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电从哪里来教学随笔

|易落尘2

  教师要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让儿童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孩子体验发现的乐趣。通过做科学小实验,让孩子们有了更为清楚如何产生“电”的答案。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电从哪里来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小学科学电从哪里来教学随笔【第一篇】:刺人的静电

  案例实录:一冬日下午阳光明媚,我带孩子们到草地上去玩滑滑梯,孩子们像快乐的小鸟,飞快的爬上滑滑梯,一个接着一个刺溜刺溜的滑下来,孩子们玩了没多久,突然,张灿喊起来说:“周老师,我被刺了一下,好疼” 旁边的许雨萌也着急地跑过来告诉我:“刚才,我滑下去的时候,好象有东西在刺我的手,好疼呀。”其他几个孩子也附和着说手被滑滑梯刺疼了。我急忙跑过去检查了一下滑滑梯,可是滑滑梯好好的,什么东西也没有。

  此时,正好徐子涵从上面滑下来,只听见滑滑梯上传来轻微的“噼里啪啦”的声音,徐子涵喊道“周老师,我的手被刺了一下,有点疼。” 我顿时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急忙上去安慰孩子们没事的。爱追问的丁谭煊问:老师,是什么东西刺了小朋友呀?“我寻思着怎么向孩子们解释“什么是静电,滑滑梯上怎么会有静电?”我神秘的说:“刚才噼里啪啦响的,刺你们手的是静电。”孩子们疑惑的看着我,几个男孩子学着我的话:“是静电,静电。”郝利伟问:“又没有电线,哪里来的电啊?”“你们坐在滑滑梯上滑下来,衣服和滑滑梯靠在一起摩擦就会有电哦。”孩子们更加疑惑了,几个孩子们似懂非懂得点点头。

  解决措施:回教室后,我就和孩子一起做了个“摩擦起电”的实验,当孩子们看到被摩擦后的尺子把纸屑粘牢时可激动了。“啊,纸屑被尺子吸牢了。”“尺子上有电。”在孩子们的惊讶声中,我向孩子解释这就是静电,下午玩滑滑梯,发现的也是静电,是因为小朋友的毛衣和滑滑梯摩擦以后产生的。看过了摩擦起电的小实验,听了我这样解释,孩子们恍然大悟!我说:“我们回家去和爸爸、妈妈找一找穿衣服时哪里还有静电好吗?”。有的家长也很感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王奕宸的爸爸周一早上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说,晚上脱毛衣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早上穿毛衣头发竖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经过资料的搜集与讨论,知道原来是毛衣和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

  小结:通过做科学小实验,让孩子们有了更为清楚如何产生“电”的答案。每个孩子都好奇好问,大胆质疑的探索精神,对我的感触很大。好奇好问是幼儿最大的特点,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到你对他们的提问永远保持重视、赞赏和鼓励。同时要给予孩子适宜地引导、支持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也是《纲要》中所强调和倡导的:教师要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让儿童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孩子体验发现的乐趣。

  小学科学电从哪里来教学随笔【第二篇】:四年级科学上册《电》单元教学随笔

  本单元对电的研究是从研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开始的。通过对静电现象的简单研究,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导入对电的一系列探究活动。接下来的活动内容是按照学生认识的发展,按不断产生的新的问题和探究的需要设计和安排的。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静电现象的了解,能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其实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所有的物质之中,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前就让学生观察晚上睡觉脱毛衣发生的现象。在上课时让学生讲述昨晚看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利用塑料尺、纸屑,进行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实验为下面的研究作准备。

  《点亮我的小灯泡》点亮小灯泡,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没有实际操作过的,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点亮小灯泡也不是容易的。在学生试着点亮小灯泡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们明确只有让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小灯泡才会发光。因此,我在让学生点小灯泡之前,先让学生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并强调灯泡上的两个连接点即灯泡的螺纹和灯泡底部的锡粒,只有这两个地方和电池的两端相连灯泡才会发光。在此基础上在提供学生一根导线、一个电池,让学生尝试使用这些材料来点亮小灯泡。这样学生点亮的几率就高的多了。在点亮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从而让学生发现只要让电流通过灯丝小灯泡就会发光。

  《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是在学生点亮小灯泡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简单电路》是让学生利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让学生组建电路,然后知道学生利用简单符号把电路中的各部分画出来,这种方法就是画电路图。在学生已经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之后,再来组建比较复杂电路就比较容易了。但学生通过交流大部分组多能点亮几个小灯泡,但在画电路图时大部分学生在连接灯泡的两个连接点时出错的比较多。《电路出故障了》就是在学生点亮小灯泡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灯泡不良的情况。这样就引出了“电路出故障”这个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利用猜测的方法来解释灯泡不亮的原因。学生一般解释两种:一是电路短路了;二是电路中哪个材料有可能坏了。这样来引出利用简单电路(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同时应强调在利用电路检测器时一定要先试试检测器是否好。

  《我来做个小开关》《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是在学生在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是让学生学会电路是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比较串连和并联两种连接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对电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交流、预测、验证、测量、解释使学生对电有个初步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兴趣比较高。但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没有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导致在练习中频频出错。在今后的探究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研究效率值得研究和探讨。

  小学科学电从哪里来教学随笔【第三篇】:电

  教材解析、教学设计思路

  “电”这部分内容有些抽象,安排在了五年上学期,对于各个方面能力逐渐提高的高年段学生来说,并不难。

  首先,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强,能够比较客观的描述事实。

  其次,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本册能力训练的重点就是猜测与假设,通过上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和假设。

  第三,开始表现出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根据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推理,进而得出结论。

  本单元的主要概念有:

  一、了解电流形成的条件是要有闭合的回路;

  二、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三、电流流过不同物质的情况是不同的;四、是电的应用,能量转换和安全用电。

  按着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提炼出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着眼于单元整体内容和概念。

  注重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和概念的构建。本单元我的设计思路是:

  一是认识电源,用电池点亮小灯泡,理解电流产生的条件,要有一个封闭的回路。了解电路存通路、断路、短路的状态。

  二是如何控制电路的通断。制作开关并使用开关控制电路。

  三是一个简单的电路由电池、导线、灯泡、开关构成。用电器符号设计电路。

  四是用简单电路来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五是电的应用和安全用电。

  小学科学电从哪里来教学随笔【第四篇】:电流

  我的这堂课《电流》教学目标是:认识电流,知道电流的单位。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教学重点:如何表示电流的强弱,会在电路中接入电流表会读数。教学难点是怎样连接电流表。

  课前准备充分,做好演示实验的准备,和分组试验的准备。在上课时做一节电池的演示实验发现灯亮了,问:这个电路是什么?学生回答是通路。电路中有什么?有电流。再接着做第二个实验,用三节电池。问:发现什么?灯泡变亮了。为什么?电流变大了。从而引入新课。

  学生自学做导学案,15分钟后交流,交流完成后展示,在电流表的使用是注意电流正进负出,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读数时注意先看清量程,在读数。学生在是完成后,老师提出疑问?一、电流表接线柱接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二、给学生四个电路图问:那个电路图是错误的?标出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电流表测得是谁的电流?给学生5分钟时间记忆,做下面的训练题。

  第二课时,学生边试验边总结试验结论。

  课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很多:首先是引课,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灯泡发光的亮暗程度来猜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许多学生思维发散太远,不容易引出该课的教学。其次,本节课要求实验操作性强,学生自己准备的实验器材不够充分。实验操作训练分小组进行,最好让学生分工合作,安排相应的负责小组长,这样实验环节就不会太乱,实验效果也会提高。再次,提问应该有针对性,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的提问方式,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比如:电流之间的换算,通过中上生、中间生、中下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最后,在组装电流表的教学过程中应增加电路图的画图和实物图连接的练习。

  总而言之,若想上好每节课,就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积极的思考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去学习。若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组织能力,还要有很大的人格魅力和极大的热情、饱满的精神完完全全的投入到课堂当中。

  小学科学电从哪里来教学随笔【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 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

    1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