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_开国大典教案

|丽丽2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记叙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感受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体会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短片)

  揭题:26、开国大典(板书课题)(边指导书写“典”)

  解题。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读文情况,扫除障碍:

  (出示文中难读的字、词、句,练习朗读,从音准、停顿等方面指导正音。)

  2、长文短读: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写了哪些场面?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会场情况”部分。

  刚才咱们从课题已经知道课文写的是一次大典,一次隆重的典礼。请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想想课文中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是隆重的、盛大的典礼?人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画出有关的句子。再在四人小组中交流。

  1、四人小组交流。

  2、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3、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引导想象写话。

  5、再朗读第四自然段。

  四、总结布置:

  1、总结“隆重”,感悟人民群众的心情。

  2、回归课题,再读课题。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书写生字及词语。

  3、练习读熟全文。

  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会场 隆重、盛大

  宣布开国 四面八方

  主体 升旗鸣炮

  部分 宣读公告 汇集

  阅兵 直奔 赶

  人的海洋

  游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2、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第5至第14自然段,要求:用“﹏﹏”画出典礼中群众反应的语句;用“”标出感受较深的词语;并在旁边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写写自己的感受。

  四人小组中交流。

  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二、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

  复习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开国大典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

  1、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

  2、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

  3、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4、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地写。

  二、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

  ①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②突出重点,写出气氛。

  ③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三、写一段话:200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是第一课时,学生只有在充分阅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才可能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

  因此,首先,我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放在首位。

  1、扎扎实实地读书。

  因为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课前要求学生认读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在课堂上检查了解读文情况的同时随机重点指导读好难读的地方,突破朗读难点,扫清障碍。

  然后再读课文,由于课文篇幅长,须运用长文短读的方法,浏览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场面?进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新课标”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读出来。本课教学也注重通过学生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文中的人物,以读为本,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书,在读中想象,读中体验,读中感受,鼓励评价。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悟出感情,感悟到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在读中生发。

  3、抓住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感知形象;抓关键词感悟情感,突出人文;抓住关键词想象意蕴,强化融合。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去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呢?

  一是让学生动手搜集或教师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如: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可进一步渲染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人们的思想感情。如“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抓住“直奔”一词,用“走向”与之比较,让学生感受 “直奔”是什么情形?人们为什么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中感受到什么?还比如,可以抓住“汇集”这个词引导学生想象:什么时候来的?从哪里来?怎么来的?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进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用心去感悟,并在交流、探究中得到发展。让学生体会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

  三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会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注意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全篇。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2

  一、设计说明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所选篇目均为剧本。《茶馆》《陈毅市长》是话剧剧本,《开国大典》是电影剧本。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话剧剧本的特点有一定了解,但要理解电影剧本与话剧剧本的不同还有一定难度。

  学习本文要在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理解剧情,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而提高欣赏戏剧作品的能力。

  学习本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排演课本剧等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二、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和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剧情,了解电影剧本与话剧剧本的区别;

  3.分析毛泽东等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通过生活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有一个令所有中国人扬眉吐气、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典礼,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典,也是宣告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的庆典。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五单元19课:电影文学剧本《开国大典》。

  导入二:由电影《开国大典》片段(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或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录音导入。

  (二)检查预习

  利用大屏幕或卡片检测字词,也可同学之间互相检测。

  (三)初读课文,确定学习重点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剧情。要求带着问题读书,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2.学生讨论本课的学习重点。(提示学生,确定一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时,可以参考单元说明和思考与练习。)

  3.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1)积累字词,理解剧情。

  (2)了解电影剧本与话剧剧本的区别。

  (3)说说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

  (4)作者是怎样塑造毛泽东等人物形象的?

  4.确定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可将前两点“积累字词,理解剧情”和“了解电影剧本与话剧剧本的区别”作为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

  (四)师生合作,突破重点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剧情。

  2.复述课文,学生点评。复述的目的是理解剧情,要求:(1)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的主要语句,把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2)把人物对话改为陈述句。

  3.联系学过的话剧剧本《茶馆》和《陈毅市长》,以小组为单位比较话剧剧本与电影剧本的不同,组长主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

  4.老师小结话剧剧本与电影剧本的区别。

  (1)话剧剧本主要以人物对话(台词)等手段,通过戏剧冲突的产生、发展、解决和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

  (2)电影剧本主要通过不同的场景、镜头与镜头的组接(流动的画面)和人物在场景中的言行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

  5.观看话剧《茶馆》和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进一步体会话剧剧本与电影剧本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激发学生编、排、演的欲望。每个小组排演一个片段。分组时要考虑性别、学习成绩和个性特点等,要关注弱势学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复述,了解了剧情,讨论了话剧剧本与电影剧本的主要区别。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开国大典》,走近平凡的伟人毛泽东。

  (二)检查作业

  分组表演课本剧,师生共同点评。要求:态度端正,符合剧情。

  (三)理解探究

  围绕“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段塑造毛泽东这一形象的”这两个学习重点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可将教学重点拆分为三个问题:①简要概括作者写的几件事。②这几件事反映了毛泽东什么性格特点?③毛泽东的形象是怎样凸显出来的?

  1.用四字词语概括剧本写的几件事,学生自由板书,师生共同评价。如概括不当,教师可以以一件小事为例做示范,其余三件小事由学生自己概括。

  2.四件小事反映了毛泽东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板书,老师评价。概括有困难时可再次朗读重点段落,用心体会。

  3.重点诵读街头吃馍、宴请程潜两个场景,理解这些生活细节体现了毛泽东什么性格特点。

  4.总结剧本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生活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提示:可以从以小见大、生活细节的描写等角度思考。比如,毛泽东与山羊胡子的对话、与儿子的对话等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每件事都体现了毛泽东的风范:既有伟人的博大胸怀,也有普通人的情感,是一位平凡的伟人。

  5.看电影《开国大典》中“父子对话”一段,深入体会剧本通过生活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6.简要概括课文中另一人物九叔的性格特点,再度体会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四)师生同台,倾情表演(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教师与学生自由组合,同台表演一个片段。力求感情充沛,惟妙惟肖。

  (五)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以加深对电影剧本的理解。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www.520xy8.com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www.520xy8.com/article/”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你看,“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这些描述,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在这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对毛泽东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很典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高呼“人民万岁”,按动旗杆的电钮,不断地向群众挥手。通过这些言行的描写和庄严的会场环境以及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的伟大形象历历在目。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一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

  二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学生准备:收集与“开国大典”有关的材料。

  教师准备:

  1、 开国大典》等电影, 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供学生阅读或观看,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相关课件制作。

  学情分析: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www.520xy8.com/sjbwz/怎样帮助学生去体会这种学生本没有体验的思想感情呢?一是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如上述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意义有所感受。二是要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人们的思想感情。如“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可扣住“直奔”一词,“直奔”是什么情形?人们为什么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中感受到什么?又如“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可扣住“两股红流”、“流去”,“两股红流”指的是什么?把游行队伍比成“两股红流”,并说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三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会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要注意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全篇。还要注意把握好感情基调。从全课来讲,感情的基调是兴奋、激动、自豪,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略有变化,如第一自然段适宜用庄重而平直的语调朗读。

  教学过程:

  一、 破题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知道国庆节是什么时间吗?(10月1日)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我今年是国庆多少周年?(54周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2、 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开国仪式。板书:开国大典

  4、解题: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开”和“典”分别是什么意思?(“开”是建立、成立的意思;“典”是盛大、隆重的仪式)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新中国成立举行的盛大的仪式。

  二、通读课文,理清段落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弄清楚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根据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3、课文第二部分讲了几件事?(三件事: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哪些方面的人?(通过交流,得出有各方面的人,从而感受到典礼的盛大、隆重,非同寻常)。引导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会场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主席台在什么地方?(男生读第二自然段,女生读第三自然段。)

  3、典礼在下午三点钟开始,为什么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哪些词句反映了群众来得早?这反映了什么?(学生交流,如:“早已汇集”、“老远的”、“清早”、“五更天摸黑”等都说明了人们想早点看到盛大的典礼,说明了人们心情很兴奋,很激动。

  重点理解: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会场上的人特别多,如果你是记者,你会怎样来形容会场上的人群之多?

  (1)学生自由发言。

  (2)我们来看看文章是怎样描写人多的:到了正午……像海上的波浪。感情朗读。

  (3)学生读背这一句。



    1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