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余前辈

|杜方清2

  端着磅礴气势下了一夜的雨,在清晨改了秉性,疏疏的温柔起来。

  真如了唐诗;“既不能多不肯无。”

  就着门外的斜风细雨,将《借我一生》翻到最后一页。

  轻轻叹出一口气。

  我决定调换一下两本书的位置,将蒙曼的“四季”放到后面,接着余秋雨的思维形式先读《文化苦旅》。

  余前辈的文墨,真正是厚重。

  我以前看的书,吸收的知识实在狭隘到叹为观止的地步。

  我以前打开的不过是一个书桌旁边的小小抽屉,余前辈帮我推开的是一道厚重的大门,门内是宏伟博大的千年藏书馆。

  我以前总觉得,开卷便有益,无论什么书,读过总是好的,所以我最开始买书、看书从来不挑。

  后来慢慢发现,花十分钟时间挑一本可读性强一点的,实在比浪费几天时间看一本莫名其妙的书要划算太多。

  且根据这次余前辈在《借我一生》里的自述,文学界隐藏着一批“伪精英文化,”人云亦云的写了很多文章出版了多本书籍。

  我怕曾经看过那些人的文章,亦怕以后花钱购买到那些书籍。

  那一定很隔应人的。

  我想那些人也是有些才华的,只是在余前辈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尤其人格。

  其实我自己的人品也不好,但是不如他们恶心,或者,我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能多年至死不渝的批判一个认真做事、探究文化的人。

  扯远了。

  余前辈的“未知结构,”又帮我开阔了另片光明。

  当我正反感着、排斥着、新媒体所谓的“小故事开头、戳痛点、总结后下定论…”

  这片光明突然就出现了,刚好是我需要的那一束,诋走我的“不安全感”,给我一身温暖。

  后来又释然;纸媒,传媒,新媒,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他还说到红楼梦,这是我过两天正准备好好研读的书。

  也了解了《文化苦旅》编写的初衷。知道作者是在怎样的心境下、住在甘肃小剧院背后的破房子里写出这四个字的。

  了解了一定背景,读起来一定更容易吸收。

  前两天刚好看到一篇旅游攻略,作者是个旅行爱好者,去过四海八荒,说读了余前辈的文章,二话不说,直奔敦煌莫高窟,结合了余前辈挖掘的历史、描述的艺术,作者一个七尺男儿在一僔僔佛像前哭了。

  这篇文章出现得很巧。

  刚好我很久以前就计划要去敦煌莫高窟。

  刚巧我最近在读余秋雨。

  刚巧就我要读《文化苦旅》里的莫高窟。

  我很期待。

  下午,雨停了。

  我合好书,起身望着沐浴了一天的花花草草们发呆

  许久没有将她们搬出去感受大自然的夏风凉雨了,今儿天公作美,让她们淋淋尽致的痛快了一番,一株株,一叶叶,皆绿得发油发亮,万分喜人可爱。

  我小心翼翼的一盆盆端进来,尽量不让叶尖的露珠因为力的作用滑落。

  那是这个夏天大自然给它们最真诚的爱恋,够它们回味许久。

  最近,我都不会得空做这等闲情逸致的事了。

    15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