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学感悟随笔

|金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随笔,随笔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语言灵动,婉而多讽。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下面小编带来最新语文教学感悟随笔7篇,希望大家喜欢。

最新语文教学感悟随笔

最新语文教学感悟随笔篇1

具体地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地感知和把握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学好语文,就不再是什么难事,语文中的各种题目更是不在话下。正因为语感这么重要,所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文字语言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也提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以说,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但语感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在讲究高效率、快节奏的今天,语感能力的培养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

首先,语感的培养需要多读书,多品味,揣摩比较,才能不断提高欣赏感受能力。但现在学生读书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没有时间,有点时间还得赶紧做理化题,做英语题,还得上各种辅导班。即使是课文,也是学生读一遍,老师就匆匆讲解,学生根本来不及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常常是课文讲完了,后面提到这一课,有些同学还不知道是什么内容。

语感的培养还需要多朗诵,这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朗诵,只有时间来背诵考试说明中需要背诵的内容,主要是古诗文,范围也太窄了些。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印象中也没有那么多的古文要背,于是就朗读课文,反复地读,不知不觉就背过了。后来写作文,不自觉地就会想起文中优美的段落、词句,有时还会引用上几句。多年以后想起某篇课文,很多句子还能背出来,甚至还能评判他用得是否恰当。

还要多听,听时政新闻,听电视散文展播。听得多了,那些好词好句就在你头脑中安了家,使用起来就会驾轻就熟,可是现在学生大多住校,学校不组织学生去看,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新闻中的词汇,偶尔回一次家,就如同被囚禁了很久刚刚释放一般,疯狂地玩电脑。所以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做语文题的时候,尤其是修改病句的时候,你一眼能看出毛病的句子,他们却以为正确,有时我也觉得很为难,讲不出为什么。这就是语感在起作用。

遇到这种情况,我经常会想,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有些舍本逐末。还拿修改病句来说,如果让孩子们从小就多读书,多朗诵,多品味比较,有了较强的语感能力,他们出病句的机会就会减少,也就能够比较准确地修改句子。可许多老师不舍得花时间让孩子们读不在考试范围之内的书,却舍得花大力气让他们背诵那些所谓专家教授总结出来的“秘笈”,诸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误用关联词……”背诵半天,许多同学因为缺乏语感,仍常常会“把聋子治成哑巴,把好人治成偏瘫”。

作文同样如此,谁都知道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的多了,积累多了,语感能力增强了,写作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可有的老师却把本该用于读书的时间让学生看作文指导,煞费苦心给学生总结如何写出吸引老师的开头和结尾,如何以一个作文套子应付万变的作文题。结果学生因为语言贫乏,内容空洞,用这样的套子写出来的作文就成了“两张皮”,如同一个相貌奇丑又肮脏不堪的人穿了件华丽的衣裳,是那么不协调。

我们都知道,古人学习语文,就是以背为主,一背,二写,三讲,四用。在这四个环节中,背是关键,是基础。通过背、写,把文章的字词解决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就问老师,老师再讲解,没有不明白的大家就朗读。这个朗读其实也就是在培养语感。我觉得古人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词文章,也不能说和这种教育方式没有一点关系。我们常常批评古人死记硬背,现在看来,这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学生在反复地念、背的过程中,语感能力就渐渐形成了,为以后的解题、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底子。我们的语文教学曾经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现在看来,还是要借鉴古人的方法,回归语文的本真--多读多听多积累,形成语感。

最新语文教学感悟随笔篇2

随着社会的前进,科技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引导学生上网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课后推荐相关读物,以增加对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所展示的魅力有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

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到字、词的认识时,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板书在黑板上的间架结构笔画笔顺,组词以及对字、词认识和方法,最多是让学生查查字典,更进一步地让学生对它的了解。其实,当你走进现代教学媒体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语文资源的魄力无限。比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课文《童年的发现》中有个词“草履虫”,学生在课前也进行了预习,知道“草履虫”是原生动物,形状象草鞋底,生活在停滞的淡水里,吃细菌、水藻等,身体周围有纤毛,是它的运动器官。在课堂中,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眼中的草履虫。有的同学说得并非是草履虫,有的同学说得却似象非象,可有的同学却又表述不清。望着这些基本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孩子,望着这些似懂非懂的学生,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教学,从自然这门学科中搜寻“草履虫”,学生望着课件中在蠕动的草履虫,不仅知道了“草履虫”长得样子,还知道了“草履虫”何以而得名。比如低年级的课文中,让学生对字、词的了解更加有意思,学生像欣赏动画片一样极为兴趣。如: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中《雪地里的小画家》,“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学生印象中的“小画家”是什么样?很抽象,可是多媒体一展示,学生乐了,竹叶、梅花、枫叶、月牙,一幅幅画面栩栩如生、形象直观。

总之,语文教师可以从各个方面充分地利用好现代教学媒体,创造性地开展各项语文活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面貌的改变,努力使语文教学新鲜、活泼、丰富起来。

最新语文教学感悟随笔篇3

一、走出课堂,利用室外情境。

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改革蓬勃以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应以多种形式、在多种阵地上进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将学生领出课堂,走入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情景来为教学服务。

教学二年级语文《秋游》一课时,讲到“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大操场,让学生实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当时天气晴朗,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与课文中的情境差不多。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追着要告诉老师,这朵云像骆驼,那朵云像;这朵云像白兔,那朵云像绵羊;这朵云像一只公鸡,那朵云像一棵树……

学生发言极为激烈。然后再领学生进课堂,进行《秋游》的学习。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

这里,我利用大自然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免费且最实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体验。

二、动手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低年级学生对于具体、感性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逻辑、抽象的事物就不会太喜欢。苏教版二年级《动手试一试》一文,虽然记述的是一件事情,但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却是需要逻辑分析去理解的。

为此,在教学中,我借助课文中的实验,进行了一场实地、真实的实验,让学生免去了分析的过程,而只需进行观察与思考。

先端出满满的一杯水,放入一个石子,让学生看有什么事情发展。学生都观察得很认真,发现水漫了出来。然后我问,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会漫出来吗?有的说会(已经预习过而已理解课文),有的说不一定(还没有预习课文),有的肯定的说不会(预习了课文,但还没有理解课文)。于是我现场实验,将带来的一条金鱼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结果水也漫了出来。然后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而对于全体学生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由于对于真实的答案已经知道,且是看着实验知道的,学生对于后面的学习就顺利了许多。

三、借助道具,渲染对话情境。

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对于课本上的几篇寓言,也是情有独钟。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导入和学习时,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在朗读时,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十分兴奋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有利于学习的。而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我在指导《狼和小羊》的分角色朗读时,为学生准备了头饰(狼、小羊),让学生到讲台边来表演。由于头饰渲染了气氛,学生们都格外的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来表演、朗读。甚至有的学生将对话背了下来。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道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读得开心、演得开心。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也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最新语文教学感悟随笔篇4

“语文是最重要的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教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异常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所以,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本事的培养。仅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梦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最新语文教学感悟随笔篇5

语文教师批作文,天经地义,义不容辞,不容推脱。

可是,当您经历了280名学生以各种借口转学120名后,且这120名学生在全级280名学生的前二分之一以内,您会是怎样的心情。

当今教育的无奈与悲哀。

剩下的这160名学生无疑是我们这些走不出去、调动不了、蛰居乡镇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对象了。

不用细说您也知道,这些学生又平均分成四个班,每个班中写作文能打眼、比较通顺的只有不到10篇,其余的简直说是惨不忍睹或目不忍睹。但是,偏偏是这样的学生,还要让你拿出成绩。不是妄想,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我不管,你一定要出成绩。不出成绩为你任课教师试问。

于是乎,我就拼了命的教,从拼音的声母韵母;从写字的先横后竖;从上课有问题要先举手,老师同意后才可说话等等等等,初中的老师又当了一回幼儿园教师,苍天眷顾啊苍天眷顾!

牢骚归牢骚,学生的作文还是要认认真真地批阅。

谁让咱是有良知有良心的教师呢?

耐下性子,皱着眉头,强忍怒火,细细披阅。

从一个一个的错别字,从不通顺的句子,从字迹潦草中,一点一点,一处一处,慢慢批改,慢慢订正。

这其中的辛苦可是一般教师所能体会得到的?

最新语文教学感悟随笔篇6

小学班主任家访中的无奈

玉门市管庄学校李秀兰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而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问题学生”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班主任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一次,我去家访,来到学生家,刚一进门,孩子的妈妈迎上来就问:“老师,这小子在校是不是不听话?”又有一次,我家访完走出家门。听到隔壁邻居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瞧,老师追到家里来了。”不难看出,有些家长(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学生家长)把家访看成了告状。究其根源在于以往的教师家访,

总是以报“忧”不报“喜”的行式出现。报“忧”不报“喜”的家访行式,其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利于发展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也不能使家长很理智的对待自己的孩子,要么痛打一顿,要么无可奈何。

20_.11.13

最新语文教学感悟随笔篇7

1.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在平时的阅读课上,我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或默读或个人自由地放声朗读。每节阅读课我都留给学生默读的时间,此时教室里虽然静悄悄一片,而学生的大脑却处于亢奋状态。默读能让他们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过去老师喜爱齐读,学生因为要做到读得整齐,所以无法用心感悟、体味课文,只能是“和尚念经”罢了。而默读,因为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恰恰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魅力。

课堂阅读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的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慢慢走出以往为赶教学进度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的教学误区。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和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以往的阅读课上,我总是重点讲文段大意,忽视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分析。这样学下来,学生对课文内容是掌握了,可一旦知识点出现在新的文章当中,学生就一头雾水,不知怎样去读了;同时课堂气氛也较沉闷,成了我的个人表演。学生提不起兴趣,我也毫无激情。于是我改变思路,先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的方向、思考的重点就明确了,文章内容提纲挈领,都串联了起来,教案预设的教学目标也顺利达到了。再附上相关知识点的考题进行实战演练,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学会了答题的方法,还学得有兴致,并能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

2.加强语言教学。

语言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语言教学要求语言代字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低年级的语言代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听、说、读、写是语言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我认为,语言教学中“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高一年语代教科书上“口际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自古以来,能说会道,是一个人睿智、思维敏捷的体现。现代语代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学生课前阅读训练教,让学生课前阅读、准备,每堂课课前介绍给全班同学听,学生之间互听互评,共同积累,共同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

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忽视,那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同时,用“读”帮助记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此外,让学生进行摘记,并对学生的手抄本进行定期检查,并对写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

语言教学中,除了“说”和“读”很重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即学完一个单元,学会自己归纳,学懂了一些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功课,以后的学习才会觉得较轻松。

3.以书为纲,以生为本。

3.1确立以课本为纲的教学理念,建立发散式教学模式。我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在以语文教材为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学习舞台,让学生紧紧抓住桃树,在领略墙内春色的同时,把头探到墙外,去欣赏墙外的无边风光。

3.2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我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等,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为此我注重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以课堂为主阵地。

课上的45分钟是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提高的主战场。为了能更好地提高课上的效率,我还特别注意学法的指导,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多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现在的学生有一种心理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争强好胜,他们极富挑战性,而且相对于他们早熟的心理,仅凭课本的那点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和打动他们,所以我就经常设置一些竞赛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告奋勇,共同参与,在这一次次的挑战中,学生的兴趣浓厚了,信心增强了,我因势利导,让他们去看一些知识性强、娱乐性强的栏目,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主动性。如此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了愉悦的心境,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科学探究。

5.作文评讲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作文评讲必须兼顾点和面两个方面。这里的点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就习作而言的,二是就学生而言的。就前者说,点是个别的问题,面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就后者说,点是少数人的问题,面是全体的问题。作文评讲,可以先点后面,可以先面后点,也可以由面到点再到面。既要通过点来反映面的问题,又要通过点引导面的提高。有面无点,容易空洞浮泛;有点无面,容易狭隘偏颇,没有代表性。选好点,往往是评讲成功的关键。有时候点是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即点代表了面;也有时候点虽然是少数人的问题,却是一个很值得注意、很有评讲价值的问题,也可以作为评讲的重点。处理点面关系,尤其要防止只盯着几个作文的尖子,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和进步,把作文评讲变成几个人的展示课,大多数学生的挨批课。

    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