍的哈桑!

  于是,我也释怀了,因为这个故事的结尾然我知道他用微笑代替了当初的懦弱,用追风筝的行动,寄托了他对哈桑的思念与愧疚.

  要承担的责任,我们无法推卸;要克服的困难,我们无法逃避;该面对的人生,我们无法选择。也许,阿米尔教会了我们要敢于承担,在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中体会人生的苦与乐。

  我缓缓放下书本。在一片火红的晚霞下,一只蓝色的风筝飘荡空中,在那长长的,若隐若现的风筝线后面,是一份对人生命运深深的信服与追寻吧!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追。

  “为他,千千万万遍”。

  “世间太多故事,其实都没有胜者。”

  ——后记

    13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