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金成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下面小编带来小学数学教学随笔7篇,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篇1

前不久参加一所学校的校际交流活动,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课一开始,通过一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面积的概念,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面积单位,教师通过看、比、摸、想等方法,让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了一些认识后,接着进行联系生活,在具体运用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镜头1】

师:大家猜猜黑板有多大?

生1:2平方米。

生2:4平方米。

生3:……

师:到底有多大呢?我们来量一量。

教师拿出一把米尺,准备量黑板的长度。因为教师已在黑板的右上角画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此时,我发现老师迟疑一下,可能是感到一个人米尺不太好拿,再加上如果有学生参与可能更能体现量的真实性。因而,邀请了一名同学上黑板来帮老师。

接下来,教师与学生合作,老师带着学生沿着原来黑板上所画的正方形最下面一条边,量一次问学生一次。

师:几个了。

生:1个

再量一次,又问。

师:几个了,

生:两个。

师生合作从黑板的最右一直量到最左边,用米尺量了三次。此时,老师告诉学生。

师:黑板大约有3平方米。

下面的学生没有一个提出疑义,师生均认同这种量面积的方法。

【镜头2】

师:大家现在猜测一下你的课桌有多大?再量一量,课桌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绝大部分学生马上拿出的直尺,用尺沿着课桌的长边一路量下去,很快有学生说面积是几厘米。

【思考】

用米尺能直接量出面积吗?肯定是不能。其实,这位老师也不是想用米尺来量黑板的面积,而是想借助画在黑板上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来测量黑板的面积,但黑板上的正方形不能拿着去量,只好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是几米,从而推导出黑板有几个1平方米。

然而,这些想法都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学生无法感知,教师在活动之初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与说明,老师为了急于得出结论,而忽视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交待环节,从而让学生误以为可以用直尺量面积,出现了练习中许多直尺量课桌面积的现象。

为什么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这种教学行为呢?

首先,教师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眼光来考虑问题。一些对于成人来说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与道理,在孩子看来往往是不可理喻的。正是我们成人能把量的过程中的一米看成量出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而在学生的眼中,你只是用米尺量了一米长的线段,他们根本没有与原黑板上的正方形建立起相对应的关系。从而,让他们错误地理解用尺能量出面积的大小。

其次,学生没有1平方米大小的清晰表象。教师在教学1平方厘米时,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学生能真实的感受到大小;在教学1平方分米时也是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进行的,学生也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在教学1平方米时,教师只是在黑板右上角画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虽然也直观,但与学生有距离,学生的感知一定是模糊的,形成的1平方米的表象自然两样也是模糊的。此时,你用米尺来量面积,反而容易让他们把米尺与1平方米之间建立起联系。

再次,教师的心中没有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进行。正因为有这样原因,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演绎生命成长历程的舞台。然而,老师在教学中只考虑到怎样实现自己的教学设想,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这样的结果就是老师只照自己的想法走,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跑,跑对了路还好,一旦跑岔了道,就会出现用尺量面积的问题了。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篇2

现代教学论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有一种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满足这种需要,那就要求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探索出一套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优化自主学习效果,并逐步使自主成为学生的一种品质,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点策略:

1、营造自由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乐学。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提出较好质量的问题是反映学生参与程度的重要方面。但大多数学生往往不敢、不会、不善和不愿发问,此时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鼓励和师生之间的亲密情感在发动学生积极参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会用心灵感觉到教师的情绪,和谐的气愤会让学生无顾虑、无压力,态度表现得积极了,教师的信任与鼓励更使学生的 思维活跃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四不”也慢慢向好的方面转化了,学生有收获,充满希望,乐于学习。

2、诱思导学,使学生会学。

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教师也是不愿意留太多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索,担心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或出现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时,把握不甚精到的情况。起初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解决某个问题不要立足于表面,注意培养学生深化问题的能力,懂得解完某个问题并不是目的,揭示问题的实质或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才能获得更有益的启迪。还可以让学生借助集体的智慧,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努力使“教学”变成“助学或帮学”, 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3、评价分析,使学生要学。

课堂教学,也是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大舞台。因此要注意加强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过程用简练的语言有层次地加以表述,教师也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赞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学生就会多花一些时间去思考,去尝试,抓住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各方 面的能力和技能都得到发展,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总之,培养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让学生自主地学会体验,学会感受,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学有所获。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篇3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篇4

一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较好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十个大题。试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本试卷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试卷成绩分析

本班现有_人,全部参加了考试,总分_分,人平均_分,优秀人数_人,优秀率_%,及格人数_人,及格率_%。

二、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学生基本没有问题,有极少数学生因为粗心出现错误。

第二题填一填,这里又细分为7道小题,问题主要出现在第1,5,7小题,主要是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第6小题超出课本范围。

第三题,第四题这类题,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反复训练,学生掌握得很好,正确率高,出现错误为数不多。

第五题,第六题有些学生空间方位掌握较差出现错误较多。第七题,填一填画一画,大多是学生掌握较好,少数学生出现错误。第八题第九题学生做的很好,正确率在90_以上。第十题,附加题,少数学生作对。

总之,从这张试卷看,我班的学生大都掌握了课本提出的要求。在学生的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的反思

1、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过分关注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课堂教学不够扎实,个别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当时应对其加以辅导。

3、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举一反三的灵活性的思维有待于提高。

四、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利用课堂教学及课上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好课准备,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3、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多做一些与生活有关联的题目,加强实践活动,强化应用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动手操作认真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5、教学中重视知识理解与形成过程,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设计的提问和练习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篇5

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因为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因此说要组织理想的教学活动,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一个理想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了,教学活动也就成功了一半。但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所帮助。课改以来,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好的教学情境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有很大帮助的。而有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只注重形式,走入“误区”,并没有发挥教学情境应有的作用。我们看下面几位教师创设的几个教学情境。

片断一:到底学什么?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例2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新的玩具商店开业了,里面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几个。

教师出示各种玩具,每个玩具上都有标签。学生表现特别兴奋,因为他们对玩具情有独钟。这个情节可以说收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但后面的过程就有些走偏了。

师:你最喜欢那一个?

学生纷纷讲自己喜欢的玩具,教师提问了十几个学生,又继续问。

师:如果你去买玩具,最想买哪一个,要用多少钱呢?

学生又纷纷讲自己想买的玩具,并汇报价钱,又有十几个学生做了回答。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是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到这里时间已经过去了10多分钟,学生却还不知要学习什么。

我们都知道这个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解决“退位减”的问题,教材中设计的买玩具情节,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是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教师在这里却花费这么长的时间让学生讲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玩具的价钱,会对后面解决重难点问题起到积极作用吗?这样的情境显然是不恰当的。

片断二:要干什么?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例2

谈话导入: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生日?平时都有谁给你过生日?

有3名学生进行了回答。

师: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我们来看还有谁给小白兔过生日。(出示图片:小熊、小鸭子、小松鼠)他们都带来了什么礼物呢?

出示:小熊带了2个萝卜,小鸭子带了6个萝卜。

师:小鸭子带的萝卜个数里有几个小熊带的个数?

这个问题学生好像有些不明白。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了小鸭子带的萝卜个数里有3个小熊带的个数。

教师又出示小松鼠的话:“我带的萝卜个数是小熊的5倍。”

师:猜一猜小松鼠带了几个萝卜?

这次学生好像明白了,很快算出了小松鼠带了10个萝卜。

师:小白兔为自己的生日设计了三项活动,有摆图形、观看表演、户外活动。(教师同时在黑板上贴出三个主题词)

我们先看小白兔摆了一个什么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用小棒摆了一个小飞机的图形。

问:小白兔用了几根小棒摆的小飞机?

生:用了5个小棒。

师:你是几号组员就摆几个这样的小飞机。在小组内说一说用了几根小棒摆了几个小飞机。

学生在小组内摆小飞机……

教师是想通过小白兔过生日引出摆图形的活动,但忽略了摆图形与小白兔过生日是没有必要联系的,学生也没有如此过生日的经历,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而前面的小熊、小鸭子、小松鼠为小白兔过生日的情节好像也没有什么必要。其实摆图形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它把解决问题建立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之上的,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篇6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三、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篇7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

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11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