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师磨课随笔

|易落尘2

  学习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学。把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注重教材、教辅和课件的有机融合和渗透,切实体现了“为教学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堂笔记、红笔纠错、举一反三等。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教师磨课随笔》,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教师磨课随笔【第一篇】:精心“集备磨课”,打造“高效学堂”

  月23日,市、区两级教研室来我校跟踪视导磨课。通过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组对于“如何打造‘高效学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感觉受益匪浅。

  一大早,部分学校生物教师汇聚十三中生物实验室,听取了陈西艳老师和薛红霞老师两位青年教师的研讨课。老师们在认真听课记录的同时,还如实填写了《任城区初中生物听课评价反馈表》并在课后即时反馈了两位执教老师的优点和不足。下午,大家在区教研员王国庆老师的筹划组织下,就上午两节课进行了深入到位地剖析和点评;对于初三结业复习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了解惑和指导。

  两节课整体来看,存在以下突出优点:

  两位执教老师都是近三年刚刚上岗的年轻教师,素质过硬、进步神速、可塑性极强。从课堂生成问题的机智处理层面可见,陈老师和薛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相当强。

  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有序。如:陈老师以“小小医生”为主线,“初诊断”、“再诊断”前后呼应,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薛老师的“模块复习”教学,学习任务细化明确,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堂笔记、红笔纠错、举一反三等。

  注重落实,精讲细练,当堂达标。如:薛老师每个复习板块后都紧跟“即时练”,“当堂达标”时间远远超过20分钟,并注重纠错落实和迁移拓展。

  注重教材、教辅和课件的有机融合和渗透,切实体现了“为教学服务”这一根本宗旨。

  当然,这两节课也有诸多不足。如:青年教师基本功尚需夯实,板书设计力求细化,要善于倾听和等待学生,问题深度宜把握好火候;大班额提问时建议增加提问广度。

  对于老师们普遍谈到的“课堂容量和学生参与度如何有机处理?”这一问题,王老师谈到了个人看法。他认为“学生的参与度”不仅仅指的是有多少学生回答问题、有多少小组活动热烈,而应该思考“学生的思维火把是否被教师启发点燃?学生的思维深层能否和老师产生共振?”这就需要老师们备课时明了课标要求、了解班情学情及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做到“心中有数、眼中有生、方法有效”。特别是结业年级复习课,学生极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我们在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媒体辅助的同时,还应创造性地用好教具、标本和挂图等各种刺激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以求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复习效率。

  总之,本次教学视导在郝明青组长的精心组织和协调下,开展得异常成功,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初中生物教师磨课随笔【第二篇】:磨课,一种重要的教学研讨形式

  突然接通知要参加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作为一个还算是爱学习的老师的我来说,这应该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无奈近期工作实在太忙,学校的创新课评比,小课题研究工作,还有各种检查评比,日常的教学工作,让我恨不得分身有术。领导告知,这次活动是上级花钱我们培训,不去就浪费一个名额,换人来不及了,还是克服困难去吧。只好安排了调课、代课事宜,留下了一些任务给我的战友们,匆匆出发赶赴鲁东大学参加培训。

  经历磨课

  原以为这次培训和往常的培训一样——听报告,理论的、实践的、高屋建瓴的、一线草根的,到了以后才发现,听报告不是这次培训的主要任务,虽然也安排了报告。真正的意图是进行“三备两磨”的体验过程,并且要把这个体验过程变成视频资料,为下年度暑期的远程研修提供样本。

  三备两磨”好理解,就是首先确定一个研究的点(问题),由此制定研究计划,一个老师根据研究的“点”备好一堂课,大家研讨该教案,也就是第一次的打磨、修改,帮助主备老师改进教学设计。随后,主备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二次备课,并提供真实的课堂供大家观察。本组的成员们根据不同的观察点设计观察量表对实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对数据加以分析,谓之第二次打磨。随后,主备老师再根据二次打磨中大家研讨的情况及建议进行第三次备课、修改和完善。

  这样看来,似乎跟我们平时进行的课堂研讨方式相似,尤其是有老师要上公开课或者评比课的时候,何止是“三备两磨”,可能是n备n磨了。所不同的是,这次的磨课,一是全省各地的老师们到一起进行分组磨课,平时的磨课更多的是本校同事;二是这次磨课前前要确定一个磨课的角度(也就是研究的问题)进行;三是这次的磨课过程要形成视频资料。

  初中生物共100人参加了这次的研修,泰安、枣庄、临沂三地18位初中生物教师分在一组。

  刚开始,18位老师走到一起来不知要干什么,什么脚本A、脚本B的,磨课就磨课,干嘛要整成脚本还要拍摄下来?后来才知道是为暑期研修做准备用的。既然是磨课,那就“磨”,怎么还要写成脚本?总觉得这事太假了,直接到学校录制一堂课,大家一起磨课改进,把最真实的研讨过程录制下来不好吗?很多问题最初都是模糊的,因为培训的开始先是讲座,还没涉及到具体任务,直到分了任务之后才开始有了一点点眉目。结果,这次的研究比以往任何的培训都辛苦——因为要完成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写个听课体会,而是要创造性的去完成磨课过程并形成录像。

  我们研讨小组确定的选题是“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前期,先是对“计划”进行了制定、修改和完善,并把对“计划”的制定过程整理成“脚本A”进行录像;然后对“一备”的教案进行研讨,每个人都提出修改建议,经过整理汇总后,该过程还是要整理成“脚本B”录制下来。这两个过程的视频基本是真实的,只是把研讨过程整理加工后,更加精练的呈现研讨过程(不否认的是,因是后期录制,就有表演之嫌了,并且有的老师在摄像机面前还是很不自然的)。三是要确定几个观察点,每个观察点设计出观察量表,如何选点、如何观察,并把量表的设计和目的再设计成脚本录制成视频C;四是经过“三备两磨”之后,主备老师上课,本组成员根据观察量表进行现场观察,并于观察之后进行数据统计和整理,研讨写成脚本进行录制成20分钟的视频D1哦;五是对整个磨课过程进行总结点评录制视频D2;还有最后一项,就是全部视频完成后,在上网去完成相关的研讨作业、写出总结。

  前三项任务在先期鲁东大学一周的培训中基本完成,四五项内容需要集中完成,我组因上课的老师以及多数老师在临沂区域,我们就集中在临沂完成。原本安排我观察某个点,后考虑没人做总评,干脆安排我总评。总评不仅仅是评价二备之后的课堂展示情况,而是要对我们整个研修磨课过程做一个总结。组长希望大家在听课前能根据教案基本写出评课提纲(包括观察后的总结),但课没上之前我怎么也写不出来,只好等听课之后写。

  十分钟的时间能讲多少,我没数,也就随便列出提纲。作为总结点评,我最不喜欢的是正襟危坐的念稿子,估计大家看了也会感到很枯燥乏味,所以,我在录制点评的过程中,让几个老师坐在我前面,如同日常的交流一样跟大家分享我的观点。害怕时间不合适,就让老师们在我讲到9分钟的时候提醒我,我就赶紧结束。因没人提醒,我在讲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就列举了课堂中的具体案例加以说明,等我结束总结的时候,老师们才告诉我,讲了23分钟!说看我讲的生动、精彩,不想打断我,也不愿打断我,就让我一直讲下去,结果就超出了一倍的时间还多。为了符合任务要求的10分钟,我重新调整了思路,省略了大量案例,重新录制,基本上符合要求的10分钟。但几位老师都说,我第一遍点评的23分钟更精彩,甚至录像的年轻女教师说,她是学计算机的,对我的点评也都听懂了,并表示要把前面23分钟的录像带回去给同办公室的几位生物老师看看,这给了我很大鼓舞。

  完成任务回到宾馆,有几位提前离场的老师也表示遗憾,说没在现场听我的点评损失大了。既然这个点评能对大家有些启发作用,我就根据当时的录音情况大体梳理出来,供大家研讨之用。

  感悟磨课

  这次磨课,我们第4小组选择的研究题目是“初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改一开始就被提出并写进课标中,这主要是针对我们传统讲授式甚至灌输式的教学中存在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旨在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由过去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转向重视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十多年来,广大教师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而合作学习的问题依然很严重。目前,有的学校开展了合作学习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别的学校又很难拿过来就用。网上搜一下“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合作学习”,有数百万、数千万相关的文章或论文或随笔,每一篇都是有道理的,但拿过来依然没法直接使用。这么多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章,但合作学习依然不能真正有效的进入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课堂,可以说,合作学习的形式主义、表浅化现象依然很严重。我们提出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问题,这不是什么新问题,我们也不可能一次研究就能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所有问题,但希望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呈现出我们如何进行磨课的过程,以及磨课过程中如何围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展开的研讨、改进过程,期望这个过程本身能对老师们有所启发。

  首先是如何确定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既然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作为研究的问题,就要先确定一个研究的点,是课堂教学,还是新授课教学,或是实验教学,还是复习课等,不能笼统的去研究。由于生物学科中涉及到的实验内容较多,如探究实验、观察实验、调查等等往往都需要合作解决,我们就把“探究实验”作为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载体,去探索如何在探究实验中开展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

  既然说目前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不够高,我们就要先搞清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经过本组成员的研讨、汇总,我们普遍感觉:一是老师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不放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二是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到位,总觉得左右前后同学讨论了就是合作了;三是分组不够合理,导致不能发挥小组作用;四是任务不够明确,学生无所事事;五是评价不到位,不能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学生层面,也因老师的问题而生,老师没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当然不合作;没有自学也没没机会遇到需要合作的问题;任务不明确不知怎么合作;平时的实验少,对实验过度兴奋,走进实验室难以很快集中精力进入学习;有的学生过于强势而有的学生始终处于弱势状态,导致所谓的合作变成少数学生的舞台。

  找到了原因,那就要在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在备课上来下功夫。

  这次主备和出课的许老师先拿出一备的教案供大家研讨。大家在磨课研讨中发现问题了——从整个备课中看,还是传统的教学观主导下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老师中心、教师独霸讲台的观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是以老师的讲为主,即便有些环节放手给学生,但还是不太放心,更多的还是在老师的牵引下完成任务;再一点,为了合作而合作,不是真正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进行合作。比如,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这本身是非常简单的问题,老师的教案中却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合作设计观察方案,还有交流观察方案、修改方案,其实完全没必要合作的,因为每个学生拿过种子来就可以观察,从外而内进行,无需合作制定什么计划;再是观察种子结构本身也是很简单的问题,每个学生一粒种子就可以观察,无需合作。这如同搬一块砖,一个人完全可以拿起来,却让两三个人去抬,没必要,反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真正需要合作的内容是什么?应该是学生自学有困难的、需要同伴互助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本节课后面关于种子结构中为什么胚是最重要的?还有两种种子对比异同点,等等,难点知识应让学生合作完成却没有变成了老师讲学生听。此外,还有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一些环节设计,如本课的导入,中间环节的设计等不甚合理,都需要改进。

  经过一备中全体成员的共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许老师把大家的意建议集中起来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修改(其实是多次修改),上传教案又进行第二次磨课。这期间还包括部分成员和许老师共同的课堂观摩与修改。二次磨课之后,由许老师根据二备之后的教案上一堂完整的课,我们全体成员集中观课,根据预先的分工和设计好的观察量表,分工观察记录。

  通过观课后的数据分析不难看出,许老师在二备之后的课堂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合作的前提是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老师预测到自学有困难,通过合作可以完成。这就需要老师放手并给学生确切的合作任务。许老师在这堂课中,能够在需要合作的环节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这比一备有了非常大的突破;二是合作学习,要不要老师的指导?合作学习因是学生同伴间的互助,他们会遇到方法上或知识上的难题,这时候更需要老师随时帮助。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许老师能随时走到每个小组学生身边恰当指导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做的比较到位;三是合作的形式,采用什么样的合作形式更好?这与学习内容有关。有时是知识概念学习难度大时可以通过讨论交流构建概念知识,有时是动手操作中一个人难完成需要两三人合作,有时是对知识的汇总归纳时需要互相补充完善,有时是较难理解的过于抽象的知识需要通过大家的智慧互助解决。在这节课中,许老师既安排了对知识总结归纳的合作讨论,也有动手操作的合作互助,安排比较恰当;四是合作时间恰当,根据需要进行合作解决难点问题;五是小组内部成员基本上都能有事做,并能互相帮助,达到合作的目的;五是老师评价基本到位。

  从观察的角度看,我觉得几个小组选择观察的视角比较恰当,能很有针对性的观察许老师课堂中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间、学生的倾听、学生合作的效果等的情况,并能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整理,客观真实的表达了对这堂课的评价。应该说,通过大家的合作磨课、观课、总结、提炼,使得我们的磨课目的基本达到。

  但并不是说目的完全达到了,磨课到此结束了,这一堂课也成为最完美的合作学习课堂了。“好课是磨出来的”,真正的好课还需要一遍又一遍的打磨,既需要老师个体的精打细磨,更需要大家的智慧碰撞、集体打磨,最终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效果,真正让课堂成为课堂应该成为的样子——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我们这次呈现给大家的只是一个如何制定计划、合作磨课、不断改进的过程,这或许能给老师们今后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思路。

  几点建议

  通过这次磨课经历,我发现,其实可以选择很多角度进行磨课。除了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可以从“提问的有效性”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哪些是老师无效的提问那;哪些问题是有效地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哪些是简单提问,用以巩固知识;哪些是有思维含量的,能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哪些问题是有难度的,学生经过思考,甚至是合作讨论才能完成的问题……当然,还可以再换成别的角度,如课堂中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如何完成等等。

  无论从哪个角度探讨、研究,作为研究本身是很有必要的,需要我们老师选准一个研究的点进行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加以改进,提高课堂的效果。但无论那个研究角度,最后还要能跳出这个小视野,从一个相对大的视野来看这堂课的总体效果。如果老师们参加过评课(尤其是当过评委)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评优课中,假如按照评课标准一项一项的打分,最后可以打成满分——因为每一项都做的不错,目标明确,提问得当,老师基本功好,等等,但总体效果并不少那么完美,那就是缺乏了对课堂的整体观察,课堂虽然每个环节都是美的,但组合起来是没有生命的。就像一鸟,能不能飞,单独看,它符合了鸟类的每一项特征,有两翼,有发达的胸肌,还有消化、呼吸等特点也符合,但这些特征都组合在一起为什么就是飞不起来呢?(如家禽)那就是每项特征综合起来是不是适合飞的问题,课堂也是一样,我们要有对课堂整体的观察,要看一堂课的整体效果。

  从整体来看,今天许老师这节课效果比较好。无论引入还是整个教学过程,都比较好的实现了预设的目标。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一是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驾驭能力来自老师的胸有成竹,老师要有广博的生物学,能很好的把我对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能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结构。“凡事预则立”,没有精彩的预设难有精彩的生成,但有了精彩的预设,还要能随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做些调整。在今天这堂课中,有的地方还可以做的更好(这也是年轻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能灵活驾驭课堂),比如,当老师让学生展示观察的种子结构时,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都展示了豆类植物的种子,这时老师一定盼望着下一个学生上来展示玉米种子结构,但第4个上来展示的还是豆类——红豆的结构,老师有些按耐不住了,但还是表现出耐心的让第五个学生上来展示,意外的是,这个学生上来展示的是花生种子!这时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老师的焦急,始终没有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说出玉米种子的结构。一直到第6个学生上来说到玉米种子结构,老师马上停止了继续展示,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时候,假如老师能灵活一些,改变教学思路,先把玉米种子放一放,直接问:刚才几位同学都展示了豆类的种子,你有没有发现这些种子有什么共同点?进而引出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然后再问:有没有观察到跟这些种子不同结构的种子?再引导学生去观察玉米种子。

  老师不敢改变,其实说到底就是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他(她)需要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任务,一旦打破了原有的设计,就不知如何回到原来的轨道上了。

  这只是本课的一个例子。其实,日常的教学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很多突发事件,各种情景的产生,都是难以预设的,如何应对?如何把学生随时出现的各种状况变成教学的资源,这是老师很重要的能力。这也不仅仅是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对课程整合和驾驭能力的充分体现。

  二是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从这节课来看,老师关注更多的是“我”的课堂环节要落实,“我”的教学任务要完成,对学生的关注不够。表面上老师始终笑眯眯的对着学生,但实际上只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亲切”。比如,学生回答正确了,老师说对,或者说给某小组加分,嗯,是……仔细分析,这其实是在完成任务,很生硬,告诉大家:我有评价,并且通过量化来评价。其实,学生更在乎的,或者说能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的是老师由衷的欣赏,发自内心的鼓励。比如,学生说玉米种子有胚乳,老师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接着说我通过滴加碘液,它变蓝了,说明有淀粉。老师只是让学生坐下赶紧进入下一个环节。这里,我想老师应该表示出发在内心的欣喜:是吗,你太棒了,你能通过实验证明这种物质是什么……

  三是从学科本身来说,生物学上一个重要观点要渗透。就这节课来说,要渗透给学生的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为什么子叶里有营养物质?子叶肥厚;为什么种子最重要的结构是胚?它能发育成幼苗。类似的问题都表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当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的、无形的教育结果。

  我想,一堂课究竟是不是好课,其实很难从一个方面两个方面去评价。我们能够现时评价的,是知识掌握的情况,技能掌握的情况,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无法现时评价的。所以,老师的教学设计还要从更大的视野,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设计,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尤其是生物教学,不能脱离了生活实际,不能只为了考试而教,而应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讲述生命。为了生命,这需要我们全体同认不断探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初中生物教师磨课随笔【第三篇】:观课随笔

  课堂之于教师,犹如田野之于农人、舞台之于演员,到底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如何上好这堂课呢?乘着“新教育”的春风,3月19日上午,任城区初中生物“理想课堂”观摩评议会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本次活动通过“课例展示”、“互动评课”和“模式阐析”,旨在对“新授课”和“实验课”两种课型的阶段性磨课成果汇报展演,征求意见,聆听心声,加速定型,打造榜样,示范引领。

  本着“暴露问题、对症下药”的原则,汤小兵主任和高叶老师在自主备课、组内研课、反复磨课、临帖整改的基础上再次执教研讨课。两位教师以学案为依托,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动静皆宜,放手生成,为全区老师展示了两堂极具参考价值的精彩范例和践行模板。

  课后,老师们和学生代表以“即时书面反馈”和“现场互动点评”的方式毫无保留地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两位老师结合课例解读了两种课型的模式框架及操作流程,并提出了诸多困惑,如:学生习惯养成滞后影响时间把控,如何引导学生精心读透教材,小组合作评价如何落实等。而后,走在“新教育”前沿的实验初中团队代表李想老师分享了他们“同课异构磨课”和“小组捆绑评价”的某些做法,值得兄弟学校学习借鉴。

  最后,教研员王老师总结发言。王老师结合大家的操作困惑和理解误区提出很多可操作性的见解,并倡议老师们将学科教研文化有机融入到“理想课堂”的践行中去,提出了“模式无痕化”的终极目标,清除了部分教师的思想包袱,引起了与会人员新一轮的课改思潮。他要求老师们少抱怨多尝试,把握理念精髓,抓好“学案编写”和“小组合作”两大关键,找准学科嫁接切入点,边领悟边融合边实践边推进。

  本次会议极大地鼓舞了全区生物教师的研究热情,老师们感觉多了依据,有了抓手。即使通往“理想课堂”的道路充满荆棘,但老师们依然坚信“真知源于实践,行动就有收获,坚持铸就奇迹!”

  初中生物教师磨课随笔【第四篇】:初中生物教师教育随笔

  生物学教学要求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程序式、研究式教学,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积极采用计算机等先进媒体,使生物学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现行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体现了上述的精神。

  作为主要经济,资源的知识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知识的共享性,即指知识不具有排它性,可供许多人同时共享,较少受时空的限制。加之,计算机网络作为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正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知识经济的这些特点呼唤“开放式”教育,以培养一大批具有广博知识,有较强摄取知识的能力和具有开放思想的人才。新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就是适当引进了合作式教学,加大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力度,实现了生物学课堂的开放性。例如,实验教材每三节探究生命的方法中探究“蚯蚓的刚毛运动中的作用”的实验,课前老师讲明本节课的任务和学习方式后,学生就相互协作,分小组学习,学生们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热烈地议论,相互帮助着操作、学习,课堂的知识信息多向传递,热点区域此起彼伏,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协作,学会了在和他人交流中获得信息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初中生物教师磨课随笔【第五篇】:让学生从生活中学

  怎样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既轻松快乐,又能学习得很好、很透彻,是教材编写者以及我们生物教师所正在探索和研究的。我发现新版《生物学》非常注重教材“生活化”,很多例子,很多实验探究都注重学生能在生活中观察到和实践到。本人认为要想让学生感到生物“容易”学,“有意思”,就有必要把生物课教学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更会取得意外的收获。

  一、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的乐趣

  生物学知识源自大自然,大自然是真正的生物知识宝库。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很多是来自外来务工者家庭的孩子,有一部分是从小生活在深圳的孩子。他们虽然和大自然很亲近,却也往往不能把生活和生物学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会常常利用各种时机,主动为学生们建立这种联系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时,我事先发动学生到自己的住处周围对生物的种类进行调查,或者让孩子们调查保安学校生物园——博雅园中的生物,使他们获得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上课时,请各小组上台汇报、展示,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分析,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使学生们的印象深刻,再加上我的点拨引导,使学生们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把它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学到了“活”的知识,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

  二、“百闻不如一见”,亲眼见过和亲手做过才会终身难忘。

  我让学生在学校生物园亲手培育蘑菇,当讲“真菌”时,我拿出长好的蘑菇到课堂上,学生非常兴奋,因为看到自己的“成果”很有成就感,对“蘑菇属于真菌”就很自然记住了。而在学习“生态系统”时也就很容易理解蘑菇不是生产者而是分解者。在讲授“植物的一生”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会要求每组学生自己培养豆芽,观察发芽情况,再把它放在窗台,观察向光性。这样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生活经历中提炼出了生物学知识,就使这些知识得到升华,真正成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宝贵财富了。

  三、在生活中探究、运用生物学知识

  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全部在于考试得了理想的分数,更在于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了具体问题。所以,我会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作业,让学生们去完成。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根据生物课本里学到的内容,在校园找到一个生态系统,并用笔和相机详细记录该生态系统中有哪些成分。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总之,学习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学。把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使学生乐学、会学,在生活中得到启迪。是我们每一个生物教师应该努力去做的。

    1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