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常规教学课程随笔

|王佩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知道随笔吧?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常规教学课程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常规教学课程随笔篇1

中班开学的第一个月,发现孩子们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提高,变得更懂事,也更能干了,可是也有一些孩子不仅仅没有提高,反而更加焦躁了。因为有新教师的加入,再加上这些孩子可能本来就有点儿开学综合征,所以每一天上学都闷闷不乐的,他们不哭也不闹,可是他们就是不开心,一个人默默地缩在自我的位子上。

第一个发现的不开心宝宝是陈沫言,他每一天早上都自我一个人默默地走进教室,不哭不闹也不和教师打招呼,我和他讲话他也没有反应,发现这个情景以后,我就故意去逗逗他,问他是不是不开心,他一开始不肯说,之后才开始说自我想回家,我很老套的和他说:“小朋友们要上学就像爸爸妈妈要上班一样的呀。”这些话以前已经说过无数次了,可是这次却还是发挥了神奇的效果,我仔细想了想真正发挥效果的应当不是我说话的资料,而是我发现了陈沫言在不开心,并且所以去安慰他,所以他感受到了教师对他的重视,就变得欢乐起来了。接下来第二天早上他就和我打招呼了,我继续和他玩,和他讲话,他慢慢地恢复了以前上学的状态。

发现第一个不开心宝宝以后,第二个第三个我也一个接一个的把他们找了出来。之后发现的是李雨萱,然后是于俊楠,最近发现的一个是张智熠。发现他们生活在不欢乐中,我就故意去逗他们开心,挠挠痒痒,一齐玩呼啦圈,让他们明白教师很关心他们,比起哭闹的孩子,他们更容易被忽视掉,我也很庆幸能发现他们的不欢乐,帮忙他们尽快的走出这种心灵的亚健康状态,对整个班级的精神状态也是一个很好的调整,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教师,才会配合教师,才会让中一班变得更好。

数学常规教学课程随笔篇2

每次吃饭,总有一些不喜欢吃蔬菜的孩子,对他们,我是伤透了脑筋却又无可奈何。不断的提醒对他们来说只是耳边风,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怎样办呢之后,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换一种教育方式呢于是,在一次午餐前,我从阿姨手里接过饭菜时就故意大声的说:“今日的饭菜好香哦!你们闻到了吗”这时,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都翘起小鼻子夸张得闻着。一边闻一边说:“真的,好香!”“今日的蔬菜闻起来也很香,必须也很好吃。”说着神秘的偷瞄了一眼今日的蔬菜盆子,大家也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我又说“那谁来猜猜我们今日吃什么菜蔬菜吃了有什么好处呢”我刚说完,好多小朋友都争着要回答,飞飞说:“教师,我妈妈说多吃蔬菜就会不生病,还会更聪明。”小茹说:“吃蔬菜会变得更漂亮。”“哦,是吗那还有谁也喜欢吃蔬菜呢”“我!”“我!”……在我的鼓动下,大家的热情高涨,就连几个不爱吃蔬菜的小家伙也乐在其中。果然,那天的蔬菜是供不应求,并且小朋友吃饭的速度也快了很多,菜好吃,饭也多吃了。

从此,在每次吃饭前,我总是用生动的形式介绍菜名或讨论有关菜的作用或者是一些简单得吃饭礼仪,用自我的热情来带动幼儿吃饭的兴趣,幼儿良好的用餐习惯也在无形中逐渐养成了,这就是吃饭中的乐趣吧!

数学常规教学课程随笔篇3

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有这样几个知识点:一、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三、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四、积的变化规律;五、估算。这五个知识点在教材的编排上是分两块(口算和笔算)逐步呈现的。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几个知识点教材在编排上前后联系紧密,特别是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的关系与积的变化规律两个知识点虽然教材上安排了集中教学的例题,但在这之前有过多次渗透。

考虑到教材编排上的特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没有按照教材安排的次序依次教学,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局部整合:

一、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教学:

1、口算这一节,过去已经多次接触,本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两课时的教学时间过于充裕;另外,为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题图的资源,我将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学,并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第一次初步渗透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笔算教学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为媒介,引出笔算内容,学生自主探索笔算方法后,重新审视问题,对比问题,从而发现共同点:速度×时间=路程。至此,教材上还没有出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积的变化规律,早在三年级时,教材上曾见过类似规律的探索,但当时学生的发现只限于表面现象的观察,由于没有明确的引导,学生的思考不能得以深入,这可能就是初次接触。本单元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教材上安排了两道有关练习。练习之初,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但效果不尽人意,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照样子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先写后说,两次练习后,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成的知识块,但有不少学生已经会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新的问题。

面对教材提供的资源,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我感到这样处理有一些好处:

一、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大的课堂教学容量,本单元教材上安排了9课时的教学时间,可进行整合后,如今我只用了7课时就基本完成了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深入拓展:比如,速算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就另外安排了一节课进行速算规律的探索。

二、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教材编排本身就已经考虑到这一因素:系统呈现知识,但在具体的单元内,为了体现知识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特点,有些知识点在编排上系统性不太强,教学起来总感到知识间是一块一块的呈现的,但进行整合后,不少知识点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知识链。

三、利于了解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情况,孩子虽小,但班上总有一些孩子学习习惯特别好,每天都能提前预习新的内容,这样一来,课堂上每教学一个新的内容,这些学生就成了老师的代言人,课堂也容易从教师讲滑向优生讲,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对教学内容整合后,每一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当出现问题,只有自己想办法解决,虽然这一过程相当困难,但这确实是学生自己的智慧,值得肯定。当学生们自己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用非常准确的数学语言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几倍,此时学生的兴奋是发自内心的。

不过,这样处理后,也让我感到一丝遗憾:没有完整的课堂教学,感悟不深。比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由于提前孕伏,这节内容是分段进行,当到达教材安排的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些内容,新授课也就没了“新”的感觉,只是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而已。本来我想在这课上有所创新,看来今年是没有希望了。

数学常规教学课程随笔篇4

作为一线教师,都想创建自己的高效课堂,那么又怎样能达到真正的高效呢?通常的理解就是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很轻松掌握了这一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孩子和老师心情都是轻松愉悦的,老师没有太多的遗憾,学生意犹未尽,孩子由不喜欢到喜欢。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然而,要构建有效教学并不能只有一两个方面做到就能够达到,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努力。

1、采取教学方法新颖

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易唤起人的情绪。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和教学形式的格式化,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具有新意和亮点,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多姿多彩,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学生易于接受。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全过程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学生在轻松的探讨中学习,兴趣盎然。

2、有效的教学应该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过程。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是单向的,这样,必然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同时,师生之间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挖掘、探索其中的奥妙,并且为其目的而去广泛地涉猎相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

营造和谐气氛、创设引人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充满激情并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紧紧围绕教学的每一环节进行。为此,教师每节课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悦的笑容、适度得体的肢体语言来营造舒适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地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能动性,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致,使之自觉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4、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的?”,“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通过这样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

有效的课堂导入需灵活多变、简单巧妙、新颖自然教师只有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风格,设计出适宜的课堂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才能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从而去实现有效教学。

数学常规教学课程随笔篇5

一、全面备课——用好教材

(1)备知识体系

在我们课堂教学中,要对教材深入研究,反复琢磨,充分发挥教材所隐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的导向作用。要想发挥教材隐含的知识体系和内 在的导向作用谈何容易,所以备课要备知识体系,提高备课的高度。

如在讲概率与统计这部分知识之前,我就先拿出了高等数学里的概率与数理统计,(可以在百度里直接输入你要查找的知识名称即可)对事件的直观意义,有限等可能概型,一类无限等可能概型,概率的公理化,条件概率等一些数学概念再学习,这些知识也许在我们的课堂中不可能用上,可是它可以大大缩短我们一些不必要的讲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在我们讲解某个问题时,想了一大堆语言描述和讲解,绕了一大圈,就是说不到点子上,课堂时间白白浪费先不说,学生也越听越糊涂。相反,如果我们对知识的内含和外延已有所了解,那么恰当的语言描述只需一两句即可。所以,我们只有在备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体系有所解,再去看教材,才能真正领会到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内在的导向作用,有的放矢。

(2)备教材

教材是纲,是我们教学的蓝本,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师自己必须自己直接与课本对话而不要急于去找现成的教案。

如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这节课,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加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是以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的:一野外考察小组为了安全迅速通过一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的路线铺垫了若干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的完成了任务。让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教材设计了几个小问题: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3、请利用图象对1,2作出直观解释。接下来教材编排的做一做是给出了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让学生写出函数表达式,并完成表格。教材的最后设计了一道小综合试题。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反复琢磨教材的编排意图,就会发现其中所隐含的知识体系:实际问题文字语言表达——转化——数学关系式表达式——转化——函数图象表达——转化——数学表格表达——转化——实际问题文字语言描述,这样我们不仅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还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统一美。这正是教材编排的高妙之所在。

再如九年级上册第71页C组试题的编排,第一题,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而第四题又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这正是教材编排的内在导向作用,如果不进行钻研,我们就可能会就题论题,很难发现这些内在的知识体系。

(3)查阅相关的辅助资料

二、大胆质疑——超越教材

可以说数学教材是众多教育专家智慧的缩影,也是教育部门高瞻远瞩的产物,但教材毕竟是“昨天的产物”,难免存在一些局限性,它不可能及时反应今天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要大胆的质疑和拓展,要在用好教材的同时超越教材。

九年级下册课本第41页习题第二题: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面积为S,试作出S随A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象。关于自变量A的取值范围,在去年的教课书上是A大于等于零,当时我们就对此展开了争论,有的认为只要是整式,在一般情况下都应带上等号,而也有的认为当等于零时正方形不存在,虽然数学式子有意义但讨论没有生活实际意义。最后,我们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数学要服务于生活实际,大胆的作出决断,把等号去掉。今年的教课书一发下来,我就迫不及待的查看,结果发现,在新的教课书上,已经把等号去掉了。

三、学会倾听——扩展自己的知识视角

对于我们所选用的练习题,我相信,大多数我们大家都独立完成并做正确,我们只是在遇到了有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才去交流和探讨,但是我认为,即使你做相当好,也十分有必要听听同事们不同的看法。在处理某个问题时,你侧重了这方面的知识,我侧重这那方面的知识,而他则侧重了另一方面的知识,所以这样的交流是十分珍贵的,它会大大减少了我们教师多年来思维定势的教学,同时也使我们的思路更加广阔,同学们也会对我们的数学课堂感到新奇,这样我们的数学课才能有生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基于这样的思考,平时我非常注重教研组内的合作交流,并虚心倾听,另外我也注意到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倾听大家的看法,在网上我参与了初中数学教师沙龙和初中北师大版教师沙龙的讨论与交流。

交流让你产生灵感,倾听让你快速成长。如九年级下册第32页,有一块如图所示的四边形空地,求此空地的面积?这个问题极其简单,它的基本作法是把这个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然后作高,利用三角函数或勾股定理求出高的值,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得。而我们老师大都侧重于三角函数及勾股定理的运算,思维定势在这一种解法上。这时,我就在组内提出这样的疑问,“处理图形问题的两大基本手段是分割与重组,我们用分割的方法可以完成了此题,难道就不能用重组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在我们的热烈讨论中,另外一种新型的解法逐渐浮出了水面:把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后重新组合,可组合成一个等腰梯形,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后来我们把这个疑问放到了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十分热烈。这样的数学课,学生参与性强也乐于去学习,学生收获的是一种数学方法,锻炼的则是一种数学思考,这远比数学知识本身重要的多。

四、虚心接受批评和指导——在反思中成长

在刚来求实的时候,我最怕同事们来听课,不用说是领导了,我更怕同事们听了课,什么也不说?我心里会想是不是对我的课不满意,会不会说些什么。可是到了三年级时,我发现我的这个恐惧心里已悄然消失了。

上学期杨老师听了我四五节课,可以说每节课杨老师都进行了“狠批”,但我的心里没有任何不高兴和恐惧,反而我都会认真的倾听和反思,并及时整理我的这种反思。杨老师每次听完课,对我批评指导之后,我就感觉到自己又进步了很多,脑海里所留下的却是对杨老师的敬重和感激。

五、精心听课——提升教学本领

到许昌和焦作听课回来后,我就在反思本上写下这样两句话:听优质课听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听同事的课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和本领。听省里面的优质课,我们要认真领会他们对教材的处理,以及对深度与广度的把握,它侧重于听,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所沉淀下来的便是形成的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我们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每个人都有但又都不会完全一样。而听同事们的课,我们应反复琢磨,他对问题的处理手段,以及他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并积极的想方法帮其完善,他侧重于合作共嬴的积极心态。只有这样积极心态,我们才能从同事身上学到真本领。()我经常听我们三年级几个老师的课,每一次都会有很大收获。

如刘老师那节课,对于课本中的一道例题,她让学生说出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某一点的生活实际意义,这是我备课的时候所没有想到的,当时我只简但的认为是一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点而已。孙老师喜欢对课本例习题进行变式和拓展,九年级下册“最大面积是多少”这节课中的做一做:原题:某建筑物的窗户如图,它的上半部分是半圆,下半部分是矩形,制造窗框的材料总长为15米,当X等于多少时,窗户通过的光线最多?此时,窗户的面积是多少?变式:若把材料总长15改为A,则矩形的长与宽的比是多少?拓展:有L为长的钢材,要做成如图所示的窗框,问小矩形的长宽之比多少时,窗户的 采光性最好?窗户面积是多少?曹老师善于对解题方法和知识的系统性进行归纳和整理,条理性很强,学生听起来非常清析。王老师善于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这样学生先感知概念,然后再给出概念,学生理解自然而又深刻,这符合由感知到理解的新课程理念。

数学常规教学课程随笔相关文章: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500字5篇

教学随笔数学教师200字5篇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作文5篇

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随笔5篇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随笔博客5篇

数学教师初三教学随笔5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课堂随笔5篇

幼儿园教师数学教学随笔5篇

学前班数学课教学随笔心得5篇

    10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