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就业的文章

|小龙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日渐凸显。大学生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高校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下面就有小编为大家整理诚信就业的文章的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诚信就业的文章篇(一)

  (一)就业推荐材料弄虚造假

  为了能在应聘中脱颖而出,有些大学生在推荐材料中夸大其词,弄虚作假。现象一,“加官晋爵”。那些没有学生干部经历而又求职心切的大学生就在就业推荐材料中自封为学生干部,造成多人同为一个班级的班长的现象。现象二,学习成绩任意提高。有些大学生肆意修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成绩,也就有了“60分变90分”“倒数第一名变正数第一名”。现象三,伪造各类等级证书。个别大学生为迎合招聘单位的需要而制作各种“张冠李戴”的假证。现象四,随意拔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大部分大学生在简历中对自己的实践能力作如下描述:“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出色的社会工作能力等。”

  (二)面试过程“言不符实”

  在招聘单位组织面试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为得到应聘职位,在考核中投机取巧,对自身信息加工处理,如自称具有双学位,实际上二学位并未毕业,未获得学位证书。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在面试时给招聘单位留下深刻印象,在自我推荐的过程中夸夸其谈,比如,英语达到六级水平,但却不能完成简单的英语对话。这些现象使招聘单位只看到应聘大学生的虚假外表,签约就业后大学生露出“庐山真面目”,其就业中的失信行为使大学生良好形象大打折扣,同时也干扰了社会中正常就业秩序,还损害了招聘单位的利益。

  (三)恶意违反就业协议

  一些毕业生迫于就业形势的压力,本着“骑驴找马”的心态,遇到招聘单位有签约意向就立即签订就业协议,随后遇到条件更好的单位又改变主意,单方面违约;或者因为签约后,考取了国家公务员、研究生等,与招聘单位单方面违约;还有部分大学生手持报到证,却不按时到单位报到。这些不诚信行为,严重扰乱了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和岗位配置,给招聘单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二、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模式已:从“计划调节”转变为“供需见面”“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就业市场管理滞后于社会发展,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就业市场短时无序,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个人和招聘单位的双向信用体系,还不能完全用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个人和招聘单位就业中的诚信缺失行为。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同样受到“制假造假、贪污受贿、坑蒙拐骗”等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在社会部分成员不能自觉以诚信约束自己的环境下,大学生普遍认为:只有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夸大自我”,才能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唯利是图”才会找个好工作;“做老实人只会吃亏上当”。

  (二)高校德育教育中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且监管不力

  由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德育的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缺乏实效性,无法真正触动青年学生的灵魂。与此同时,随着近些年全国各大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不诚信现象没有切实、有效的制约措施,这在无形中又助长了大学生就业不诚信行为。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面对庞大的待就业群体,过去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今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还有部分学校为了保证和提高就业率,对于大学生失信违约的行为,甚至采取默许态度,如对推荐材料的内容不严格把关;学生手上有多份《就业协议书》。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少实效性,致使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自律意识缺乏。

  (三)招聘单位自身存在不诚信因素

  招聘单位在就业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一些招聘单位参加招聘会本身就缺乏诚信,比如,有的单位仅仅是想通过招聘会对企业进行宣传,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并未实际设定招聘岗位;有的单位受主办方的授意只是撑场面、凑数,并无招聘之意。还有部分招聘单位提高招聘门槛,大学生只好“水涨船高”自抬身价,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以争取获得就业机会。再有一些招聘单位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虚假宣传,许诺一些不可能兑现的待遇,大学生报到后往往不得不选择违约……招聘单位的所有这些不诚信行为都会影响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其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四)大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是中国“421”模式家庭中最核心的家庭成员。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都是以他们为中心的。对他们来说,更多地感受的是别人对他们的付出,自己只需要坐享其成就可以了。这样的家庭环境极易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表现在就业过程中就会出现只考虑自身利益的获得,过度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多地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例如,在择业过程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对个人利益方面考虑较多,对社会需求方面考虑较少。此外,大多数大学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而且相关法律知识薄弱,往往造成“人职不匹配”,“违约”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三、社会责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诚信体系的构建

  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荀子·不苟》曰:“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并且认为“民无信不立”。诚信包含着诚实和守信两方面意思,“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①

  (一)加强社会责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诚信的前提

  高等院校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会将“诚实守信”作为做人的核心准则,严格自律,成为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在社会责任教育中,高校应将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法律观念,进而促进其诚信水平的提升。同时,高校在社会责任教育过程中还要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形成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以“诚实守信”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辩论大赛、小品大赛等,褒奖诚信典型,谴责不诚信行为。在全校形成一个“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舆论氛围,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遵守就业中的诚信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诚信就业的关键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②。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素质性就业能力,技能性就业能力,持久性就业能力,竞争性求职能力,职业规划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强可以增加其就业信心,在竞争激烈的就业过程中能脱颖而出。大学生具备了较高的就业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就不会为了迎合招聘单位的需求而弄虚作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以及诚信行为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会得到体现和升华。

  (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大学生就业诚信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推荐材料弄虚造假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招聘单位无法及时获取大学生的相关就业信息。因此,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就业的基础。高校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通过校院两级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客观地将大学生的基本自然情况、学习成绩及获奖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各类等级考试通过情况以及在校期间违纪处分情况等详细资料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在各大就业网站上发布,为招聘单位提供大学生真实的基本情况,并使大学生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具体数据在大学生就业时提供给招聘单位查询、验证,使招聘单位获得真实、客观、全面的用人信息。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既可督促和保证大学生诚信就业,也搭建了大学生和招聘单位之间一座就业诚信的桥梁。

  (四)完善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是大学生就业诚信的保障

  通过就业诚信制度和监督机制来约束、监督就业市场,达到诚信就业的目的。建立大学生诚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诚信意识,使他们能够按照诚信制度的规定自觉遵诚守信。诚信制度必须注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使“诚信”潜移默化地深入其心,同时对极少数不诚信的学生按照诚信制度进行处理。解决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要从社会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上进行监督和引导,在人和制度之间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③。在学校层面实施监督机制,就是要严把大学生就业推荐关,学生必须使用由学校统一印制的大学生就业推荐表;学生成绩单专门由教务处监督管理;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作为监督机制还应该奖罚并举,对就业中学生的失信行为按程度轻重和危害大小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总之,就业中的诚信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表现,通过以上措施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社会的需要,肩负起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促使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实现诚信就业,不断去追求和完善自我,是解决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缺失问题的根本之道。

  诚信就业的文章篇(二)

  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但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时常发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更是个人立身、立行、立业的发展前提和品质保障。因此,高校要把毕业生诚信问题作为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之一。

  一、 大学生就业中常见的诚信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形势相对严峻。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出现诚信缺失行为,对学生自己、学校及用人单位都造成不良影响。大学毕业生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后,他们积极渴望投入社会实践,参加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谋取满意的工作岗位,有的毕业生罔顾诚信与道德,扰乱正常的就业秩序,破坏学校与自己的信誉,影响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不诚信现象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自荐材料造假屡见不鲜

  在求职过程中,有些毕业生为了谋求理想的就业单位,向招聘单位提供虚假的自荐材料。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推荐表的填写上避重就轻,夸大介绍自己的真实情况,夸大自己的能力,美化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实习工作经历,甚至向就业单位提供虚假成绩及假三好学生、优秀学干、十佳毕业生等个人奖励或资格证书等相关证明。

  2、 毁约情况司空见惯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毕业生内心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有的毕业生在就业时盲目的选择就业单位,或是怀有错误的就业观念,为求保底,先与一家不是很理想的工作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在已经签约的情况下继续穿梭于各大人才招聘会应聘,寻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单位后,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与之前签订协议的单位进行解约。

  3、 用人单位条件苛刻

  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连年增加为用人单位扩大了挑选的空间。部分用人单位盲目抬高招聘条件。一些用人单位不按需求选拔毕业生,而是一味追求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非硕士生、博士生不要,非“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不要,非成绩排名前三名不要,这些硬性条条框框使许多大学生连被选择的机会都没有,直接拒之门外,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造成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到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因为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学校诚信机制不健全。一些大学生对诚信问题丝毫不重视。在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欠缴学杂费、贷款逾期不还等情况屡见不鲜。大学生对诚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高校关注的重心侧重于学生“违纪”而忽略了对诚信的教育和指导,使得部分学生以伪装自己作为求职手段。其次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将就业率与高校的学科设置、专业调整和招生人数相挂钩。部分高校承受不住就业的“重压”,为求高就业率而忽视教育质量,违背管理机构的施政理念,造成学风不正,诚信丧失的局面。与此同时,部分招聘单位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责任感,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再次是监管机制不完善。目前暂无对大学生就业领域的诚信缺失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的部门和制度,失信者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

  二、 有效预防与控制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对策

  1、加强诚信教育,完善监管制度

  在高校校园中营造诚信文化氛围,通过舆论导向、教育管理、学生活动等方式在广大学生中根植科学的道德价值认知体系。提倡公平竞争的精神,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主体意识,更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优秀学干的示范作用,开展自我诚信教育活动,增强诚信教育的效果高校在就业推荐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将毕业生情况客观、全面地介绍给用人单位,完善对毕业生就业行为的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起大学生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措施,激励诚信行为,促进诚信就业。

  2、加强就业指导,走出应聘误区

  要让大学生正确理解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机制。用人单位招聘的目的在于找到适合单位文化氛围,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才,而不是盲目比较学历和资格证书。毕业生应如实填写毕业生推荐表和登记表,慎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同时,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就业协议书的签订是一种法律行为,违反协议须承担违约责任。

  3、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走出去。主动与社会各部门。就业单位,学生家长密切联系,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的诚信问题。

  诚信就业的文章篇(三)

  一、大学生不诚信就业的表现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和社会转型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日益突出,为找到理想的的工作,部分毕业生出现了不诚信就业的行为,引发了令人担心的大学生诚信就业危机。当前,大学生不诚信就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备推荐材料

  许多招聘单位是通过推荐材料来了解、衡量毕业生的素质,并决定是否给予笔试机会的,为赢得笔试机会,部分大学生在制作就业推荐材料时掺水造假,编造社会实践经历,涂改专业成绩,伪造各类证书,虚构各种荣誉,夸大自己的专长。

  (二)笔试

  简历筛选过后就是笔试环节,笔试是对应聘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对能否进入面试环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笔试场地小,随同工作人员少,而应聘者人数多,笔试过程中部分同学左顾右盼、分工合作,发飞信求助同学,更有甚者找别人替自己参加笔试。

  (三)面试

  面试成功与否决定着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毕业生为顺利通过面试而绞尽脑汁,对于招聘人员的提问,常常不如实回答,尽力夸大甚至编造自己的优点。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招聘单位采取电话、视频面试的方式,更给了他们可乘之机,他们找同学利用网络搜索进行帮忙,甚至请人代替自己参加面试。

  (四)签订就业协议后随意毁约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一些毕业生求职心切,只求“保底”,一遇到同意接收自己的单位就草草签约。然而,一旦发现更好的单位,就想方设法与之前的单位解约,更有甚者为骗取新的三方就业协议,谎称协议书丢失;还有的徘徊在就业、升学与出国之间,等拿到录取通知书或出国护照时便毅然毁约。

  (五)体检

  一般而言用人单位会对拟录取的学生进行体检,以确保其身体和心理素质符合岗位要求,对不符合要求者则淘汰。部分毕业生为获取就业机会,在体检过程中走后门托关系,找熟人替自己开无病史的虚假证明,更有甚者直接找人替自己参加体检,隐瞒身体疾患。

  二、大学生不诚信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是诱发大学生不诚信就业的外部原因

  近年来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诚信危机,如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产品、网购陷阱;政治领域中的贪污腐败、萝卜招聘;文化领域中的学历造假、论文抄袭;社会领域中的食品安全、情感欺诈,加上信用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坚守诚信的人利益受损,失信的人反而获利,这使得大学生的不诚信就业行为渐趋增多。

  (二)学校教育弊端是造成大学生不诚信就业的主要原因

  一是诚信教育匮乏。重智育轻德育,是当今教育的一个症结,而为数不多的德育往往单一化、教条化,没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通常只是培养了道德认识,而很难培养出道德情感,更不用说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同时,在对毕业生的教育中大多强调就业方法指导和形势政策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另外,没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管理不规范。

  二是大众教育滞后。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不能紧跟市场需求与变化,存在着滞后的倾向,这使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期望有所差距,为迎合用人单位需求,部分毕业生胡编乱造、言辞浮夸,长久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三)家庭教育缺陷是影响大学生不诚信就业的重要原因

  家庭教育中,父母大多注重孩子智商的培育,要求孩子考高分,学习各种才艺,而忽视了情商、德商的培养,同时自己在生活中也不能始终坚守诚信,没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这些都影响了孩子诚信品格的培养。

  (四)招聘单位行为是导致大学生不诚信就业的直接原因

  一是招聘标准不切实际。随着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一些招聘单位适当提高招聘要求,这是合理的,可部分单位盲目抬高招聘条件,不按工作需要选拔人才,而是一味追求高学历、社会实践经历、荣誉证书等,毕业生为找到好工作,就不得不弄虚作假了。

  二是自身行为缺乏诚信。当前的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处于主动地位,部分单位诚信意识淡薄,进行虚假宣传,承诺的条款不兑现,单方面延长毕业生试用期等现象时有发生,这都造成了信任危机,使大学生的就业不诚信行为愈演愈烈。

  (五)大学生自身的缺陷是导致不诚信就业的内部原因

  一是诚信意识尚待提高。大学生虽然理论上认为诚信非常重要,但当诚信与利益不可兼得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私利而舍弃诚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认为为顺利就业,夸大推荐材料,求助同学通过笔试,遇到更好的单位就违约等都是正常行为,况且大家都这么做,自己不这么做反而吃亏了。

  二是法律意识急需培养。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就业协议就是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而对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违约只需承担违约金,与一份更好的工作相比,这是微不足道的。

  三是形势认知不够理性。当今就业形势严峻,一些毕业生不能客观认识自我,为保底起见,一旦有单位愿意接收自己便匆匆签约,而没有考虑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今后遇到更好的自然会违约。

  三、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的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都指出了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的重要意义。   (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鼓励诚信就业行为

  一是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加强诚信教育,切实选取诚信的道德模范,开展典型教育,倡导全社会向他们学习,潜移默化中培养全民的诚信意识,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

  二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除了要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外,还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决维护诚信,严厉打击失信,构建赏罚分明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大人们的失信成本,巩固诚信教育成果,促进全社会诚信的发展。

  三是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政府要一如既往积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制定并切实贯彻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设立并合理利用大学生就业专项资金,提供并及时更新大学生就业信息,拓宽并积极深化大学生就业渠道,健全并积极维护大学生就业网络,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加强校园诚信建设,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学校诚信教育是学生诚信教育的基础,对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这一作用,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目标,并向着目标不断努力,就不会在就业中草草签约,可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大一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同时通过名师讲座、师兄师姐现场交流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引导他们客观认识自己与所学专业,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职业竞争力,避免随意签约。

  二要增加大学生法律法规教育。在买方市场中,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为此,要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引导他们学习《劳动法》和《合同法》,让他们明确自己和招聘单位的权责利,从而能够与招聘单位平等对话,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对于个别招聘单位无视法律、不讲诚信的行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应积极协助毕业生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要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教育。高校要将诚信教育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使他们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开展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者在以身作则的同时,更要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如对于就业推荐材料,不能只签字盖章不问内容;同时高校要利用校园传媒开展宣传教育,举办以“诚信就业”为主题的校园活动,积极营造校园诚信氛围。

  四要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首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记录大学生在校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言行,督促学生严格要求自己逐渐从外在强制诚实守信变为内在自觉诚实守信。其次,构建大学生—招聘单位信用监督机制。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与三好学生、研究生保送等至关重要的事件挂钩,同时加重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的惩罚,着重防患于未然。

  (三)注重家庭诚信建设,夯实诚信就业基础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不仅要注重孩子智商的培育,更要注重情商、德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孩子成绩的提高、才艺的进步,更要关心孩子人格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自己在生活中不仅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自觉坚守诚信,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

  (四)规范招聘单位行为,引导诚信就业行为

  各单位要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和工作岗位需要来制定合理的招聘标准,切不可一味追求高学历和各类资格证书。同时,各单位要规范自身行为,不论在招聘前的广告宣传、招聘中的宣讲交流、招聘后的承诺兑现等各个环节都要坚守诚信,营造良好的招聘环境,促进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互信。

  (五)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坚守诚信就业原则

  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外部环境、教育的作用,但不断提高大学生内在修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在参加课堂学习的同时,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进行人际沟通,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尤其要积极培养自身的诚信意识,不仅要在理论上认同诚信的重要性,而且能在实际生活中面对诚信和利益的抉择坚守诚信。

  同时,大学生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认识到就业协议具有的法律效力,不随意签约,不随便毁约。此外,大学生还应理性看待当今的就业形势,一方面看到当今毕业生人数众多,就业压力沉重,不盲目乐观,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高度重视,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平稳向前,看到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势,不一味悲观,慎重对待愿意接收自己的单位,切实考虑该工作岗位与自身能力、兴趣的匹配性,做出合理的选择。

  相信在社会、学校、家庭、单位和大学身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诚信就业行为会日渐增多。

    13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