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工作的励志短文

|小龙

  作为一名当代的职场人士,要学会从那些关于事业工作的励志短文中学会一些职场真理,那么事业工作励志短文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场工作的励志短文,希望能帮到你。

  职场工作的励志短文篇1:工作两年升为科长

  文/左小夏

  年11月6日,局里的任免通知发了下来,我被任命为科室副科长,算是给年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年12月份正式来到现在的单位,到年11月,正好两年,我升为副科长。我想用我的真实经历告诉你,很多时候,毁掉你的不是不公平,而是你自己,只要你足够努力,不公平也会为你让路。

  局里的中层领导干部选拔通知发下来的时候,我也犹豫了很长时间到底要不要参加。因为这个选拔需要笔试、演讲、民主评议、领导讨论等流程,而演讲并不是我擅长的,况且我刚到单位两年,在单位还算是个新人,像我们这种单位,向来都是讲究论资排辈,即使我参加竞选也没有多大优势。

  后来我问张先生,他鼓励我说,趁年轻,就要有红旗就要抗,有荣誉就要争。于是我在最后一天报名了。

  报名之后,我把晚上所有活动都推掉,下班回家之后就开始复习笔试,读规章制度,背两学一做。笔试成绩出来后,我排名第一。其实,考试的内容并不难,可只有我把它当做一次考试来认真对待,而其他同事都是敷衍了事。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次选拔只不过是走形式而已。

  正当我在为笔试第一而沾沾自喜,信心满满的准备竞职演讲的时候,一个同事偷偷告诉我说:“小夏,你太天真了,名额都是内定好的,你再怎么准备也不会被选上。”

  听到“内定”两个字时,我就像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对,就是那种感觉,当你热情满满的去做一件事的时候,突然有人一盆凉水泼过来,你从头湿到脚,心也跟着凉了,之前的热情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写到一半的竞职演讲我再也写不下去了,就算写了还有什么意义呢?那几天我特别失落。我很后悔当初自不量力的报名参加,像个傻子一样认真的的去准备笔试,一本正经的把演讲稿写了又改。

  晚上跟张先生抱怨不公平的时候,他说你得接受这样的不公平,就算已经内定了,你把这次演讲当成一次锻炼,也应该好好准备,即使选不上,也会让领导记住你。

  想了许久,还是决定把这件事善始善终,就算已经内定了,但我还想证明一下,我可以打破一些潜规则。

  有时候,我是个特别倔强的人,不撞南墙不回头。

  我第一次知道,我可以演讲的那么好。原来所谓的自信,是因为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你有十足的底气才能外化为自信的姿态。

  我把演讲稿背到我可以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就像是说我的名字一样,根本不用经过大脑。我专门请教了有演讲经验的同事,把演讲稿上该升的语调,该加重的地方都画出来。

  我自己在家反复对着镜子练习表情,语调,我一点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越来越从容自然。

  我在练习的过程中早就把内定的事忘的一干二净,我痴迷在这个挑战自己的过程中。是的,变好是一件容易上瘾事情。我一直认为像我这种性格内向,说话声音小的人生来就没有演讲的天赋。那几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竞职演讲那天,在会议室里同事们都拿着自己的演讲稿在背,只有我什么都没拿,因为我早已背的滚瓜烂熟。

  那天的评委都是单位里的领导,差不多有二十多人,比面试时的阵容还大。因为准备得足够充分,我第一次站在难么多人说话没有紧张,甚至越说越有激情,越说越有自信。

  那天演讲结束之后,我觉得结果都无所谓了,重要的是,我通过这次竞职演讲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哪有什么天赋不天赋,只不过是没有尽最大努力去做一件事。

  成绩出来了以后,我排在第二,在一起参加竞选的同事中我不是最优秀的,但对于我自己来说,我看到了最优秀的自己。

  同事告诉我通过选拔的时候,我以为是在开玩笑,直到局里的任命文件发下来的时候,我才知道,我真的可以打破一些潜规则。

  通过这次选拔,最重要的不是我得到了提拔,而是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原来我可以演讲的这么好,我所谓的短板只不过是给自己不拼尽全力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我很庆幸,还好我没放弃。

  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那些整天抱怨着这不公平,那不公平的人,毁掉你的不是不公平,是你自己。

  我相信,我确信,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就在于不公平。霍金说:生活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不管你遭遇怎样的境遇,你只能全力以赴。

  这是世界是不公平的,这世界需要不公平,正是因为不公平,才会让你有想努力去改变现状的想法,正是因为不公平,你才有通过努力来改变现状的机会。

  职场工作的励志短文篇2:那些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轻人的最终未来

  文/阿童木

  此前我写过一篇文章,给了一些漂泊在北上广深苦苦追寻或苟延残喘的年轻人们一点小小的建议。但说来惭愧,我自己就是一个离开小县城在大城市里蜗居着忐忐忑忑勉强维持生计的年轻人——我看着自己佯装过来人一样的分析真是感到自己咋那么不要脸——但欣喜的是,很多读者看了以后都留言说帮助他们解开了心中的焦虑,真是感谢。

  但事实上,在那一篇文章里,我只是讲到了来到城市不久的年轻人的焦虑与选择,但这却远远不是全部。当我们还年轻,当我们的父母还身体健康,当我们还没有养育孩子的压力,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收入依然在不断增长——我们所将要面对的真正的问题还没有到来——那个不可知的未来依旧不可知。

  最近,我去上海参加一个行业论坛,和几位圈子里的前辈聊天。他们大多数是外地人,来到上海十多年了,他们有车有家庭,在上海有着按揭付款的房子,但他们之中大多数没有没有上海户口,他们年薪多数在50万元左右。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样的收入也算是奋斗的一个顶峰了。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和财富拥有的程度,也算是中产阶层吧——照理说,中产的生活应该是最为幸福的,但事实上,这些在大城市的新住者们却都异常焦虑,而且这种焦虑比年轻奋斗的时候更甚——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

  留在在大城市?没有户口,孩子的教育是最主要的问题,迟早要回去高考。家里的父母双亲逐渐年迈需要照顾,而他们却在千里之外。哪怕你有了足够牛逼的经济能力你要把父母全都接到大城市,可是你的父母真的愿意吗?他们一大把年纪了还要再被逼无奈断绝自己所有的熟人联系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而且连医保社保都不一定搞的定。再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是一个人一生的最大理想,可是呢?

  那难道在事业成功之后,赚了钱之后就回老家去?回去干什么呢?当习惯了大城市里的公平竞争和日新月异,回到那个闭塞又处处开后门的小县城,我们真的能适应吗?我们明明可以再努力一下就获得更大的成功,为什么就放弃了呢?

  我们赚了钱回到小县城做什么呢?如果你是做互联网、做营销公关、做新闻媒体等等的工作,你回到小县城面对的是一片无助与迷茫。你把赚来的钱投资搞个小饭馆?开个小超市?或者托后门去去当地的事业单位挂个职位?呵呵,你一个离开家乡十几年人,根本无法再重新回来融入当地的圈子。

  那么,未来究竟在哪里?

  答案就是,根本没有未来。

  未来和你的奋斗、你的收入无关,和你能不能买得起大城市的房子无关,和你有多少的积蓄无关(那1%的超级富豪暂且不论),你所面临的是一个矛盾,一个来自于你的家庭的压力,来自于这个国家这种制度的限制的矛盾:就如同我之前所说的一样,你以为你足够努力就能获得自由,但其实,有一个巨大的透明的网在限制着你——这就是你所背负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的爱人的父母、你的孩子——虽说父母是无私的,但你的父母绝不应当为了你的梦想和选择而失去自己的生活——还有你所面临的制度:户口的难题、看病的难题、买房的难题——一切的难题你无法解决。

  但你如果回到家乡呢?就如同三十多年以前那样,你在计划中长大,然后接收了国家分配给你的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那时候你生活在一个极其稳定的,几乎一成不变的年代。人们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没有变革,没有挑战,当然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个人服从国家安排,服从组织分配,那个年代差不多就是这样,可以一眼望穿自己的人生去向。组织会帮你安排好一切:吃食堂,住宿舍。而你也不用为孩子的事情操心,反正孩子的成长路径也和我一样而已——那个时候,你也不会羡慕所谓的大城市,一来你根本没有资格去大城市工作;二来所谓的大城市,也并没有多少更繁华的地方——也许这种生活也是不错的,这可能是就是如今很多人想要的稳定、文艺而小资的生活——然而,这种病态的稳定带来的却是普遍的贫穷与人性的压抑——于是这种制度这种生活,轰然倒塌。

  在那个时代,以为自己可以稳定一辈子的年轻人们,在这一套生活规则倒塌的时候迷茫无措,他们觉得自己被骗了——但其实,只是自己的内心骗了自己。

  三十多年前,那些拿着铁饭碗的年轻人,永远都不会想到下岗和破产,永远不会想到股市和理财,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房子是商品,永远不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北漂一族。这就是变化啊,永恒的变化。

  理解我所说的了么?我不知道漂泊在大城市的最终未来在哪里,因为我所有的分析、研究、展望都只能是基于现有的生活模式和制度去分析:但是变化实在太快了,这个国家正在艰难地转身,我永远都不知道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世界的样子——哪怕我翻开历史,哪怕我分析从经济角度去分析,我也不知道——历史哪怕再相似,也不会永远都一模一样。

  所有怎么办呢?我取了一个这样的标题,然后自言自语说了一堆没用的废话?

  但这些,真的不仅仅是废话。

  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想要生活得更自由,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不安。你想要稳定与安全,就必须按耐自己躁动的心。这是常识而已,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自己的选择,只能自己来做,并且对你所做的选择负责——这就是生活。

  未来不可知,未来不可期,哪怕是邓公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说要“摸着石头过河”,无论用什么方式过河,我们只要到对岸去就好了,而对岸是什么?对岸就是快乐与幸福。

  战乱中长大的40后当时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经历了饥饿和贫穷的50后当时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以为把握了未来的60后却不小心失去了未来,再大变革中成长的70后当时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现在回首过去,这一切都太清晰了——在大城市中用青春交换梦想的80后、90后的未来到底在哪里?也许,二十年后,就清晰了。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有最好的自由和财富;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有最多的迷茫和焦虑。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能做的,只是努力做好当下,保持自己当下的快乐与激情,仅此而已。至于,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向前,其实鲁迅早就说过了:这个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职场工作的励志短文篇3:那个比你成绩差的人,为什么比你先升职?

  文/Kris

  1

  刚入职时,公司组织所有新员工培训。人力资源部的分组很有意思,部门差异当然是分组的主要考虑因素,但还有一个现象被我们发现了——按照学校来划分。而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对号入座,画了一条天然的分界线。

  其中有一个人W,和我们的界限会更加明显——他是从一个外地三本学校毕业的。

  但谁也不曾想到,三年之后,当我们同期员工还在苦苦挣扎干着那些基础工作时,W升职了!活脱脱演绎了一段现实版的职场逆袭。

  因为我和W是一个部门,大家都悄悄私信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是:W是不是上头有人啊?

  我回复:有没有人不知道,但他绝对配得上。

  最近在看一本书,书中提到想要在事业上如鱼得水,就一定要做好三点:一是要让别人接受你;二是要让别人喜欢你;三是要让别人离不开你。

  W真的是把这三点都做到了极致!

  2

  刚入职时,关于W来自三本学校的事,部门的其他员工都心照不宣,反倒是W喜欢拿这件事来自嘲。

  部门开第一次新员工介绍会,他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大家好,我是W,毕业于某某大学,一所三本学校,后来上了旁边一所二本学校的研究生。我估计,我当年的高考成绩应该是在座的所有人里边最差的,所以,我特别珍惜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

  人其实是很奇妙的,当一个人主动把姿态放低之后,就会让别人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就像我们在职场中,通常不太喜欢和趾高气扬的人一起工作,总会觉得那些过于强势的人有一种距离感。相反,当一个人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缺陷时,好感就会油然而生。

  W的自我介绍绝不是说说而已,他真的太谦逊了。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公司,把所有的窗户都打开给大家透透气;开会的时候,永远抱着一个笔记本,一边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一边奋笔疾书写着笔记;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闲聊,他总是毫不掩饰地分享自己的囧事。

  他的一句口头禅是:“我是来学习的。”

  一个低姿态的谦逊的人,又怎么会不被人接受呢?

  3

  接受一个人容易,但喜欢一个人就没那么简单了。但W真的是一个极受欢迎的人。有一个词,如沐春风,这是我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一次部门外出活动,天气很热,领导安排他和一个实习生去超市搬一箱水。一会儿,俩人搬着箱子回来了,满头大汗不说,箱子上竟然还放着两双鞋子,更奇妙的是,他俩全都光着脚!

  原来是因为实习生在回来的路上摔了一跤,把凉鞋给摔断了,试了半天,完全没法穿。小伙子看着人来人往又有点不好意思脱鞋走,W见状,直接把鞋子也脱了,说脱鞋凉快,一起走吧!于是,俩人光着脚回来了。

  对于实习生来说,真的是满满的感激。W总会巧妙地化解别人的窘迫或尴尬。

  我们甚至给了他一个外号叫“护实习生使者”,不管实习生是男是女,他都是最爱护他们的那一个。看实习生孤零零去吃饭,他就主动跑过去一起边吃边聊;看实习生被某个头儿批评了,他也会找个机会插科打诨开个玩笑。

  都说,希望得到别人的欢迎,就首先要给予足够的付出。而W的那种付出,所有人都看在眼里,而且是日复一日地坚持,哪有不喜欢他的道理?

  4

  W应该是我见过的最能够迅速组织资源、干出成果的人。

  第一年,我们都干些基础工作,领导对我们的希望也仅仅是熟悉业务而已。但W不是,他是把所有的基础工作都当成第一事业来干的。本来一份报告,两个小时就搞定了,他非要加班加点,查更多的数据,做更多唯独的对比。内容夯实了,还要让排版看着更精美。

  谁曾想,一份份精美的报告,真的就成了他的秘密武器。因为PPT做得好,他成了为部门所有PPT润色的一号人物;因为报告做得足够翔实,他被抽调到了集团的年度报告写作团队;他还是我们部门的“网络工程师”,领导一有电脑问题,他就成了救火英雄。

  或许这些都是小事,但小事积累起来,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长,他的形象也越来越立体。

  当然,要让别人离不开,光做小事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能否给团队创造足够大的价值。而W最炫酷的品质就是——敢想敢干。

  别人嫌得罪人的活儿,他出头,经常和别的部门舌战群儒;别人嫌累的活儿,他出头,加班加点几乎就是他的常态;别人推不动的活儿,他出头,被搁置了好多年的一个项目,他辗转腾挪之后竟然起死回生了。

  回头看看他三年里做的事情,几乎每一件都是闪亮的里程碑。

  被人接受,被人喜欢,让人离不开,所以,他不升职,谁升职?

  有一次部门聚会,我举酒祝贺他升职加薪。他喝得有点多,打开钱包,翻出一张照片,是他和导师的合影,背面写着导师送给他的毕业寄语:

  “毕业之后,要认识自己的差距。因为感受到差距的存在,才会让你跑得更快!——赠予W”

  这句话,也赠予每一个你。共勉!


  看了“职场工作的励志短文”

    13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