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历史教学随笔

|王佩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历史教学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的历史教学随笔篇1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新课改中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等。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能力的培养者转变,让教师在新课改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无疑,反思性教学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很好途径。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容

(一)课程理念反思

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但是在教师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般都会有一个定势的思维。这种已有的定势思维会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习惯和经验当中,如果仍然使用旧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那么新课改的工作只能是“新瓶装旧酒”。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首先就必须对教学的理念进行反思。例如,在高中的新课程中就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实际的高中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更加关注教师的主导性,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对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的反思,并且受到湖南卫视中“变形记”节目的启发,我在高中的课堂中开展过一次“课堂变形记”的活动,即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而老师充当学生的角色,这种“变形”的教学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给了他们锻炼的机会,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好的帮助。

(二)备课环节反思

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首要环节。在高中历史备课时,往往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制订这个计划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制订这个计划时,不能只按原有的经验来制定,应该思考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区别,对同一个问题的叙述在两种教材中有何区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区别?当然,以前的经验并不就是弃之不用,在备课环节中,除了思考新旧教材中的不同之外,还应该思考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

(三)教学手段反思

教学手段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保证。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例如,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都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具备形象性、趣味性以及直观性等特点,运用得当可以使得课堂更加形象生动。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又往往走了另外的一个极端,比如:轻质量,而重数量;轻内容,而重形式;仍然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由原来的“人灌”转变成“机灌”等。反思这些不良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忽视了教学中的有效性。所以,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应该反复思考所用素材的典型性,是否具有说服力,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启,如果不能,则应该宁缺毋滥。只有经过充分的反思,才能让先进的教学手段真正为课堂服务。

二、反思性教学在历史新课改中的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中的反思性教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反省和探索。因此,反思性教学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证把握整个反思的教学过程。

(一)以发现问题为切入点

反思性教学以教学问题的发现为整个过程的切入点,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反思性教学中的反思不应该是简单地对自己教学情况的简单回想,而应该带着一种自我审视的心态来进行反思。

2.以科学的方式来解决对教学过程进行反省发现的问题,并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指导解决问题的宝贵机会。因此,对每堂课都必须静心思考。例如,在讲授《战争》一课时,采用了《复兴之路》中的.其中三段插入到课件中,事实证明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同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我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在课堂上什么时候放比较合适?放完之后可以提什么问题?放多长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同时不影响授课进度?对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是进行反思性教学第一步。

(二)以积极改进作为关键点

反思性教学的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目标是改进教学。因此,教师在发现问题之后,就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对授课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战争》一课中,发现了上述的几个问题之后,认识到了:视频播放的时间应该合适,播放的内容应该与课堂相关等。在反思以后,对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改进:在进行战争爆发背景的介绍之前,放了5分钟的东西方形势分析的视频,一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分析了战争爆发时的国内外形势,另外也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同时在视频观看之前还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在19世纪,从英国出发必须经过4个月才能抵达中国,为什么相距如此远的两个国家会爆发战争呢?有了视频作为直观的感受,经过稍微整理,学生就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来进行思考。

(三)以有效实践为落脚点

教师是反思性教学的主体,要求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客观的反思之后,形成一个效率更高的方案再进行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因此,反思型的教师与操作型的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操作型的教师喜欢问“怎么样”,只关心教学的结果,而反思型的教师则更加关心“为什么”,试图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点和失败点。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例如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课中,开始只是着重对基础知识的介绍,但是忽略了其中一些隐性问题的挖掘,经过反思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以下的问题:

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马克思就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其中火药粉碎了骑士阶层;指南针引导人们走向世界,建立众多的殖民地;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给欧洲国家资产阶级的发展带去如此大的推动作用,而中国本土的资产阶级发展却如此缓慢呢?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又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以坚持不懈为基本点

反思性教学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通过教师不断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来改善自身教学行为。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效的问题,需要长期不断地坚持,反思性教学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调整—实践—发现问题不断循环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的坚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会学”,“会学”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因此,学生的“会学”离不开教师的“会教”。“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此背景下走进了高中历史教堂,为了更好地研究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本文首先对反思性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介绍,然后依据作者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的经验,对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应用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思考。

常言道:“教无定法”。在新课改中,并不是反思性教学就是万能的,本文只是以反思性教学为例研究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初二的历史教学随笔篇2

长期以来,在我国历史教育教学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主体活动给予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随着未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为了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我们将活动教学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使传统的教学过程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产生了以下新的特点。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探究式”是万能的吗?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学实践已经证明: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一般更适合于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对智力一般、善于模仿思维的学生来讲,教学效果就要差一些,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它显著的优势,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很难检测和评判孰好孰坏。机械的、形式化的“探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很简单而不需要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事实上,现代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只能是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引导学生探究现实生活的历史渊源,可以综合培养和考察学生的素质。首先,考察学生的调查能力,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较为顺利的完成任务,并通过调查、访问、上网等手段查找资料,有些学生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还到附近的宗祠参观。其次,是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同是一份研究报告,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呈现出来的图表形式千姿百态。再则是考察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

初二的历史教学随笔篇3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校园、社区、名胜古迹、园林山川都可成为课堂。对于在这样的大课堂中开展的学生活动,历史教师要积极参加。

活动是展示教师才华,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有利时机。活动中教师的适时讲解、点拨,都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近,从而对老师产生信任,甚至产生崇拜。 综观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让人忧思: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课,学生认为学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学生宁可多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场采用如下方法: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认真组织、全员参与形象化的语言,增强直观性、情感性组织过程严谨、完整有序。从设计、准备实施到巩固延伸,形成完整体系巧妙结尾、引人深思。

三、通过本课教学,我更深刻认识到老师在备课是不光备教材、课本,还要备学生。

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出乎教师备课前的教学设想。所以,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

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初二的历史教学随笔篇4

本学期主要学习中国近代史,线索明确,但内容较多,容易混淆,且知识点难度大,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是看地图,学历史(识图学史法)。通过看地图,将比较空洞的历史事件还原于具有空间立体感的历史真貌中。

二是列表格。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__条约》这三大条约几乎都有赔款、割地、开设通商口岸,学生很容易混淆。我指导学生将每个条约都制成表格,使知识在轻松的学习中被记得更牢。这三大条约签定后,中国的社会性质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南京条约》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定后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__条约》签定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表格中提纲挈领的写上几个字“开始沦为”、“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这样学生既不混淆也一目了然。

三是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上历史课的兴趣。如:《甲午中日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火烧圆明园,圆明园被焚烧的熊熊烈火、圆明园被摧毁的残垣断壁,真实的画面比老师的任何语言都更能激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真可是事半功倍.

四是开展探究性学习。比如绘制“1840年战争前期清朝疆域图”、探讨学习历史的方法、交流记忆的方法等,培养学生能够寻求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没有初一时浓,有的学生连识记知识点都存在问题,其原因是:没有时间复习巩固,这是所有政史地生任课老师的共识。学生仍未重视历史这门学科,仍然抱着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学生现状如此,过多的埋怨责怪都无济于事,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现状,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探讨教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初二的历史教学随笔篇5

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准备多媒体,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目标明确。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

在最近听课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窗子的一点点响动,立刻会有学生东张西望,在学生展示中,有时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的审题→析题→答题习惯,一切都以规范为出发点和归宿。习惯的培养讲究的是持之以恒,好习惯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

当然,说和做,相去甚远,只有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每每让学生感到这事马上要做,才会有细致周到的考虑,才会有到位的指导。要让指导、设计与想法在现实中着陆,只有一个办法,带着学生去“做”。

初二历史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蒙氏老师教育工作教学随笔4篇

教师师德师风教育随笔作文10篇

做一个研究型教师培训心得体会5篇

班主任反思工作总结随笔5篇

班主任管理班级读书心得5篇

政治学科教育随笔作文5篇

如何做好班主任的心得体会随笔5篇

八年级英语下教学随笔5篇

高中语文随笔美文5篇

美术中学教学随笔5篇例文

    10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