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随笔

|易落尘2

  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习结果,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做一个努力的学生,不居于某一个角落,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开阔,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随笔【第一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一课文质兼美、情感至深。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文章内容虽然简单,且只举了一个故事的例子,但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老师的智慧、老师对学生的负责与关心以及作者对田老师的喜爱和敬佩之情。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难忘师恩”这个问题并让“师恩”植入学生的心灵呢?

  一、抓关键词。

  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想象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二、抓关键句。

  抓句子和抓词语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个唯美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这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句子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学生谈了很多,也表现出了对文中老师的敬佩。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随笔【第二篇】:《有趣的汉字》教学反思

  汉字作为中国的代表性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人们的智慧结晶。

  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并引发他们早期阅读的兴趣,激发孩子对认字产生兴趣。我先出示图一,让学生找找哪些文字是我国的汉字,大多数学生很快的说出了第一项,有的读出了“中国、多少”等汉字。你们知道汉字是哪国发明的。他们很快说出是中国发明的。中国人是怎样来发明汉字的呢?我顺便跟他们讲了一下汉字发明的起源。出示图二:我先把画有图画形状的一半让学生先看。让他们说出这是什么?(火、山、人),看了这样的形状你能猜出后面的子应该如何写?接下来再让学生看(火、山、人)的写法,让他们认一认,读一读。你们看这些文字像不像它的形状。我告诉孩子们我国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它是从图画的形象中创造出来的。

  孩子明白了这道理后,这样认字的兴趣高了。我拿出了认字卡先让学生看图,然后再让学生猜背后是一个什么字,在认读过程中,并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

  最后,我向学生讲述了学习汉字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学会汉字的本领,你能自己看书,在书上能学到好多的知识和本领。鼓励他们今后要认真学习汉字。培养孩子渴望认识汉字的一种心里。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随笔【第三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跌倒》课后反思

  我教学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三板块第二课《跌倒》第一课时。

  这是一首清丽、短小、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作者是牧也。

  诗歌以“跌倒”为题,借助对“风、云、太阳”等事物的描写,引发读者思考当人生面对困难、处于逆境的时候应当怎样面对,从而启发人们明白要学会勇敢坚强,要学会“站起来”坚持奋斗。全诗只有两小节,12行,却一诗歌特有的节奏感营造出了一个深邃的思维空间,耐人寻味。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后,只出示自制的诗歌第一小节的教具,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并结合老师的相关指导,体会由“风、云、太阳的跌倒”而带来的美丽的景色,从而使孩子们理解任何事物都有好坏两个方面,正所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为后面表现诗歌的主题作好铺垫,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没有大胆的放手让孩子们去深入体会,尽管孩子们体会出“跌倒”并不一定是坏事,但在朗读的过程中,却不能更好的用自己的语气读出那份韵律美。

  在对第一小节诗歌有了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从身边入手,想一想还有哪些这样美丽的跌倒。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是我出乎意料的,特别是王瑞凯同学的“战争跌倒了,才有了和平的生活”,让我为之一震,我觉得孩子的视角很独特,此时我也给予了适时的鼓励,孩子们通过对第一小节诗歌的理解,打开了自创小诗歌的窗户。我觉得这是本节课中的一次较大的收获。

  作者以象征的表现手法,以“跌倒”的比喻义贯穿始终,表现主题。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这种表现手法,我以“跌倒仅仅是指我们摔了一跤”为题,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一首小诗的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回答的期间,适时抓住契机,引出第二小节。有了以上的基础,孩子们非常轻松的理解这一小节诗歌的内容,因此重要的就是朗读指导了,我觉得此时老师的范读很重要,但在教学中,我觉得范读不够到位,孩子们的齐读则更有那种拥有勇气与信心来面对困难的气势。最后,以全体起立齐读的形式结束本课。

  通过对这一整节课的回顾与反思,使我对于关于诗歌内容的教学又了新的认识和积累了一些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学从来就不是一项完美的工作,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力求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随笔【第四篇】: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在《小数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学习情境。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计算、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让学生结合货币单位之间的关系,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将其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3、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除法意识。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我始终注意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随笔【第五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随笔

  过去曾经听到教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同行说这套教材不好把握。今年我担任了五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打开教材后也有同样的感觉,每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零零散散的,比起过去的教材系统性明显不足,有些基础概念教材上连提都没有提到,比如说第一单元“因数和倍数”删减了过去教材中的“整除、质因数、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等基本概念和方法,就连保留下来的“因数和倍数”教材中也是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认知。

  以自己过去教学经验在这单元的教学中抓住“整除”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其他与之相关的数学概念,逐步地构建一个以“整除”为基础的知识体系。而现在建构体系的基石不存在了,这可真是“无米”而难为“巧妇”了。此印象之一也。

  印象之二:本套教材非常之花哨,实物图、卡通人物、统计图、统计表全都是色彩斑斓,且比比皆是,好似画报相仿。

  此两个印象使我不禁产生了两个疑惑:“教什么?”“怎么教?”

  近一个月的教学实践之后,我发现了在这“花哨”的外表背后隐藏着最朴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它正是数学的灵魂。举几个例子:

  数的世界主题图隐藏着现阶段学生学过的所有种类的数,但是他需要学生自己用眼睛去发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现实生活。接下来的试一试则体现了最简单的分类思想。

  2、5倍数的特征则是要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来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要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尝试、验证等类似科学研究的环节去发现。

  找因数、找质数通过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活动孕育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整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已一个个具体的实例为依托,要求学生动手尝试。

  数的奇偶性是本套教材新增的知识内容。从教材中呈现的内容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将具体的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由于实际问题的发展有两个结果,所以可以用数的奇偶性来判断其结果的可能性。由此看来这部分教材的实质是运用一个数被2除的余数来判断事情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有两个杯子杯口向上放在桌子上,第一次翻转第一只杯子使它杯口向下,第二只杯子不动;第二次第一只杯子不动,翻转第二只杯子使它杯口向下;第三次翻转第一只杯子使它杯口向上,第二只杯子不动;如此反复,请确定:⑴第9次翻转后,两只杯子的杯口的朝向。⑵小明说:当翻动的次数是除以4余数是3时第一只杯口一定朝上,第二只一定朝下,他的结论对不对?

  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这个问题有四种可能性“下上、下下、上下、上上”,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运用一个数除以4的余数来判断。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认知,使他们举一反三,同时认识到要根据具体问题运用相应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

  有了以上具体的感知,我对北师大教材有了以下的认识:

  1、今日数学不同于昨日数学,我们都知道所谓传统教材是“算术+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它是以“认数和计算”为主线,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系统性,重视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系统。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看,由于人的经历、受教育的背景、能力水平等局限,每个人对数学的认知结构也不尽相同,而今日数学貌似打破知识体系,实质上它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自我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数学知识具有显性和及时性,而数学思想和方法具有隐性、体验性和长效性。要在教学中突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就要求教师善于组织数学探究和交流活动,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实践、多表达,不要急于求成。

    10501