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文章

|小龙

  优秀阅读的文章,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就敲醒了我们,因为文章故事也是生活的另一面镜子。我们的生活,其实也常常被作为文章的灵感。这也正是优秀文章为优秀的原因,因为有真实性,能引起共鸣。下面就有小编为大家整理读者优秀文章的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者优秀文章篇(一)

  我们被这个世界改变了太多

  那天某网站的编辑给我送点东西过来,一个女孩大老远跑过来又正好赶上饭点,我就顺便请她吃顿晚饭。挺朴素一个女孩,说说笑笑半个小时就吃差不多了。结账的时候,她挺认真的看着我问:“哥,剩下的菜我能打包么?”

  我一愣,问:“打包剩菜干啥啊?你喜欢吃啥,我再给你买点呗。”

  她:“不用,不用,这不我男朋友还没吃饭呢么。”

  在外面吃饭还能想到自己男朋友,这么质朴的女孩现在不多了,我:“你管他干啥啊,让他自己吃呗。”

  她:“今天这不好几个菜都没怎么吃么,挺好的,就当改善伙食了呗。”

  我:“……你真是够意思。”听着这话,真有点感动。

  她继续说道:“哎,那咋办呢,在外面打拼不容易,俩人就得相依为命嘛。”

  送走这个编辑后,我不禁思考起来,我认识多少女孩,毕了业之后从小城镇来到北京,在高档的办公楼里坐着白领的工作,不能再是大学时穿运动服背书包的样子了,要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她们接受能力适应能力非常之强,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就完全看不出曾经的样子了。精致的妆容,拎着LV的手包,拿着iphone,各种名牌堆砌在身上,也学会抽烟喝酒逛夜店了,谈笑间都是最时尚最潮的话题,夹杂着英文日文京片子,一股浓浓国际大都会精英范儿。

  光鲜的往往是表面上的东西,真实场景也许是这样的:在散场之后,她们打车回到合租的老公房里,蹑手蹑脚的钻回自己的房间,地上横七竖八的鞋,沙发是堆满换洗的衣服,桌子上还有吃剩盒饭的泡沫盒子,疲惫了一天的女孩随手把包往床上一扔,衣服不脱妆不卸在床上刨个坑,呼呼就睡了。即使工资不高,生活很艰苦,但是也要把自己伪装的和周围的人一样,至少看起来不能比别人差。

  我有次在一个聚会上和一个女孩聊了半天,叼着烟卷一口京片子,我以为她是北京人呢,后来一问才知道是我老乡。

  我问她:“你来北京多久了?北京话说这么溜?”

  她:“一年多。”

  我:“……”

  她:“哎,哥,这都是没办法啊。我跟你讲,我原来不抽烟,工作做的比别人差点,后来才知道,那些资深的老员工在聊创意的时候都是在阳台上边吸烟边谈的,你说我能在旁边干杵着么?同样啊,说北京话,客户对你的信任度就高,你要整一口方言试一试,啧啧。”

  这真是一个再普遍不过的现象了,要想融入周围,有时候就必须要改变自己,这种改变不单单体现在语言、打扮、行为习惯,而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包括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一个小城镇的人刚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工作,会有很多看不惯和不适应的地方,受本地人的排挤、融不到老员工的圈子、囊中羞涩无法和其他人一样去购物……甚至会有人白你一眼儿,骂你一句:土鳖,太多太多的困难会让你觉得周围的人太势力了,太冷漠了。这城市里仿佛充斥着浮华和虚荣,你甚至会厌恶身边的每一个人,但是,你无法逃避,这里虽然看不到希望,可回到家乡小城镇没有背景就意味着绝望。坚持,学着身边的人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努力融入到各种圈子里、发了工资和同事去扫街……最好再学几句正宗的北京话“您呐”、“你丫的”、“你大爷”……慢慢的也就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了,可以在地铁站给外地人指路了。再过三五年,看着刚来的毕业生,你脸上会笑嘻嘻的和他打招呼,但是心里会嘀咕一句:怎么这人这么土鳖啊!恭喜你,你变成了你当初讨厌的那个人,说明你已经融入到这个城市了,至少看起来是这么回事。

  在城市里,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着改造,沉默寡言的人变得侃侃而谈;节衣缩食的人变得挥金如土;诚实守信的人变得背信弃义……残酷的竞争,稀少的资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个人不得不被改造的物质又现实,这是城市生活的基本法则。同样,在接受改造的同时我们又在改造着别人,他们可能是我们的学弟学妹远房表亲,我们用自身的经历和经验教育教导着他们。说的时候还神采飞扬,像一个智者在向弟子传授着自己的智慧一样。

  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涌入到城市里,贡献着体力、脑力的同时消耗着自己的青春和身体。白天忙忙碌碌的工作创造GDP,夜里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拉动着消费。在家乡来旅游的朋友面前象个导游,在一纸户口面前又象个虔诚的信徒。

  我们不得不承认,城市和人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究竟是城市改变了人,还是人改变了城市?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也许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只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拼搏,拼一套房子一辆车一个户口……

  读者优秀文章篇(二)

  又到风筝放飞时

  冬去春来,藏匿了几个月的暖暖和风,又静悄悄的光临人间。经过它的吹拂,大气清新,树梢染绿,湛蓝的空中,一只只风格廻异,色彩斑斓的风筝,在一条条隐隐可见的细绳牵扯下,展翅飞翔。这些经过人们加工而成的空中之物,状若苍鹰,美如蝴蝶,灵巧似燕,借助强劲的风力,时而扶摇直上,冲击凌空;时而摇头摆尾,舞姿蹁跹;时而高上高下,势态万千。而那些立于地上、昂头仰视的人们,望着这幅靓丽的美图,都从心底发出欢乐的笑声。

  这是一幅地道的“风筝闹春图”,是一道文明、和谐社会生活的生动场景。

  看到这些,笔者不由的回忆起幼时玩弄风筝的情景。那时,由于日子过的非常艰难,每逢到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天,尽管孩子们多么喜欢风筝,是谁也买不起的。没办法,唯一的方法就是缠绕着家长们自作一个风筝。有的找来几张废旧报纸,有的买回两张红纸或者毛头纸,再从拾柴的竹筢子上拽下几根竹条,然后放在火上烤柔软后,按照风筝的样式就扎了起来,糊上纸以后,系上从妈妈线笸箩里偷来或者要来的线绳,就可以拿到宽阔的大地上,乘着吹拂的春风,去放飞了。这些风筝,尽管飞得不高,也无多少样式,并且很不耐久,放上一段时间后就会被风吹破,但是,这毕竟满足了当时的心愿,玩弄起来,照样是欢呼跳跃,尽兴而归。

  风筝,别看它不是什么高科技产物,却有着不非寻常的历史渊源,它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显示了阶段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文化底蕴。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最早的哲学家墨翟就成了风筝的发明人。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他“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简言之,就是说墨子凭着自己的想象,潜心研究,用了三年时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此鸟飞上天以后,虽然只飞了一天就寿终正寝,但这只“木鹞”就成了中国最早的风筝,墨子也就成了制作风筝的始祖。在历史的进程中风筝很快被人们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社会生活、军事管理诸方面。到了汉代,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技术很快传入民间,成为平民百姓们的娱乐玩具。到了宋朝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又流传到世界各地。先后传到日本、朝鲜、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和阿拉伯、西欧等国家。明代以后,民间开始涌现扎制风筝的作坊,把这个行当演变成商业行为。有的艺人以此赚取利润,而有的则是为了养家糊口。清代以后则达到鼎盛阶段。

  风筝,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对它的诵吟。-唐朝诗人高骈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北宋丞相寇准也写道:“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明代文人徐谓在《风鸢图诗》中说“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著名诗人郑板桥也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世道沧桑,风云变幻。随着社会的发展,风筝也在与时俱进之例。当你漫步在街上一隅之时,就会看到那些贩卖风筝的商店和商贩,面前摆满各式各样、形态不一的风筝,什么伞布风筝、微风风筝、夜光风筝、三角风筝、动物风筝、电子风筝、仿真风筝、飞机风筝等等,真是目不暇接,陆离光怪;当你迎着和煦的春风,缓缓行走在城外宽阔的公路上时,就会发现,丽日晴空之中,五颜六色、别具一格的风筝,在争奇斗艳,竞相飞舞。这种情景,绝非我们年轻时代所比拟,绝非我们少儿时代所想到。小小的风筝,折射着社会的进步,映趁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达,显示着人民生活的富庶与安康!

  飞吧,五彩斑斓的风筝,放吧,无忧无虑的人们。当日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满的时候,相信这些小小的风筝,会发展的愈加妖娆多姿。

  读者优秀文章篇(三)

  小院樱桃树

  我家的小院有几棵樱桃树,随着和煦春风的摇动,树上的枝枝杈杈萌发出一片一片的绿叶,继而,一朵朵的白色艳丽小花,争相绽放,不断开来。将一棵棵不算太高的樱桃树,装扮的银花招展,镶白挂玉,在片片绿色点缀下,很是娇艳璀丽。轻风吹过,阵阵幽香扑鼻而来。不知何处飞来的小蜜蜂,它们或在花心吸吮,或在叶尖飞舞,或在空中追逐,更给这清新淡雅之处,凭添了一笔“枝头春意闹”的美景。过去曾有人吟出了“樱桃花万树,春来想灼灼”的诗句,现在面对此景,大有“诗从景来”之感触。

  花开几日,好景不长,在人们欣赏樱桃花尚未尽兴之时,它就匆匆结束了一年中的历史使命,凋谢枯萎,花瓣脱落。当然,这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在小花凋谢时间不长,很快就露出了刚刚孕育而成的一个个小樱桃。小樱桃实在不大,状如米粒,形似圆锥,在逐渐放大的叶片掩映下,悄无声息的生长。它们虽脱去了艳丽的盛装,却有了丰厚果实的雏形;虽不如小花那么引人注目,却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就在天气日渐暖和,时近小满节气之时,枝杈上的樱桃,终于成熟了。难怪清乾隆七年,洛阳知县龚松林在樱桃成熟季节游览樱桃园时,,情不自禁地作诗描写赞美了那里的迷人景色:“雨飞新绿嫩,风动野花香,赤玉妆盈村,红珠摘满筐”。

  在樱桃处于雏形之时,外形基本一致,到了成熟之际,就分为红白两种。红的晶莹剔透,样似玛瑙;白的素雅高洁,不啻珍珠。它们园中透亮,亮中放光。 密密匝匝,挤成一串,似沉甸甸的谷穗,将枝条弯弯的压下。对它们赋予“如珠未穿孔,似火不烧人”的赞誉,并不为过。长于旁边的绿叶,郁郁葱葱,两者搭配,相得益彰。放眼一看,实是令人心生醉意、满口生津。凡经过此地的人,无不伸手摘下几颗,放进嘴中加以品尝。樱桃的味道实在太美了,又酸又甜。它们虽没有杨梅、柑橘那样的酸度,食后却有着令人咂舌称奇的味觉;虽没有苹果、桃子那样的甘甜,食后却有着欲罢不舍的恋意。我敢断言,纵是谁来此地,都会流连忘返!

  樱桃,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青睐。由于那时没有现代这样的科学技术,任谁也没有闲工夫研究它们的营养成分,什么维生素C、E,什么微量元素钙、镁等等,一切都无所知。有的倒是诸多文人墨客的吟咏。唐代诗人杜甫,在四川落难之时,偶尔吃到了樱桃,大概他在以前没见过,至少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小果,就借诗大发感慨,挥手写下了“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的诗句。后蜀宰相冯延,到有闲情逸致,在一个夏季初始,来到了樱桃园赋闲,见到满园如火、垂涎欲滴的红色樱桃,顿时诗兴大发,立即取出纸笔,挥毫写下了“小堂深静无人到,满院春风。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的名句。 南宋诗人范成大,可能到达樱桃园中的时间较早,在看到樱桃园内繁花似锦的美景,立即手痒心挠,不由自主地留下了一首《樱桃花》诗:“借暖冲寒不用媒,匀朱匀粉最先来。玉梅一见怜痴小,教向旁边自在开”。不仅这些文人如此钟情樱桃,就是一些帝王将相也不例外,因为他们也喜好樱桃的魅力,也爱品尝这小巧玲珑之佳品。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吃完樱桃之后,也酸出了诗意,随手写下一首《赋得樱桃》的诗:“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乔柯啭娇鸟,低枝映美人。昔作园中实,今为席上珍。”

  这些诗词 ,且不说是否上乘之作,还是不是平庸之文;也不论出自谁手和当时具有什么心情,距今都有数百年乃至千年以上,全是对樱桃花果的赞颂。这些赞颂,既体现了我国人民对樱桃的钟情,又反映了樱桃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在我国北方的春末夏初,人们在市场上见到的水果,多是隔年保存下来的产品,要想吃个新鲜,实在难以办到。而此时下来的樱桃,正好补充了这一缺陷。这些,恐怕就是人们青睐它的缘故吧。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过科技人员的改良嫁接,将原本个头娇小、皮薄核大的连株成长的樱桃,已经培育成单株生成的大红樱桃;由原来的零零星星的栽植,到成片满园的经营,其经济价值不知上升多少倍数,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进步。

    13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