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水环境污染的文章

|小龙

  淮河是中国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流域范围包括河南、安徽、山东、江苏4省35个地市,157个县市区。长期以来,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使得淮河水质日趋恶化,并一度丧失了自净能力。1994年淮河治污工作正式启动,虽已取得重要进展,但淮河彻底变清仍然任重道远。对此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淮河水环境污染的文章的相关范文,以供参阅。

  淮河水环境污染的文章篇(1)

  日前有报道称:耗时十年,耗资5000亿的淮河治理工程,现在基本上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流域的部分水质指标出现了严重的反弹,恢复到了,甚至超过了治理前的水平。十年!!5000亿!!!难道真的到扔水里了?症结在那里?全国那么多的水污染治理会不会都出现淮河的情况?叫人担忧!

  纵观全国各地上马的水污染治理项目!如此多的项目的上马,曾经让我感到碧水青天已经为期不远了,但是淮河现象的出现,又让人觉得要想再次在家门口的小河里游泳、钓鱼是很遥远的事情。

  是的,淮河治理了,在治理的同时关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但是,真能对污染企业做到斩尽杀绝吗?我对环境执法部门持怀疑态度。同样作为政府部门,他们有能力、有胆量同别的部门抗衡吗?“企业关了,地方的经济怎么搞活?”地方领导一句话,就可以让关了的企业开起来,同样也就可以让排污不达标的企业达标。在这里环境执法部门的执法严肃性受到了挑战,法律的地位同样也受到了挑战。如果污染单位的处理只是做表面文章,那就只有是边治理,边污染,也许,如果治理的速度比污染的速度快的话,我们还是可以看见环境好转的那一天了。就要看治理速度V1与污染速度V2的差(V1-V2)的值的大小了,也许是无穷大哦!

  中国古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同样也有千里大江,污于蚁穴。想必大家都是学过微积分的,应该知道积少成多的道理。无论那个水系,那个流域,沿水体都居住着数以亿计的人口,就算我们假设流域沿岸城市人口产生的废物都处理达标,排入水体的,但是,我们能解决来自农村的污染吗。毕竟农村人口远远多于城市啊!我曾经见过最生动的例子:几家300头猪左右规模的杨猪场和几家3000只左右规模的养鸡场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河,导致一条10m3/s左右的小河严重污染。长江、黄河、淮河、珠江……这些水系有多少支流?这些支流沿岸又有多少乱排废物入水的养殖场、小手工作坊?我不敢计算。虽然,水体有自净能力,但是毕竟所有的流域上承载的人口都远远超过他的承载能力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排污个体,由于它们的数量众多,其污染能力和大型的排污企业可能也是半斤八两吧!所以一谈到污染就不要马上想到大城市的大企业、大工厂的过错,农村的蚂蚁型污染也脱不了干系,虽然它主要排放的是易降解的有机物,但也是污染啊。因此治理污染不因仅仅抓城市,农村也不应该放过。

  总而言之!中国的水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加强环境执法和环境法律的普及是关键。当前有句话经常出现:中国现在的问题是解决9亿农民的增收问题。在此,我想引用一下:中国现在的问题是解决了工业污染的同时,解决农村污染的问题。

  淮河水环境污染的文章篇(2)

  水污染问题回顾及防治成果

  过去,淮河流域山清水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江淮熟,天下足。”这 样古老的歌谣都是描述江淮流域的美丽富饶。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淮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最终分别在1989年、1992年、1994年爆发了全流域特大污染事件,而支流的污染事件层出不穷,有这样一首歌谣反映了淮河水质变化的过程: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3次重大污染事故充分揭示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的思路随着对水环境保护工作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而逐渐调整。

  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自净能力下降

  淮河流域共有大小水库5700多座,总容量约26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6座,总库容约187亿立方米,与此相应的是,5000多个闸坝分布在整个水系,改变了淮河水体的时空分布。枯水期一到,闸坝关闭,整个流域水域封闭,水体变换能力差,大量污染物滞留河体,生态基流难以维持,自净能力大为减弱,汛期一旦开闸,高密度污染就此产生,从而造成淮河流域水质的恶化。

  2.水资源过度利用

  淮河水资源过度利用,直接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淮河水质不能彻底改善的直接诱因。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淮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800亿立方米,而实际总用水量为530亿立方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超过了60%,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国际内陆河流开发利用程度30%~40%的上限。

  3.工业污染

  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仍然居多,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印染等行业的经济贡献率约占全流域的1/3,而产生的COD和氨氮则占到工业排放的的80%和92%。经过10年来“抓大关小”,调整产业结构,淮河流域工业企业中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不达标的现象已得到有效改善,但部分工业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常常擅自关闭污水处理设施,偷排污水。所以,工业污染仍是淮河污染的重要原因。

  4.生活污染

  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数据显示,1994~2003年间,淮河流域人口增加了800万;从1999年开始,城镇生活污水首次超过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成为淮河的主要污染源,随后几年,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比重越来越大,部分地区高达87%。生活污水急剧增加,成为影响淮河流域水质安全的重要因素。

  5.农村面源污染加重

  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淮河流域新的污染源。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6,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流域内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其中约70%的用量残存在土壤和农产品中。大量的农药、化肥、未经处理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和废水通过灌溉和降水径流的冲刷进入地下和表层水体中,直接影响到淮河流域的生态系统。

  淮河水污染治理始于1994 年,国家将治理淮河污染列为治理“三河”、“三湖”之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淮十年来,沿淮四省采取了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总体上看,沿淮四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下降,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过去淮河流域高速度的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十年淮河治污成效明显。

  水污染现状与问题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距离国家计划治理目标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沿淮四省经济仍在高速增长,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十五”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已取得的治污成果还很脆弱,如不采取超常规的做法,淮河“十五”治污目标难以实现,老问题无法彻底解决,新问题将更加突出。

  1.治污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治水与治污没有形成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对污染治理进展状况缺少有效监督和必要的奖惩机制;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没有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建立统一的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现有环境监管能力不适应淮河治污新形势的需要,普遍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和执法成本高的问题。

  2.治污投入严重不足

  淮河治污“九五”计划要求投入166 亿元,实际投入66%。淮河治污“十五”计划256亿元资金安排中,还有173亿元资金缺口。全流域161个污水处理建设项目中,仅完成17%的项目,29%在建,尚有86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未动工。治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管网严重不配套。

  3.生态基流严重缺乏

  目前,淮河流域有大小水库5700多座,其中大型水库36座。此外,还建有大小闸坝5000 多个。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流域内过多的闸坝建设改变了水的时空分布,难以维持生态基流,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汛期泄洪时,闸坝上积蓄的高浓度污水集中下泄,常常引发水污染事故。淮河沿岸农田灌溉多沿用传统方式,灌溉利用系数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30%,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4.治污的认识还不到位

  淮河流域总体上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还很普遍,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尚未扭转。一些地方对治污工程不重视,对城市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不积极,即使建成后也难以保证正常运转,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个别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违法排污放任自流。

  5.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仍然居多,工业污染仍是淮河污染的主要原因。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印染等几个行业的经济贡献率约占全流域的1/3,而产生的COD和氨氮则占到工业排放的80%和92%,近八成的超标企业集中在这些行业。

  6.人口剧增加重流域生活污染

  伴随着淮河10年治污,是流域人口激增和经济大幅发展的时期。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数据显示,1994~2003年,淮河流域人口增加了800万,35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94年的5569亿元增加到13066亿元,增加了135%。

  防治措施

  1.改善管理机制。

  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体制基本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一样。但问题在于我国对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权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水环境管理权之间的关系未作明确、详细、可操作的规定,导致实践中经常出现各部门之间“争夺权力、推诿责任”的现象,不利于水污染的全面系统防治。在中央和地方水污染防治管理的关系上,我国实行分级管理制,很容易出现水污染防治工作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的情况。因此,我国有必要结合国情,借鉴他国经验,明确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中央和地方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权利义务。

  2.加大执法力度

  在现阶段,人们环保意识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严格执法应该是调整人们经济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最重要手段。“三湖三河”的环境污染和对流域工业企业所采取的集中式限期达标排放、“零点行动”等等,说明了以往我们在执行有关环保法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多年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体系。但是,在严肃执法、公开查处上还比较薄弱。因此,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是当前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3.加强部门合作。

  淮河流域治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以往由于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与冲突或者各地区之前存在利益冲突造成工作开展的阻碍和浪费。各地方、各部门应该相互协作, 各司其职, 紧密配合。环保部门统一安排部署, 加强监督管理, 帮助落实资金、技术计委、经贸、财政、金融等部门帮助落实项目和政策。轻工、化工、农业等行业部门从行业政策上加以指导、协调和服务建设部门对城市污水集中控制进行组织指导水利部门加强闸坝调控及省界断面的监测等。企业积极治污形成了各方密切配合淮河治污。

  4.加强教育宣传,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目前淮河水污染防治所采取的途径主要甚至是完全依赖行政手段去解决一切问题而忽视公众的力量所起的作用。就淮河污染治理来说,各级政府在当时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淮河治污工作, 但是无论是政策出台还是措施的实施上却很少征求公众的意见, 在具体治理过程中也并没有发挥公众应有的作用。只有建立公共参与机制,才能有效的加大执行的力度,从而全方位的实现环境监管。而增强教育和宣传也是为了增强环境意识,让人民群众和权力机关行使环境和水资源保护的监督力,使全社会人人自觉保护环境及水资源。

  5.利用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发展节水型工业。淮河流域出现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与其选择和实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密切关系。谋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必须加快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模式的转变, 使速度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工业, 提高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份额, 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加强闸坝调控,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对已失去功能的闸坝及对生态平衡产生严重不利影响的工程设施要进行拆除或者改建,建立主要闸坝统一调度机制,保持小流量下泄,保证合理的生态基流,以丰补枯,以清释污。

  7.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水环境及生态影响的研究

  淮河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因此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及配置过程的不同阶级,可能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尤其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8.强化分区保护战略,逐步治理点源污染

  要落实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功能布局,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统筹协调流域上、下游经济发展和水质保护的矛盾。合理控制农业化肥施用量,严格控制高毒和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加强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控制。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

  一、英国

  风景如画的泰晤士河曾经是著名的鲑鱼产地。自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泰晤士河水质迅速恶化,成为世界上污染最早,危害最严重的城市河流之一。而对于污染如此严重的泰晤士河,其主要的治理办法是成立专门委员会和水务局,对其流域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和标准,对直接向泰晤士河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作了严格的规定,根据有关法律,工业废水必须由企业自行处理,并在符合一定的标准后才能排进河里。没有能力处理废水的企业可将废水排入河水管理局的污水处,但要交纳排污费。检查人员还会经常不定期地到工厂检查。那些废水排放不达标又不服从监督的工厂将被起诉,受到罚款甚至停业的处罚。并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同时在1974年和1991年英国的《污染防治法》和《水资源法》的颁布实施也对其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经过100多年的治理,泰晤士河已经成为国家上治理效果最显著的河流,是世界上最干净的河系之一。而对河段实施了统一管理,把全河划分成10个区域,合并200多个管水单位而建成一个新水务管理局——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被欧洲称为“水工业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二、日本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是Keihanshin (Kyoto, Osaka和Kobe)地区重要的生活和工业水源。随着溢贺县工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以及农业污染物排放和水土流失等,使湖体水质逐渐恶化。到2O世纪70年代初,琵琶湖水质污染达到了高峰。为改变琵琶湖水质状况,保障周边地区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日本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琵琶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实现水质的根本改变。日本政府从1972年---1997年实施了琵琶湖综合开发计划和水质保护规划。1970年,日本颁布实施了《水质污染防治法》。在水资源保护与环境行政方面有两部法律,即《公害对策基本法》和《自然环境保护法》。1993年11月,《环境保护法》制定出台,1994年12月,内阁会议制定了环境基本计划,指出了长期的、综合性的环境行政路线。

  为了使环境负荷不超过正常流量,保证自然循环过程中的净化能力,保护水域生态系统,保证水环境的安全,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1、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有关生活环境的有BOD、COD、DO等环境标准。为了防治富营养化,对湖泊又制订了总氮和总磷的环境标准。对含汞底质和含PCB底质,规定了暂行消除标准。“一律标准”(国家规定的排水标准),对锦、氰等24项影响健康项目和16项生活环境项目规定了标准值。在污染源较集中的水域,有些地方还制定了较“一律标准”更严格的标准(追加标准)。

  2、对某些特殊区域实施排水总量控制。对于因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区域,以及大范围向封闭性水域(湖泊、内湾、内海)排放大量生活污水或产业污水的地区,引入了排水总量控制制度。

  3、建立了无过失赔偿责任制度。事业单位因生产活动排放有害物质,造成了危害健康的灾害时,应负赔偿责任。

  4、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制

  (1)加强公用水域水质监测。依据水质污染防治法,都道府县首长及政令市长负责公用水域水质的日常监视所需费用,而环境厅则负责有关编写监测计划费用和公用水域水质检验的费用。为了加强公用水域水质的日常监测,在公用水域的重要地点设置自动水质监测器,截止到1995年底,已设置165处自动水质监测器。

  (2)重视排水水质的监视。依据水质污染防治法,都道府县首长及政令市长为了监视工厂和事业单位遵守排水标准的情况,必要时要求工厂和事业单位上报污染情况报告或者进行检查。

  5、加大生活污水的处理力度

  6、加大基础设施(下水道)的建设力度。在完成下水道建设计划的同时,日本政府还实施了市区的污水净化示范项目。

  7、重视地下水资源的保护。1989年6月,日本再次修改水污染防治法,增加了禁止含有害物质的水渗入地下,以及都道府县首长等日常监测地下水等措施。并对都道府县首长的日常监测地下水质的费用,制定了补助制度。1996年2月,环境审议会又提出了“有关防治地下水水质污染的水质净化对策的办法”,并据此修改水污染防治法,该法于1997年4月1日正式施行。虽然琵琶湖水质因此而得到相应的改善。但是,由于该规划第一阶段(1986-1990年)和第二阶段(1990--1995年)确定的目标都没有实现,所以水质还是没有根本改善。

  三、法国

  根据1964年颁布的水法,法国将全国分成六大流域区,包括塞纳河-诺曼底流域(Seine-Normaidic)、罗纳河-地中海流域(Rhone-Mediterraueau)、莱茵-莫斯流域(Rhine-Meuse)、阿尔图瓦-皮卡底流域(Artois-Picardie)、卢瓦河-布列塔尼流域(Loire-Bretane)和阿杜尔-加龙河(Adour-Garonne)流域,每个流域都设有流域委员会和流域水务局,具体负责流域内的水资源规划和水管理工作。?

  水量、水质、水工程、水处理等进行综合管理,是法国水资源管理成功的标志。法国颁发的一系列法令和制度使法国实行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管理的设想变为现实,并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得到贯彻落实。这种综合管理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之上,以法律的、行政的管理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借助于国家与有关的公共或私立合作对象达成的协议,同时采取各种手段加以贯彻实施。这种注重以流域为单元的水量水质综合管理极大地促进了法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环境保护。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注重以法制手段来规范各种水事和水管理行为。法国在1919年10月16日就颁布了第一部《水法》,后经逐步修改补充完善,目前采用的是1992年1月3日颁布的《水法》。该《水法》对国家、流域、地方政府用户及水公司等所从事的所有水资源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水处理及水资源保护等一切水事活动均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以规范各级水管理机构的水管理行为。

  根据欧共体1991年的一项规定及1992年法国《水法》(2001年做了修改),所有超过2000人口的市镇都必须建设污水处理厂。对2000人以下的市镇,鼓励建设污水处理厂,政府除了给一定的补助外,还给一定的低息贷款,实际上有些小于2000人口的市镇也建立了污水处理厂。目前,法国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5%以上。

  根据“谁污染谁付费、谁用水谁付费。”这一原则,用水者和污水排放者都必须交费。水费是法国水资源管理经费的主要来源。以生活用水为例,水费由运行成本费、污水处理费用、水税和污染税、清洁水发展基金、增值税(TVA)等部分构成。其中运行成本费包括输水、制水及运行、维护及用户管理等费用;污水处理费用包括废水的收集和净化处理费用;水税相当于中国的水资源费,作为从数量上管理水源的资金;污染税相当于中国的排污费,作为改善水源质量的资金。

  四、莱茵河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流经法国、德国等9个国家,最后由荷兰汇入北海。莱茵河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德国占1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三分之一在莱法州境内。在德国,莱茵河不仅是饮用水源,还作为航运、发电、灌溉和工业用水。五六十年代始莱茵河的水质遭受污染,1972年水质污染最为严重。莱法州的美茵兹市河段溶解氧几乎为零;路德维希港市河段位于世界第二大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公司(BASF)下游的水域被称为“死河”,鱼虾绝迹。1986莱茵河生态再次遭受举世震惊的严重破坏。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翌日,化工厂有毒物质继续流入莱茵河,后来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质流入莱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 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其实,在1950年瑞士、法国、卢森堡、联邦德国和荷兰就在在巴塞尔成立了“莱茵河防治污染国际委员会”(ICPR)。自成立以来,各国先后签署了一系列莱茵河环保协议:防止化学污染公约。要求各成员国建立监测系统,制定监测计划,建立水系预警系统。规定了某些化学物质的排放标准;建立不同工业部门的协调工作方式,采用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水体和悬浮物的污染;整订防治氯化物污染公约、减少德国与荷兰边界水体盐的含量;签订防治热污染公约,强调莱茵河沿岸的电站和工厂必须修建砖却塔,确保排放水温低下规定值。以这次事故处理为契机,各国在1987年制定了“莱茵河行动计划”。事故后,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提出法律性文件《防止事故污染和工厂安全》,以后又提出若干技术要求,包括防止泄露的安全要求、有害物质防倾覆技术要求、管道安全技术要求等。这个机构还对莱茵河沿线的所有工厂进行了清查,同时责成各国政府部门定期检查这些工厂设备安全情况。其后经过流域各国十几年的共同努力,莱茵河的水质有了极大的改善。在事故应急处理方面,各国联合开发了方便快捷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模型,可以在事故发生后,立即预测整条莱茵河污染物浓度及到达时间、位置,以便立即启动相关措施,防止和减轻污染造成的损失。

  淮河水环境污染的文章篇(3)

  早在10年前,我们国家就启动了淮河流域的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按理说,这10年来的治理,应该能够还我们一个清洁的淮河。可是,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却在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会上表示,当前淮河水污染依然相当严重,有超过一半的地方水质达不到要求。为什么10年治淮我们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现在的淮河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经济半小时》记者孙菁到淮河中游的安徽淮南进行了调查。

  记者来到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姚家湾的一条污水沟,旁边是即将收割的麦田和居住的人家。记者走近这条污水沟的时候,便闻到一股难闻的氨水气,污水非常浑浊。沿着这条污水沟向前不到200米,就是淮河的主干道,记者注意到,污水沟入河口的河床已经变成了黑色,淮河干道的水面并不比污水沟清澈,渔民在划船的时候,水面上随之翻起黑色的污泥。就在这条散发着怪味的污水沟里,还停着几条船,记者发现这些船都是用来居住的船只,船上一位老人正在洗鱼,这位老人是淮南市田家庵区姚家湾的渔民汪长林。让记者吃惊的是,汪长林很坦然地告诉记者,这些鱼其实是些死鱼。“昨天逮的,河流污染,都死掉了。”

  汪长林今年已经66岁,在淮河边上捕了一辈子的鱼,在他看来,现在有死鱼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上游下来污水团,就会有死鱼,一年总会碰到十几次这样的情况。水里有污水团,鱼都拼命往下游走,而两天前的那场污水团,让汪长林一下子收获了600斤鱼。而在平时,他一天只能捕几斤鱼。当被问到对于这600斤鱼的去向,老人回答说,一部分已经卖掉了。“城里的市民他不知道淮河污染,我们卖鱼就骗他说死鱼是现逮上来的,出水就死了。”

  老人的回答让人吃惊,更让记者吃惊的是,那些卖不掉又吃不完的鱼,还有其他的用途。老人带着记者来到淮河边上的一座房子里,告诉记者,这平台上的鱼干再晒两天就能卖了。“这些鱼干卖给鸡场,鸡场把它粉碎,粉成面粉,混合饲料。小鸡喜欢吃这个,肯生蛋”。老人还说周围的居民都是这么做的。

  汪长林告诉记者,虽然他并不愿意看到淮河里总是漂着死鱼。但是,就连他自己也做不到不往淮河里倒污水,因为他们的居住条件实在是太差了。长期以来,沿河居民和淮河一直就处在一种恶性循环当中。

  汪长林告诉记者,他们住的地方叫小岛,整个小岛被包围在污水和垃圾堆里。在他的指引下,记者看到,这个居住区就建在淮河南岸的河滩上,从姚家湾来的污水沟从小岛的西边流入淮河,在小岛的东边,常年存积着一部分淮河水,现在也是臭不可闻。眼前这条堆积了垃圾的污水沟刚好从小岛的中间流进淮河,这里的居民对此很有意见。他们说医院的水和保健院的水都流到这了。

  记者看到,在他们的房前屋后,围绕着整个居住区,到处都是生活垃圾,这些堆积如山的垃圾散发出阵阵腐臭,有的已经和污水混在一起,就这样天天流进淮河里。居民们告诉记者,他们知道这样会污染淮河水,但是没有人对这里进行管理,他们都是城市居民,但是垃圾却没有人清运,几十年来他们进进出出都要经过这些令人作呕的垃圾。记者还看到一个小女孩对身边成堆的垃圾熟视无睹,正漫不经心地吃着零食。老人还告诉记者,这些堆成山的垃圾只不过是一年之内形成的。那么几十年来的垃圾都去了哪里呢?老人这时候把他们房子上的水渍指给记者看。老人告诉记者,一涨水,垃圾就被冲到河里去了。原来,一到汛期淮河涨水,小岛就会淹在水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岛,而这些垃圾就随着上涨的淮河水,被淮河消化掉。淮河成为巨大的垃圾场和污水处理场。那么淮河又有多大的消化能力呢?汪长林无奈地告诉记者,以前的壮观景象一去不复返了。他说以前他曾经逮过100多斤的鱼,可是现在,顶多逮个十来斤重的鱼就已经算很不错了。

  当天记者还在汪长林家门口看到一个渔网,据他说,这个渔网是半年前他在排污口的外面架设的,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在这个渔网里发现过鱼。于是他又在河对面架设了渔网。每天就这样摇着小船来回。记者看到今天汪长林只收获了一些小鱼小虾,而且其中有一些已经死掉了。

  不光是鱼越来越少,由于靠近排污口,他们的饮水也越来越困难。记者看到汪长林家里有一桶颜色发暗的水,而这桶水就是他们从淮河里取来的。记者看到桶底有很深的沉淀。而他们只是简单的用明矾搅一下就作为饮用水。但即使就是这样的水,也不是天天都能喝到的。淮河里有没有死鱼成为他们判断水能不能喝的依据。“有死鱼就不能再喝了,要到岸上去挑水” 汪长林对记者说。

  从姚家庵排污口沿着淮河干流再向东10公里是一个叫杨郢孜的排污口,周围的居民告诉记者,由于受到污水影响,他们的地下水都不能喝了,每天要到别人家四处借水喝。记者注意到,这个肮脏的水塘,水面已经呈黑色,并发出恶臭,就离他们家的井不远。在这个水塘的一角,一个水泥管道正在排放污水。村民告诉记者,正在排放的污水主要来自附近德邦化工厂。为了证实村民对井水的评价,记者请村民用井水烧了一壶水,并尝了一下。发现井水的味道实在是让人难以下咽。村民告诉记者喝了这种收污染的水会拉肚子。

  对于居住在排污口旁边的这些村民来说,污水正一点点破坏着他们的生活状态,而对于吃淮河水的淮南市民来说,也许有一天,他们将彻底告别淮河水。在采访期间,记者得知淮南市正在进行一项耗资巨大的引水工程,就是这个第二水源工程。这个耗资1.2亿元的国债项目,现在已经完成了厂区建设,而建设这座第二水源最大的初衷就是要应付一旦淮河水质出现严重污染而无法饮用的状况。淮河污染给淮南市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威胁已经近在咫尺。

  除了淮河沿岸城镇的生活污水,那些沿线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也不断污染着淮河的水质。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废水还对生活在淮河两岸的老百姓构成了另外一种威胁。

  我们国家把地表水分为五类,其中三类水以下人体就最好不要直接接触。而在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我们了解到,2003年淮河有近2/3的河段水质已经达不到3类水标准,根本不能饮用,其中有46.5%的水量因为重度污染,已经失去了任何利用价值。水保局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很多有害物质国家没有标准。就是说,检测的污染程度往往比实际的污染程度要小。比如说八一化工厂排污口。”

  在位于蚌埠市的八一化工厂排污口,记者看到,来自八一化工厂的污水呈明显的酱油色,它和来自另一个排污口的生活污水在这个排涝站汇入淮河。排涝站的站长证实了水保局的说法。“水泥都被腐蚀了,有硫酸。这对淮河大坝也有影响。钢筋一旦断了,就塌了。前年刚做了防腐处理,现在又这样了。”

  当天水保局的工作人员分别在这个蚌埠八一化工厂、城市污水排放口和混合之后的综合排污口取样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八一化工厂和城市污水的氨氮含量和COD含量全都超标。

  今年以来,淮河流域的污染还在加剧。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淮河19个监测断面有13个处于超标状态。其中,淮南市在安徽省沿淮城镇中,污水排放量位列第一,两项重要的污染指标COD和氨氮的排放量分别位列全省第三和第二。为什么淮南的排污量如此巨大呢?记者在淮南下辖的凤台县进行了调查。

  记者来到凤台县用来建污水处理厂的70亩农田,尽管早在2001年,污水处理厂的项目就已经立了项,但是直到现在,这块地里还种着庄稼,没有任何要开工的迹象。作为污水处理厂的厂长,刘福东已经被任命三年了,但是直到现在,还是在做各种前期准备工作。刘福东对记者说,“我们不敢先开工,怕到时候没有资金成为半拉子工程。”

  原来,这个项目早在1998年就开始申请立项,建一座日处理8万吨污水的处理厂,但是需要1.6亿元的资金,每年可用财政只有1亿元左右的凤台县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的资金,于是就开始申请国债支持,但是,直到2003年4月,凤台县污水处理厂才进入安徽省“三河三湖”国债项目表,国债资金才算是有了着落。现在他们正忙着做各种环境评估、征地等工作。就这样,一个污水处理厂项目前前后后经过了7年的时间还没有开工。用刘福东的话来说,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2500万元国债资金一到位,日处理2万吨污水的一期工程就可以开工了。否则项目还会继续拖下去。

  在采访中,我们记者还了解到,在淮河沿岸,像凤台县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国家环保总局向全国人大的汇报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安徽省29个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没有一个彻底完工,未动工比例达82.8%,占投资规模的总比例高达89.5%。没钱建污水处理厂是一方面,即使部分完成的污水处理厂,由于一直是作为公用事业在运转,高昂的运行费用也让一些财力不足的地方政府望而却步。

  被垃圾包围的小岛

  淮南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早在2002年就已经完工,投资1.5亿元,设计能力为日处理10万吨污水,然而污水处理厂的主管领导,淮南市公用事业局的谢主任却告诉记者,两条处理线,现在只运行了一条。谢主任说因为从市里通向处理厂的管道还没有建成,所以现在每天只能够处理2万吨污水。这条原本用来净化水质的设备此时成了青苔的滋生地。2万吨的日处理量和淮南市38万吨的污水产生量相比,这个第一污水处理厂基本上成了摆设。但是谢主任告诉记者,幸好管网没有同时建成,要是按照现在的经营情况来看,真要一天处理10万吨水,那一年超过1000万元的运行费用只怕早让工厂成了摆设。谢主任对记者说,“以现在的费用收取,还款还可以,但是维持运转费用就很困难。”

  谢主任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建污水处理厂的1.5亿元资金和建成后的运行费用全部要依靠污水处理费。但是从1999年国家要求收费到现在,8000多万元的处理费欠了5000万。欠费不交的单位高达428家。“有一些好的企业也不交。像矿业集团。” 谢主任告诉记者。

  谢主任说的矿业集团是淮南市最大的国有企业,总公司就在淮南市公用事业局的对面。淮南有多大、矿业集团就有多大,这是淮南人自己的说法,矿业集团在淮南拥有自己的医院、学校、职工占到了淮南市的一半,大约有50万人,当然矿业集团所欠下的污水处理费在428家欠费单位中也是最高的,有1千300万元。面对记者,矿业集团也向记者大倒苦水。“1999年、2000年和2001年的时候,那是整个矿业集团经济形势非常差的时候。那个时候矿业集团曾经和市里打过报告,暂时缓交或者免交。一共大概是700多万。等过了那段时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再跟市里面协商看怎么个交法。”

  谢主任告诉记者,矿业集团迄今为止只交了10万元污水处理费,和1300万元相比,有点九牛一毛的感觉。在这些档案袋里,记者发现了这样一张催缴通知单,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不交费就停水”,当记者问这样做了吗?回答是没有。“因为考虑到会影响到那么多的职工。”

  在428家欠费单位中,谢主任只给记者提供了几家单位的名字,更多的单位,谢主任并不愿意在媒体上提到他们,而在这428家单位中,只有一家叫中铁四局三公司的单位被告上了法院,他们的欠款是40万元。当记者问及为什么不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其他的欠款时,谢主任没有回答。但他说,如果污水处理厂由现在的事业单位改制成为企业,或许污水处理费的交纳情况要好一些。“资金是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资金,就没有办法运行。政府负责收费,工厂只管运行。有钱就运行,没钱就运行不了。” 谢主任诚恳的告诉记者,“有一句话我感觉是对的,疮不长在谁身上谁不觉得疼。什么意思?要是企业不加大力度收费,企业就倒闭了。”

  在采访中,记者经常能感觉到淮河沿岸水利部门的为难。眼下,淮河汛期马上就要到来,汛期过后,这条由5000多个水库,4000多个水闸控制的水系,污染会暂时减轻。但在盼望下雨的同时,水利部门也在担心上游的滚滚污水会给下游带来更大的污染。他们说,只有各地政府都能够为下游着想,先共渡难关,再加紧治理,我们才能早日看到一条干净的淮河。


 

    133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