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妄随笔大全精选

|公羽2

  狂妄随笔【第一篇】:年轻的狂妄

  我们都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远,没必要像五六十岁都没有出息的人一样怨声载道;没必要看着别人潇洒而为自己的苦逼生活苦恼;没必要因为别人轻易的成功而自己怎么努力都没用悲愤。

  我们都还年轻,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一直拿年轻当借口而碌碌无为。你可以到处去旅游,但静下来的时候请把时间留给自己的目标;你可以打游戏,但关了电脑的时候请别把时间留给游戏视频,除非你要去打职业比赛或者做游戏主播;你可以上课睡觉,但睡醒了请做点有意义的事;你可以谈恋爱,但别把爱情当成你的事业而用尽了青春,除非你要为开婚介公司积累经验。

  我们都还年轻,可以是个二十岁的废物,五十岁的废物……一辈子的废物;可以是二十岁的小人物,四十岁的小人物……到死的小人物;可以是二十岁的小职员……六十岁的退休员工;可以是二十岁的创业者,三十岁的CEO,五十岁的董事长……一生的企业家。你可以是什么,在于你想过什么,付出过什么,你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别人的嘴里。不过我感觉很多人都活在别人的嘴里,但我想那也是一种人生吧,毕竟这个社会,想弄口吃的还是比较容易的,活着等吃,吃了等睡,睡了等死,可以!

  我们都还年轻,再不装逼就老了。

  要想装逼不被戳破,最好不要只是说说而已。

  如果决定要做了,就把目标放大点,毕竟我们还年轻,还有时间拼一拼,输了没关系,起码你敢做了。

  你决定的是过程,命决定的是结果,过程走好了,命运才知道该如何安排结果。

  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有时你拼尽全力得到的还不如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有的,但有一点,你努力的过程是别人永远享受不到的,无论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没出息的人会有很多理由不努力,这样人我见多了,他们不需要有努力的理由,因为注定没出息!

  给自己找借口的人不一定没成就,但一直给自己找借口的人就是废物!

  狂妄随笔【第二篇】:傲慢非偏见

  学者钱钟书生于诗书世家,聪慧过人,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青年时期的钱钟书颇有些自负自许,恃才傲物。

  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吴宓对这个天才弟子青眼有加,常常在上完课后,“谦恭”地问:“Mr.Qian的意见怎么样?”钱钟书总是先扬后抑,不屑一顾。吴宓也不气恼,只是颔首唯唯。

  1933年,钱钟书即将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冯友兰亲自告诉他,将破格录取他留校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钱钟书却一口拒绝,并狂妄地说:“整个清华,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

  不久,“长舌”的周榆瑞将这话告诉吴宓。吴宓一笑,平静地说:“Mr.Qian的狂,并非孔雀亮屏般的个体炫耀,只是文人骨子里的一种高尚的傲慢。这没啥。”1937年,钱钟书分别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学习和研究西洋文学。在此期间,“浪漫”的吴宓几经反复,打算和32岁的情人毛彦文举行婚礼。消息传出,钱钟书特撰文一篇,发表在国内某知名大报上,刻薄地调侃恩师的新娘为“Super annuated coquette”(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卖弄风情的大龄女人),使吴宓的“罗曼蒂克爱情”,成为一时笑柄。

  1940年春,钱钟书学成回国,许多知名学府想聘请他,其中包括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可是,却遭到时任外文系主任陈福田、叶公超的竭力反对。吴宓得知此事后,愤愤不平,斥之为“皆妄妇之道也”。他奔走呼吁,不得其果,更为慨然:“终憾人之度量不广,各存学校之町畦,不重人才。”后来,陈福田请吴宓吃饭,吴宓特意叫上好友陈寅恪做说客,力主聘请钱钟书,为清华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经过几番努力,“忌之者明示反对,但卒通过。”吴宓很是欣慰。只是,任教两年后,钱钟书和诸公不睦,辞职他就。吴宓又是极力挽留,但钱钟书去意坚决。

  钱钟书离去后,吴宓借学生李赋宁的笔记来读。这是钱钟书讲课的笔记。内容有两门课:一是《当代小说》,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吴宓在《吴宓日记》里写道:“9月28日读了一天,29日又读一午。先完《当代小说》,甚佩!9月30日读另一种,亦佳!10月14日读完,甚佩服……深惋钟书改就师范学院之教职。”

  多年后,钱钟书的学术、人格日趋成熟。一次,他到昆明,特意去西南联大拜访恩师吴宓。吴宓喜上眉梢,毫无芥蒂,拉着得意门生谈解学问、下棋聊天、游山玩水。钱钟书深愧自己曾经的年少轻狂,红着脸,就那篇文章向老师赔罪。吴先生茫然,随即大笑着说:“我早已忘了。”

  1993年春,钱钟书忽然接到吴宓先生女儿的来信,希望他为《吴宓日记》写序,并寄来书稿。当钱钟书读完恩师日记后,心内慨然,立即回信自我检讨,谴责自己:“少不解事,又好谐戏,逞才行小慧……内疚于心,补过无从,惟有愧悔。”且郑重地要求把这封自我检讨的信,附入《吴宓日记》公开发表。

  叶兆言说:“吴宓不是一个豪爽的人,且毫无幽默感,但他却是大度、真诚的君子。”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吴宓先生真诚、大度,钱钟书也同样磊落、坦荡。对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吴宓老师坦然表示佩服,一再宽容谦让,足以表现出他心胸坦荡,爱才容物。这在当时和现在的社会,都是极难得的宰相肚量、君子修为。虽然,钱钟书在学问、成就上,远远超过自己的老师吴宓,但他在《吴宓日记》序中,谦恭地写道:“我愿永远列名吴先生弟子之列中。”师生各自的人格风范,跃然纸上。

  狂妄随笔【第三篇】:就让我狂妄

  我很痛苦,很悲愤,很迷茫,也很无奈。

  感觉自己完全跟不上这个世界的节奏,我这是怎么了?难道不该出生在这个时代?

  什么是诚信?什么是友善?什么是无私?总感觉应该这样,总感觉应该这样做,但是,我在做什么?我都做了什么?难道不应该是想的那个样吗?难道他们在事实面前有不同的意义吗?

  都说这个世界很美好,都说是我们身在其中而看不到。但是无论是电视报道,还是身边的事实都在告诉我,要理智一点,要为自己想得多一点,千万不要一时心软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因为会很容易陷入骗局。虽然大家很和谐,虽然大家很有礼貌,但是大家拥有更多的却是理性,确是距离。无论表面上感觉再好,谁也不敢真的为谁付出些什么。每个人心中都充满警惕,每个人都不敢冒险去完全的相信谁。

  所以,即使想要真心的付出些什么都无从下手,没有人敢欠谁太多。

  当然,这个世界仍然有许多人很成功,就是不知道他们身边用感情联系起来的会有几人。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告诉我们要小心,要理智。

  是啊,要小心,要理智。那我们什么时候去放手一搏,什么时候去犯错,什么时候敢犯错呢?

  如此,我可以小心谨慎的积累,默默无闻的学习,但是,青年人不该有热血吗?不该肆无忌惮的付出吗?

  狂妄随笔【第四篇】:宁狂妄,勿自卑

  偶然机会看到了俞敏洪先生的一段演讲,主题为“摆脱恐惧”,看了他的演讲,方才知,他曾经在大学期间也自卑过,不敢谈恋爱,不敢参加学生会或是其他的班干部的一切竞选等。成功的人成功的方式不一样,而历史总是那么地相似,包括现在拥有亿万身家的马云,曾经也因为自己的长相而自卑,被肯德基拒绝过,在若干年后的今天,马云收购了肯德基,“一雪前耻”。

  那种把自己看得太高的人,我们会说他狂妄,而一个自卑的人一定比一个狂妄的人还要更加的糟糕。因为狂妄的人也许还能抓住他生活中本来不是他的机会,但是自卑的人永远会失去本来就应该是属于他的机会。这世间,有多少人因为自卑而错失了良机,而又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狂妄而抓住了别人觉得遥不可及的机会。有些职位,门槛高,自卑的人害怕自己进不去,而狂妄的人有自信可以进去。而实际上,自卑的人的能力与狂妄的人的能力真的相差很多吗?狂妄有时候就是自信的一种体现。对于在同一水平的大学出来的毕业生们,在一定的程度上,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的能力水平是不相上下的,而在求职过程当中,狂妄的人表现出来的自信往往是一个连面试官的眼睛都不敢正视的自卑的学生无法相比的,结果不言而喻。

  在这个被拜金主义和外貌主义充斥的社会中需要狂妄的人,狂妄的人可以说长得丑的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说穷的人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狂妄的人往往具有独特的幽默色彩,这种色彩可以融化社会的冷漠,温暖心灵。自卑的人永远都活在别人的目光之下,走路都不敢抬头挺胸,与人交谈给人不够真诚之感。

  狂妄的人的朋友圈肯定比自卑的人的生活圈要广阔。很多人觉得狂妄是一个贬义词,可我分明觉得这是一个中性词。对于一个“狂妄自大”的人来说,也许“狂妄”偏向贬义词,可是对于“狂妄自信”的人来讲,“狂妄”被衬托出褒义的色彩。狂妄,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许是年少无知,对于小孩子来说也许是童言无忌,对于中年人来说也许是看遍人间沧桑的“老油条”。但这毕竟都还是一个人际交往的社会,比起那些因为自卑而金口难开或是惜字如金的人来说,我们更喜欢跟狂妄的人做朋友。空闲的时候听他们说说大话,用夸张的手法描述这个纷繁的世界也是极好的。朋友圈的宽阔与狭窄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人缘与大致的性格:或乐观或内项,或开朗或自卑,或自信或胆怯……

  狂妄随笔【第五篇】:闲话狂妄

  谁的骨子里没有或多或少的狂妄?

  狂妄,动物之本性也!

  依我析字,“狂”就是“猪狗狮狼”之性,伴有“王者之气”;而“妄”则是“亡女”,“亡”,使动用法,“女”即“汝”,意思是“使你灭亡”。这就很危险了,但自有毫不畏惧的国人在。嚣张、泼皮、恣睢者,多了去了。

  我较早看到的狂妄,是--的眼神、列宁的下巴,后来细看名画《蒙娜丽莎》(懵啦?你傻!),似也见到了若隐若现的狂妄……

  历史上,“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彼可取而代之”、“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扫尽残星与晓月”、“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名人名言,皆可视之为狂妄代言。

  简单划分,狂妄有四类。

  其一、青春型

  年轻胆子大,无知者无畏。从年龄、生理上看,这一类与荷尔蒙、力比多等因素有关。体格爆发、血脉贲张、思想偏激、行为乖张……从曹操的“一日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到钱钟书“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到韩寒“什么坛都是祭坛,什么圈都是花圈”……“我是牛氓我怕谁”、“小样,我灭了你”、“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连年轻的叔本华也对他母亲狂怒道:“你在历史上将会因为我被人记住!”连莫扎特也口出狂言:“20岁时,我只说我,30岁时我说我和莫扎特,40岁时我说莫扎特和我……”好在他们的狂妄,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其二、才能型

  才能型就是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就是张飞“万马军中取上将头颅如探囊取物;就是谢灵运的自己独占“一斗”……就是李敖的“500年内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就是“尼采的”如果有上帝,我无法忍受不成为上帝“……当然这些皆非等闲之辈。

  现实中,官场上,网络里,无缘无故就发狂发飙的数不胜数,恒河沙数……他们的下场如何,敬请拭目以待……

  其三、权力型

  我泱泱大国,向来不乏狂妄的“集权者”:指鹿为马的赵高;往官员帽子里撒尿的刘邦。国外的有要用铁和血解决重大问题的俾斯麦;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的拿破仑……

    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