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国学教育随笔

|易落尘2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作品承载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理想和生存智慧。国学的推广,是民族复兴,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国人要求。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中学生国学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中学生国学教育随笔【第一篇】:关于国学的教育随笔

  就像诗人汪国真写的那样面对司空见惯的风景内心早已不再澎湃,似乎索然无味,平淡如其了。秦人为什么“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奇珍异宝见多了便不再珍惜了,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的东西往往忽视,甚至不知珍惜。考古学家对于古代的瓷器,瓦罐显示出异常的喜爱,而对于自己家中的常见摆设却不提一字i,怎么敢说是家中的工艺不好?难道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出的精品都比不上千百年的文物?所以我们又怎么敢说长城,故宫,颐和园粗糙的景观苍白了我们的双眼?都是因为我们看惯了。琵琶女“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不久如此吗?

  每个人都有一种懒惰性,是视觉的懒惰性,同样也是心中的懒惰性,一道风景看一遍的时候会耐心的观察,他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树叶都认真的诠释者风景的美丽,就像品尝一道菜那样,细细的咀嚼体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咸。然而一道风景看久了,一道菜吃惯了,我们就会懒惰了,不愿再留心观察,不愿再细细咀嚼。我们心中只存留着那第一次的印象,总认为第一次的印象便是永久的记忆,从心中自然生出一道屏障,阻碍着自己再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推敲出什么真理。

  生活中人们很容易被司空见惯的现象同化,影响。在网上曾经疯狂的转载的“中国式过马路”组图中就能看出来。对中国式过马路形象的解释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我们也会站在马路上,也许某个时刻我们就是其中的一名成员,若不是有他人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恐怕我们还会不自觉的“凑一撮”这种在往常司空见惯的的行为凸显的是国人规则意识的缺失,是对公共秩序的破坏,更是对平等精神的破坏!

  我们早该从这司空见惯的行为中挣脱出来开了,有些司空见惯的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竟然把他作为标准,作为真理。

  打破思维的懒惰性,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不一般的事物,是对生活的回馈。

  中学生国学教育随笔【第二篇】:国学教育进课堂之我见

  “欲成才,先成人。”也就是说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认为国学教育进课堂是一件好事,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吸取中国文化的精髓,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修身、养性。这是品性修行的绝好机会。

  不仅孩子们应该学习国学,大人们也应该抽点时间学习国学经典,因为学习国学经典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风范,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和纯净人们的心灵。

  学习国学经典,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协调,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爱人,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正是相映成彰。如果我们的社会,人人都知晓“爱人”,仁义的去对待别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多么和谐、多么温暖啊。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为人处事的法则,假若人人都能做到,我们的生活中该是多么的阳光,多么的希望啊!我们的生活中的烦恼将减少多少啊!

  一本书上说:“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我想这应该不是妄言。“仁、义、礼、智、信”是孔子文化的精髓,应该让孩子们去吸取、去发扬、去光大。灌输的教育肯定是不行的,从幼儿、从小学起采取熏陶和诵读的办法,来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方法还是不错的。

  学习国学经典的目的,无非就是陶冶孩子们的性情,让孩子们从小就拥有好的气质和品行,促进孩子们人格、智力、心理全面、健康的成长。

  我儿子学校让学生准备《三字经》和《弟子规》,很注重对孩子们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并能持之以恒。我们学校这几年在早会开设了校本课程《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于清朝康熙年间,取材于《论语》,是为孩子们启蒙的最好读物。我们学校每天早会,孩子们朗朗读上十分钟《弟子规》,既是益智又养性,何乐儿不为呢?以前,上课铃声一响,教室里传出来的是学生们欢快愉悦的歌声。现在,上课铃声一响,各班传出的是学生们朗朗的经典诵读的声音。这样,不好吗?让国学经典如春风拂过孩子们的心灵,积累千年的文化底蕴,吸收千年的文化精华。为了让学生真正受益,我们学校还会定期抽查学生背诵《弟子规》的情况,很多孩子都能背得很流利。

  我和班主任交流了一下,她们告诉我,《弟子规》要先把大概意思讲给学生听,学生才好背,背的快一些,也才爱背。所以,先背诵长大再理解的学习方法是行不通的。要想国学经典进课堂,真的让孩子们受益而不流于形式,不防教师讲解一句,孩子们背诵一句。

  国学经典进课堂应该长期坚持,但应注意深浅适当,年级低的背《三字经》,年级高的背《弟子规》孩子们学一些通俗易懂的经典就行了,千万不要把一些深奥、晦涩的古书弄进语文课本,加重孩子们的负担。早会、班会、队会业余学习学习、熏陶熏陶就行了,受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必太正规化、太拘束化、太统一化。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读好书,做好人。”是幸福的根本,和谐社会的基石。《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是每一个孩子人生坚固的基石和通向成功的台阶。

  中学生国学教育随笔【第三篇】:要鼓励学生学习国学经典

  目前,我国正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学习国学 、开展“百家讲坛”活动,这是民族复兴,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国人要求。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国学有何意义?怎样学习国学?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所谓国学,是指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传统思想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包括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从学科上包括古典文学、政治、哲学、历史、地理、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

  外国人都学 中学生更该学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文化不断流入、侵蚀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青少年为了追求西方思想文化“赶时髦”,他们不能完全识别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国学意识淡薄了。因此,学习国学更显得极为重要了。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的文明历史,在改革开放中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继承发展下来,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学习国学主要是学习孔子的儒学,儒学是国学的精华。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据统计孔子所著的《论语》在最重要的十部世界名著中,被翻译的语种数量据第二位。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学习汉语、学习儒学。如韩国、美国、日本、菲律宾、肯尼亚、德国、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都设孔子学院、开孔子课堂。外国人都学习中国的 国学,作为国人尤其是中学生就更应该学习国学了。

  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国学。

  中学生学习国学是非常必要的。学校的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国学,学好国学。老师要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指导学生学习国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和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好国学中的古典文学、历史、地理等课程,提高学生国学基础知识。近几年来高考国学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经典国学中的古典文学常识、文言文和历史、地理常识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不重视国学的学习,学生高考是很难考好的。

  学校的老师除了按规定的教学课程外,要鼓励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要有选择性地学习《四书五经》中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及《道德经》、《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三字经》、《唐诗》、 《宋词》等。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人文思想和国学基础知识,为积累知识迎接高考打下基础。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成果和宝贵遗产。希望学校的老师、学生家长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国学、学好国学,鼓励孩子在课外时间看国学经典,增长这方面的知识,使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递者。

  中学生国学教育随笔【第四篇】:诵读国学经典形成学生优良品质的研究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作品承载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理想和生存智慧,既包含丰富的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内涵,更富于审美的情趣。阅读国学经典,无论对文化学习还是心灵熏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德育与养成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润物细无声”

  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人格教育才是教育领域的根本问题,作为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老师虽然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权力,但对学生最有效的影响并非权力因素,而是老师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在班级中倡导国学经典诵读并将此运用于班级的德育教育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培养学生感恩教育,爱的教育,孝文化人生素养。知书达礼。待人接物,现代礼仪文明培养。修心养性、完善人格、和谐社会。

  二、课堂教学中的教育

  主要是语文课堂,个人素养要得到提升,诵读国学经典是十分有利的,它对学生成语、格言警句以及精美语句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坚持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沐浴学生的心灵。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

  一)在古诗学习中渗透

  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古诗语言简练精辟,每一首诗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反复诵读,悟出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指的是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些意境优美、情感浓郁的文章特别适合用多读的方法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只有把课文读通、读熟了才能很好的 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读的方式很多种在把课文读熟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内容,更加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

  三)通过分析词句领会内涵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抓住文章中重点的字词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

  三、处理班级事务中的教育

  班主任在班级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应表现出非凡的教育艺术,即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三位一体的独特结合。在班级事件中适当运用国学经典,水到渠成。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利用国学经典的道理,教师既可以迅速有效的平息事端,化干戈为玉帛,而且能提高教师的威信。

  我相信,通过开展学生国学经典的诵读与学习,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

  中学生国学教育随笔【第五篇】:国学礼仪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几点体会:

  第一、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把国学教育与早间操活动、早晨读、环境创设、校园活动、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在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规范着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同时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开展国学活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小学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我班有一位孩子上学经常迟到,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不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除了让其诵读《弟子规》外,还讲其中涉及到行为习惯养成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明白了应该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好习惯会成就好人生。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讲国学故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国学故事能让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小学生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其中《三字经》的内容包罗象,其中还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学领域中,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让小学生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通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学生学生要善待他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从语言活动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因此我又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此来促进小学生语言的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

  第四、让音乐与国学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国学由于以古文化为主,枯燥无味,不但学起来较难,而且学生对这些也不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编节奏,把那些国学经典作品很长,读起来拗口的句子编成歌曲,让小学生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通过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学习国学,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小学生的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小学生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小学生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知。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小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小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使他们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故此,在小学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小学生的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

    1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