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有关的诗词加随笔

|易落尘2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又临,无数精妙绝伦的中秋诗词再次被翻开朗诵,灵动的韵律,饱满的情意,诗意的文字,写出了一位位诗人的中秋情结。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中秋有关的诗词加随笔》,欢迎阅读。

  中秋有关的诗词加随笔【第一篇】:《中秋登楼望月》

  宋代·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赏析】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铁瓮城高耸入云,邻近青天,白尺高的望海楼好像飞上了铁瓮城与青天相连。挥毫赋诗时江水携带着涛声流到了笔下,不禁想起了三峡,举杯豪饮时点点帆影映入了酒杯,令人思念六朝。一阵阵号角声好像催促太阳落山,江面上无缘无故升腾起白色雾气。坎坷的往事忽然涌上心头,哪里的景色能让我赏心悦目呢?不论面对春风还是面对秋月,我的心头却感到茫然。

  中秋有关的诗词加随笔【第二篇】:《木兰花慢》(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点评:一连串的发问,使得这首词几乎是中国古代最有科学色彩的一首词。月亮为什么能在空中不会掉下来?沉到海里,不会被碰坏吗?为什么圆月渐渐变成一道弯月?是不是这边沉下去,那边就升起来?……八百年前的辛弃疾,竟然在词中接触到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现象。王国维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辛弃疾还有一首《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也是写中秋的作品中,一首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中秋有关的诗词加随笔【第三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中秋怀人本是透露着落寞情思,更何况一生波折的苏轼,独自品味着中秋月夜,但是,参悟自然之理的他,却出语峭拔,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人也有悲欢离合,唯希望能够千里共对一轮明月,来传递这悠悠思念,经历了官场起伏的苏轼,以出世之思入世,他对人生的态度,也格外显出一种释然的理性。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中秋有关的诗词加随笔【第四篇】:盘点那些不该遗忘的中秋诗词

  今儿早上步行上班,边走边想,马上就中秋了。中秋节似乎总是更能引发诗人情怀。无论是“山中夜来月”,还是“花间一壶酒”,最珍贵不过“千里共婵娟”“天涯共此时”。有关中秋的诗词汗牛充栋,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肯定还有不少或被“遗忘”的佳作。到得单位,开电脑,百度一搜,果然就发现了这三首。老实说,张孝祥的《念奴娇》和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读过,而辛弃疾的《木兰花慢》还真是第一次见到。

  1、张孝祥《念奴娇》:不输苏轼《水调歌头》

  “描写中秋之月,最多最好的当属李白。苏轼《水调歌头》一词,堪为中秋诗词绝唱。”韩可胜说,然而,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论壮阔和情怀,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并不输给苏轼: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以长江之水为酒,以北斗星阵为杯,再请天地万象为宾,和我一同细斟慢酌。此情此境,没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这种壮阔、这种豪情,遍观宋词,无以复加。”韩可胜说。

  2、辛弃疾《木兰花慢》:神悟月轮绕地之理

  而辛弃疾的《木兰花慢》,虽然很多人不熟悉,但其科学追问却在中国诗词中独树一帜:“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成弯月?是不是这边沉下去,那边就会升起来?作者一连串的发问,使得这首词在人文情怀中,又增贴了不少理性色彩——八百年前的辛弃疾,竟然在词中接触到了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现象。难怪王国维会赞叹其“直悟月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

  3、王建《十五夜望月》:古人与今人心境的契合

  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也是一首或被“遗忘”的中秋怀思佳作:“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 究所教授朱大可介绍,王建虽任职低级官吏,一生却写下了大量乐府诗,几乎与张籍齐名。

  “本诗跳出宫怨的范畴,将中秋节的忧伤书写的淋漓尽致。就在今夜,所有人都在仰望月亮,却不知道那片秋天的忧思,究竟会降落在谁的家里。”朱大可说,最后一句以设问结尾,更显意深情长,把个人感受与众人经历巧妙地连接到了一起。

  中秋有关的诗词加随笔【第五篇】:《望月怀远》赏析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作为中国人颇为重视的一个佳节,远在他乡的游子都会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而这一习俗自古已经沿袭了数千年。

  古人除了通过各种仪式庆祝这一节日,另一种独特的方式就是寄托于诗歌。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诗人通过望月时思绪的起伏变化,来寄托对于亲人的思念。该诗表达抒发情感自然真切,语言流畅。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则是一首关于中秋的风格迥然的诗,诗中白居易通过今夕和往年赏月的不同,映照出自己贬官以后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着力突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尤其是在月圆之夜,凄凉孤独悲苦的感觉显得尤为明显。辛弃疾的《满江红 中秋寄远》一首中秋怀人词,它并不注重对月夜美景的具体描写,而只借月亮的圆缺和宴会的气氛来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诗的开头通过月的阴晴圆缺比喻人的悲欢离合,引发哀愁,寄托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但至后面笔锋一转,道出离别的日子定会过去,有情人终有团聚之日,体现出辛派豪放词的本色。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把天上和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的事物联系起来,寄托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苏轼在另一首诗《中秋见月和子由》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全诗景情交融,抑扬顿挫,也是中秋咏月诗中的佳作。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前两句写景,第三句才点出月,抒发自己望月思人之情。苏轼《中秋月》这首小词 ,正如题目所说写的是月圆团圆的喜悦,描写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题为玩月,描述词人月夜漫游太空、神往月宫的幻想之旅,同时,不忘描写人间百姓疾苦,表达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切。李朴的《中秋》着重描写的又是秋月。诗中描写了月夜的静谧气氛,后又用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作为素材,诗人进一步想象,打算约伴同游银河,更使诗显现出新的境界。文天祥的《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是他回复董提举的一封书函,我们可在这篇短文中看到当时文人过中秋的风俗习惯。

    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